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元宵词·元宵谣

精彩提要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故又称为“灯节”。

正月十五这天,人们在赏灯欢娱之时,创作了一些诗词,并留传下来。

元宵诗

唐宋时代,民间闹元宵活动十分热烈,就连宫内皇室也经不住街市的大场面,而置身其中。唐人袁不约长安元夜诗云:

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内宫;

千乘宝车珠箔卷,万条银烛碧纱笼。

歌声缓过青楼月,香气潜来紫阳风;

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落翠满街中。

可见当时连帝王和妃嫔也参与元宵节张灯观灯的庆祝活动,人拥人挤,致使许多妇女的首饰坠落下来。

明代唐寅的《元宵》一诗,描述了元宵节张灯结彩之盛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邨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天上的圆月与地上的灯海交相辉映,看灯喜春至,才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唐寅以其书画著称于世,这首《元宵》诗,诗中有画,展示出一幅元宵夜景画、观灯风俗图,读来感到形象鲜明,活泼清新。

到了宋朝,又将唐代规定的三夜灯改为五夜灯,成了“五月元宵”,到了南宋,又添了一夜,为“六夜元宵”,张灯之风更盛。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灯市行》: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累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此诗生动地反映出八百多年前苏州灯市的盛景。

元宵词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有一阙《青玉案·元夕》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生动地描绘了都市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可见当时庆贺元宵佳节的场面是何等壮观。

有一首《鹧鸪天》,据说是一位少妇的急就章。某年元宵,宋徽宗登上宣德楼,一边赏灯,一边赐酒。某少妇喝完酒,拿走了一只金杯,被人发现,押到赵佶面前。少妇面临杀身之祸,急中生智,口占一阙云: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窍取金杯作照凭。

宋徽宗一听,原来是怕他的丈夫误会,遂以宫内物作凭证,点头微笑,竟赐了她那只金杯。这首词虽非名家之作,但语言通俗,章节响亮,读来上口。

元宵谣

和诗词相比,元宵节的歌谣,则显得通俗而生动,而更获得传说的机会。

“日行千里一盏灯,二郎担山两盏灯,三战吕布三盏灯,四郎探母四盏灯,我观的是白菜灯,青枝绿叶青菜灯,红瓤黑籽西瓜灯,猴子老虎绣球灯……”

(民间秧歌《大观灯》)每逢正月十五,中国城乡汇成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那彩灯,有的龙嘴吐穗,鹤足云彩,飘飘如仙;有的争奇斗艳,红杏出墙,情趣横生。民间诙谐歌谣《瞎子观灯》唱道:

“红菜灯,绿茵茵。西瓜灯,红通通。芫荽灯,碎纷纷。茄子灯,紫腾腾。玉茭灯,黄澄澄……”

真是喜人的场景。(止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紫阳   凤城   玉茭   灯市   宫内   笙歌   南宋   歌谣   元宵节   佳节   习俗   通俗   生动   少妇   民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