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远去的宿迁嶂山教堂 位于江苏宿迁市晓店镇境内

在1660年到1670年左右,西方天主教进入徐州一带。作为徐州地区八县之一的宿迁,徐州辖境内后来的第二座教堂建立在宿迁湖滨新区的晓店镇(原属嶂山镇)境内。

  有关陆妈妈的传奇

  天主教在宿迁的发端,离不开一个著名人物———陆妈妈。当时徐州地区的主教艾赉沃神父回忆录中写到:这位著名的陆妈妈来自宿迁东北33里的李家村(按照里程判断大约是晓店镇的李圩),1881年发生饥荒时,一场大火将陆家烧毁,全家无处栖身,又没有食物充饥,眼看难逃饿死的命运。于是陆家父亲、母亲、儿子,还有童养媳,一路行乞南下,几经周折,这4个饥饿的人来到安徽省五河县一个大的基督徒村张家塘,天主教徒收容了他们,并借给他们一间破房子住。陆家依靠施舍和一点活计勉强维持生活,在张家塘定居下来。

  当时的张家塘有淮安天主教堂在这里办的寄宿学校和童贞女学,陆妈妈起初为了活路,将儿子和童养媳分别送到简陋的学校里,以减少自家的生活开支。但在随后几年的耳濡目染中,陆妈妈渐渐受到教义的感召,立志要成为天主教徒。艾赉沃神父是一个有开拓精神和才干的人,他1852年生于法国瑟堡凯尔科威尔,童年时代就以身许教,19岁进入库丹斯大修院学习,3年后进入耶稣会。1876年11月22日奉命进入中国上海传教。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人民有着很深的了解和感情。艾赉沃神父给陆妈妈举行了施洗仪式。

  接下来的日子里,艾赉沃首先想在睢宁建堂,但受到了睢宁官方和民间士绅的强烈反对。一段时间里,双方剑拔弩张,使得这项工作无法进行。陆妈妈便建议到自己的家乡尝试传教。艾赉沃在无可奈何之际,决定接受陆妈妈的建议,于1888年春,以送陆妈妈回到原籍的名义来到宿迁北部嶂山地区,在陆妈妈的支持下,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天主教女子学校。由陆妈妈的儿媳负责管理,而陆妈妈此时也晋升为徐州教区的宣传员。

  后来,负责嶂山教区的董师中神父在给艾赉沃的信中这样评价陆妈妈:这位贫苦的农妇陆妈妈大字不识,但是无所畏惧,不辞劳苦,并能随机应变,深得人心,说理令人信服,对于徐州的福音传播产生了长期独特的影响。她带领信徒们步行到淮安,一路上非常艰苦,因为神父不能提供足够的盘缠,但是,陆妈妈巨大的影响一直支撑着他们,因为这些农村孩子必须远离家乡把自己关在学校里,从早到晚学习经文。有些孩子逃学后,后一学期陆妈妈又把他们带回来了。

  在陆妈妈的支持下,1888年年底,艾赉沃神父在宿迁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慕道者,从宿迁前往淮阴天主教学校里读书习经的孩子已有30名左右。因此,艾赉沃决定在嶂山建立一座教堂。

  曲折艰辛的建设教堂之路

  艾赉沃在陆妈妈的支持下来到宿迁,在他兴办教会学校的时候,得到了当地百姓以及驻军的支持。他在回忆录里记述:嶂山镇是一个有着五六百户人家的小镇,该镇有着少量的驻军,驻军司令经常和他往来,对他充满友情。在艾赉沃执掌嶂山教区的晚期,还在这里修造了一座钟楼。

  真正着手建造教堂的时候,艾赉沃十分慎重。他委派从上海教区过来的施神父出面洽谈购买土地事宜。施神父是一个中国人,艾赉沃认为有一个中国人出面购买地皮,不太会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

  施神父出身在南方,对于北方存在偏见,他对北方人缺乏了解和认知,因此,积极性不高。但在艾赉沃反复鼓动下,他终于在1891年2月,在嶂山镇购买了两小块地皮,并于当年4月开始了修筑围墙的工作。当时他们还不敢公开兴建房屋,因为他们购买土地的合同,没有得到官府注册。

  1891年7月末,艾赉沃神父在城里拜见了宿迁知县以后,赶回嶂山,发现宿迁知县已经在教堂的围墙门口张贴了禁止袭扰传教士传教活动的布告。但随后在28日,就有3名衙役开始找麻烦了,他们强行将传道员带往当地客栈,以宿迁知县的名义,要求传道员带领他们到天主教堂,并要捣毁教堂。传道员在当地慕道者的帮助下,逃了出来,并及时向艾赉沃神父作了汇报。艾赉沃神父立即以违反布告为由,向宿迁知县进行通报。

  当着艾赉沃神父的面,知县找来了衙役的领班,大加训斥一番,并让手下打了领班300大板,将衙役们打了500军棍,并让其他衙役将其押到嶂山教堂门口,带着枷锁示众一个月。1891年9月20日,董师中神父带着建筑材料来到嶂山,才开始建造教堂的房屋。

  天主教堂的建立,需要防备的势力除了当地的士绅,还有这里猖獗的匪患。宿迁的马队长1892年对董师中神父说:这个年度里,他已经拘捕了700名土匪,其中300名被处决,300名死在牢里,还有100名仍在坐牢。不管是这个队长吓唬董神父也好,还是实情也罢,嶂山一带匪患在宿迁当地是十分出名的。董师中也从当地的谣传中得知,有人在策划抢劫嶂山教堂。之后不久,就有人相继闯进镇外的女校,抢走家具。1892年11月27日,匪徒们抢走了女校里的全部衣物,但由于陆妈妈在这里,学生们免遭暴行。县令接到董神父的报告,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那几个月里,董神父夜夜都是和衣而眠,时刻提防着土匪的袭击。

  在漫长的动荡时期,董神父考虑教堂的安全问题,他先将女校迁到围墙里,并给长老们写信,要求采取防范措施,将教堂建成可以防范土匪的建筑。1893年5月,董神父购买了枪支弹药,并在围墙的拐角处修建了两个岗楼,每夜派人放哨值班。至此,嶂山教堂的一切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命运多舛的嶂山教堂

  当时的嶂山教会学校里面的文化教育,主要还是教学中国传统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之类的《四书》《五经》,而宗教的宣传和教育只是由董师中神父一人担任。使他苦恼的是,尽管他天天在各个课堂上讲解教义,但在这些学生们听来却是毫无意义,尤其是男校,长时间的宗教教育却没有收到他所期望的效果。

  女校的情况相对好一些,自从女校迁到围墙内,又请来两位影响很大的上海徐家汇献堂会的修女来管理,完全改变了原先的面貌。董师中神父自己总结道:宿迁这个地方有个特性,就是妇女走在男人前面,她们比其丈夫更容易参加宗教节日,更自愿地留在慕道班。

  献堂会的修女们来到宿迁嶂山以后,长老们更加肯定了嶂山教堂的创建,这是徐州第一个站点,至此已经具有运作及扩展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到1893年6月,徐州拥有168名领洗者,从宿迁嶂山起步的徐州地区天主教传播事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传道员以嶂山为中心,着手开展许多村庄的皈化工作,而宿迁北部山区的传道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为了扩大教会影响,吸引更多慕道者,南从周神父准备在嶂山北面的埝头开设分堂区。而嶂山作为主要座堂的地位将让位于宿迁城里的主教堂。

  有关嶂山教堂的毁坏,有人认为是毁于川军北上路过嶂山的破坏行为。根据《徐州教会史》中《宿迁年度记事》中记录,董师中神父主持建造的简陋的泥墙瓦屋,是毁于当地雨天和洪涝,记事中说,董师中神父错了,从1893年开始,房屋全部损坏;1896年,全部倒塌,嶂山的“相对节省”比其他传教区的牢固建筑花钱还多。

  1897年,经过和宿迁知县交涉,董师中和艾赉沃神父一起努力,在宿迁城马陵山东麓(今马陵公园东面)建造天主堂一座。而建于埝头的教堂随后也搬到更加繁华热闹的窑湾镇。

  那位著名的陆妈妈后来随南从周神父曾到淮阴、睢宁等地传道,《徐州教会史》中评论她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女传道员。她于1923年-1924年传教期间在嶂山去世。

  嶂山教堂在解放以后被当地政府改造成学校使用,具体位置在嶂山老街北首的西侧。当地几位曾经在里面上学的老人,提起当年的教堂还是历历在目,但教堂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几户嶂山的农户在原址上兴建起当地常见的红砖瓦屋。人们安居乐业,昔日天主教的“天神堂”和“玫瑰堂”,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作者原创,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晓风,男,1966年2月出生。宿迁市历史研究会理事,湖滨新区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在市内外各级媒体发表地方历史研究文章近百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宿迁   睢宁   宿迁市   天主教   教堂   衙役   徐州   女校   知县   神父   江苏   境内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