《伤寒论》里,半夏一般就这5个功用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 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原文阐释

1. 伤寒,寒热。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 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指的是感受风寒 之邪导致的外感病证。

2. 心下坚。

即心下痞满,甚至心下疼痛,这个可结合 《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理解。“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 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 主之。”

3. 下气。

半夏具有下气降逆的功效,肺主肃降,胃气以 降为顺,肺失肃降,可出现咳嗽、气喘、胸满等呼吸病症, 胃失和降,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消化病症,代表方剂 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竹 叶石膏汤等。

4. 喉咽肿痛。

如《伤寒论》苦酒汤、半夏散及半夏汤治 疗咽痛,应与桔梗汤治疗咽痛对比认识。

5. 头眩。

即头晕目眩,《金匮要略》云:“卒呕吐,心下 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典型舌脉可 见舌质淡,苔水滑,脉沉,临床常与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泽泻汤合用治疗痰饮水湿所致的眩晕、呕吐、心悸等病证。

6. 胸胀,咳逆肠鸣。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主治肺胀、咳嗽上气,苓甘五味 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寒饮咳喘,方中均有半夏。“肠鸣”应 该与“心下坚”一起来理解,首先想到的是痞满,如半夏泻 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它们治疗的主要证候特 点为“呕、利、痞”,如“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 主之”。

7. 半夏“止汗”。

临床使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盗汗, 也有良效,可加用煅牡蛎、麻黄根、山萸肉提高疗效。

张仲景对半夏的运用

《伤寒论》中含“半夏”的方剂有18方,《金匮要略》中含“半夏”的方剂有28方,去掉重复的方剂,共39方。见表34。


1. 痞满。除了上文所讲三泻心汤治疗痞满病之外,还有 旋覆代赭汤主治“痰气痞”,方中也有半夏。

2. 小结胸病。“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者,小陷胸汤主之。”可联系《本经》“心下坚”一起理解。

3. 恶心,呕吐。小柴胡汤“呕而发热”“心烦喜呕”;小半夏汤“先渴后呕”;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黄连汤“腹 中痛,欲呕吐者”;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不止”;竹叶 石膏汤“气逆欲吐者”;柴胡桂枝汤“微呕”;黄芩加半夏生 姜汤“不下利,但呕者”;竹叶汤(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厚 朴七物汤(呕者加半夏五合)等。

4. 寒凝咽痛。“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5. 咳喘病。寒、热咳喘均有用到,上文已有论述,在此 不再赘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伤寒论   半夏   咳喘   泻心汤   甘遂   金匮要略   外感   方剂   伤寒   功用   石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