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政治的基本逻辑概念

汉末三国的经济和政治的运行方式多种多样的,在多个时期或者一个时期的不同国家都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的底层逻辑没变,就是士族和皇帝的制衡。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一项法律叫做《三互法》,《三互法》上面明确记载道本郡的人不能做本地的太守和国相,本州人不能做本州的刺史。这条法律很好的限制了士族在一个州、郡的影响力,所以士族想要做官的话只能去远离自己家乡的官,这就是士族为什么和军阀合作而不是自己扶植自己的底层逻辑。

所以士族会拿出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帮助军阀扩充自己的势力,来争取天下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更高的声望,而军阀则依靠士族们所给的土地和资源继续开疆扩土以成就自己的千秋霸业。皇帝是最大的军阀,这里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那么三国时期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政权这么多,不同点在哪里呢,我们一个一个说。

最先说的是最典型的袁绍。

首先袁家本身就是汝南的士族,也是整个东汉末年最强大的家族,但因为袁绍过继给了二伯,让他失去了像自己的弟弟袁术那样回到汝南的机会,只能自己去冀州发展,但是好在袁绍是很大名望的,所以他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名望瞬间获得了基本整个冀州的支持。等袁绍获得整个青幽并冀后,开始重点扶植两方面的士族,一个是河南老乡的豫州人,另一个是最开始给自己帮助的冀州人。袁绍本身就是士大夫出身,他最懂得对于两个派系是要制衡的,所以袁绍对两大派系的人都一碗水端平。

但为什么袁绍势力还是会灭亡呢?其实就在于他实在太平了,这让两方势力都认为自己的势力可以说一不二,让他们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消灭另一个派系上而不是如何去实现更大的地盘和报复。对于袁绍的儿子们来说,父亲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是的意思同样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这也让所有人都认为两个儿子机会均等。其中河南派支持袁绍大儿子袁谭,河北支持小儿子袁尚。袁绍死后两方势力相互内耗,因而袁绍势力其实是注定失败的。





其次要说的是曹操。

曹操最开始其实是隶属于袁绍的总集团的,等曹操在兖州做大之后便才开始自立自主起来。而曹操所重用的势力同样为两方,一方是天下最富庶的河南派,一方是自己的宗族兄弟的宗室们,也就是诸夏侯曹。在曹操尚不成熟的时候,曹操更加注重河南派的利益,这也让曹操所在地兖州士族有了不满,因而导致了当吕布军到来的时候只有荀彧、程昱等人驻守的三座城池没有叛变,其他城池全部叛变了曹操而去加入吕布军。于是当曹操重新赶走吕布后开始想要制定一个真正的中肯的方式去约束士族的势力和权力。

曹操的做法分了好多步,首先曹操开始大力扶植宗室在曹操势力中的地位,因为只有自己人是永远都不会叛变的。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渊都是这样的。其次,曹操在消灭袁绍势力之后迅速将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冀州的邺城,邺城可是袁绍的大本营,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告诉河南派士族们自己不会因为河南派帮助了自己就会毫无底线的帮助河南派,所有士族的官职和地位都要依靠他们为曹操创造了多大的价值。

而对于河北冀州的士族来说,曹操的到来让他们十分开心,在他们看来既然自己支持的袁绍已经倒下,那么属于自己派系的士族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了,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因为曹操的到了给了他们更多的可能。最后,曹操并没有像袁绍那样对于继位者模棱两可,而是直接要求士族不能够去干预储君的位子,这一系列打压士族的操作对于曹操时代下势力的稳定有着极其强大的作用。

再说刘备

刘备对于制衡能力是远远弱于上述两个人的,但他总归是有特色的,像孙权那种虽然平衡但毫无亮点的并没有什么所描述的必要。刘备的个人逻辑从各种层面上看都更像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人,他十分友好的善待最先帮助他的人,看起来特别有原则,这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从侧面看出了他的不成熟。

最开始刘备在徐州遇到了糜竺,他给了刘备支持,此后糜竺为代表的徐州人在刘备手下一直很吃香,直到糜芳叛变,刘备都并没有处理糜竺这个哥哥。其次刘备对关羽张飞等元老的态度更加的优厚,可以说是将最好的资源都给了最先跟着自己的这几个老人,但这几个老人是不是有能力和能量刘备并不去管,于是荆州人慢慢觉得在关羽所属下没有任何前途,所以才有了白衣渡江之时大面积的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汝南   国政   冀州   兖州   逻辑   士族   派系   军阀   河南   底层   势力   概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