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与专家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王新军 民革宁夏区委会主委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范立新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副主委 安徽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温香彩 民革中央委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副总工程师

吴永常 民革十三届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

王富国 民革北京市委会人资环建委员会委员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名山文化与自然教育分会秘书长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要求,本报记者采访了5位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与专家,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谈重大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记者: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您认为此举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王新军:中共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变革,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之一,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擘画民族复兴未来的人民情怀、生态情怀、天下情怀,彰显了当代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范立新: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坚定表明了我国打破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的态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温香彩: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呼声。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王富国: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带给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感受。这些年,很多人都有直观的感受:城市里的公园绿地面积越来越大了,公园里面的鸟越来越多了,有些以前不常见的小动物逐渐多起来。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也越来越多。相信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天更蓝、水更清、花更香、鸟更美将成为生活新常态。

谈成就与挑战

创造绿色发展奇迹,坚持系统化治理

记者:您如何看待近年来我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还面临哪些问题挑战?

王新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逐步建立实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但受自然禀赋和发展实际制约,我国生态系统依然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系统性、科学性和综合统筹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成效呈现阶段性特征。

范立新: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引领下,我国推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例如,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以长江流域为例,系统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施“十年禁渔”,长江沿岸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豚等代表性物种数量实现恢复性增长,长江经济带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绿化面积;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执行发挥引领作用,提出了“双碳”目标,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发布了《昆明宣言》。

吴永常: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当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刚刚起步,生态价值“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尚未破题;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绿色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结构失衡,生态产业化任重道远;政府、村集体、企业和社会各界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生态环境的村庄和村民利益补偿措施需要完善。

王富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持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例如,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广州市民和大湾区居民休闲旅游研学的理想场地。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已经有完善基础设施,精心设计了9条科考研学线路,200多个科普研学课程,科普教育价值正在得到不断体现。目前,我们还要重视一个问题——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相对应的职称考评体系。开展自然教育需要专业的植物、昆虫、鸟类、气象、地质等方面专业人才,我们应当建立自然教育职称考评体系,让从事相关行业人员得到能力提升和认可。

谈如何落实

凝聚全社会合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记者:围绕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您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角度谈谈您的思考和建议。

王新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综合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需要坚持节约集约,坚决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权、用能权等要素市场化交易体系,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坚持系统治理,着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范立新: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类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因此,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秉持系统观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当前大气环境中的臭氧治理要从源头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物的排放浓度和总量;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坚持源头管控、过程削减和末端治理相结合;要加强重金属、有机物等土壤主要污染物治理,科学施用化学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存贮、分类处置能力;要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温香彩:在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中,各地要根据当地污染具体情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大气环境方面,要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尽快建立碳监测评估体系,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水环境方面,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江河湖库休养生息;在土壤方面,要加强土壤污染的源头防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污染物治理。

吴永常:为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经过两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4.8%,全市已形成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5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北京市仍然存在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性不强、生态系统连通性不足、稳定性不够等问题,距离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持续巩固首都生态建设成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议尽快编制北京市落实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推动城市绿道、森林步道、生态沟域等线性带状生态空间建设。

记者:民主党派组织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有哪些特色优势?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您将如何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更大贡献?

范立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广泛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民主党派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要发挥参政党的独特政治优势。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要发挥专业化人才优势。民主党派各类专业化人才资源丰富,能够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要发挥联系广泛优势。民主党派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发挥社会实践优势。通过基层走访、考察调研和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凝聚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作为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副主委,我将积极引导安徽省、市两级九三学社组织,动员全省九三学社社员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九三学社十二大的各项部署,开展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按照要求重点聚焦安徽巢湖流域生活污水治理、湿地生态修复等领域,聚力汇智开展调研,努力提高监督效能,为巢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安徽九三学社的力量。

温香彩:民主党派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能够更好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我作为长期在生态环境保护一线的工作者,掌握大量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数据信息,熟悉国家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与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联系密切,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谭耀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民主党派   中共中央   民革   学社   环境质量   长江   湿地   生态环境   中国   生态系统   中共   生态   优势   自然   组织   我国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