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长安城百姓的环保意识

|胡叁叔

编辑|胡叁叔

引言

唐长安城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长安城的规划与管理,还是在城内的运作。

都充分反映了唐人对自然的重视,唐人也在致力于改善长安城的生态与文化氛围。

在唐朝的环境保护问题上,刘华在《我国唐代环境保护情况述论》中对唐朝的生态保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唐朝的生态保护进行了探讨。

对于唐朝长安城的生态保护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而与长安城的园林建设有关的研究也比较多。

比如罗桂环的《唐代长安城绿化初探》,从住宅园林、林荫道、园林和郊区园林三个角度,对长安城园林的园林景观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并对长安城的园林景观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何启泽的《唐代长安城道路绿化初探》,围绕着长安城的绿化问题,探讨了城市道路绿化的由来,长安城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唐政府重视道路绿化,城市道路绿化的优良成因等问题。

刘洋在其《从唐代诗文看唐人的环保意识》中,对唐人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探讨,并以唐朝诗词为主线。

但是,长安城市民的环境保护观念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文章以长安城为核心,综合相关的文献和考古材料,对长安城的绿化、美化、卫生、下水道的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唐朝设立了长安城及其周围区域的特殊机构,根据《旧唐书》所述,是尚书省的参事大臣和司徒。

御史大夫,员外郎,京城街巷,山泽苑,供顿田狩猎之用。每一次捕鱼和狩猎,都是在适当的时候。

尚书省的吏部尚书兼吏外郎,掌管着长安城里的各种花草树木,还有京城里的山林、草木、渔猎。

一方面阐述了唐朝廷在长安城和京都周边的重要性;而渔猎又恰如其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唐人的环境绿化意识

长安城位于中国西北部,靠近黄河,靠近黄土平原,又是一片乾燥之地,而城内土地属黄壤,不利于储水,一旦遇上旱情,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天,都会有大量的灰尘。

白居易在《酬张十八访宿见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长安久无雨,日赤风昏昏。怜君将病眼,为我犯埃尘。”这句话形容了长安城干燥的气候,风沙飞扬,气候炎热。

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地方,人山人海,来往的宾客,让长安城更加注重这座美丽的城市,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更加注重绿色。

长安城里还有很多人工开辟的池塘,曲江是长安城最大的一片水域,坐落在长安城的东南方。

曲江池塘,夏日里“菖蒲郁郁葱葱,柳阴四连,水光盈盈,娇艳欲滴。”除了曲江,太液池,兴庆池,九曲池等诸多池塘和池塘。

大多都是由人工开垦出来的,在河边种植树木,修建各种文化设施,风景宜人。

城市中的许多水系,让长安城的空气变得更加潮湿,长安城的闷热天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同时也让长安城的绿地变得更加茂盛。

唐代官员对绿色的重视程度很高,贞元年间,德宗下令:“京兆府与金吾会,从诸街采来干枯的槐树,以修灞,产等桥,再种新的树木。”

贞元十二年,“官街上树木少,故以榆木为补。”京兆尹吴凑日说:“榆树不是九州之物,急令其为槐树。”

很显然,在长安城内沿街的那些大树里,槐树是最适合长安的,而且那些已经枯萎的大树可以随时取走,也可以用新的树木来填补。

此外,唐朝廷还制定了“所有道路,禁止砍伐林木,都由官方负责。”

唐朝廷还资助了街道上的树木,在文宗的统治下,“每条街道上都有新的树,每条街道都有不同的树种,每一条街道树木都要经过京兆府,直到八月份才能完成。”

很显然,京兆府在长安城中种植的树木,都是靠着京兆府的资助,专门种植和打理街道上的树木。

长安城内沿街以槐木为主,槐木又粗又直,又高又密,既能遮风挡雨,又能吸收灰尘。

皇家园林由官制建造,私人园林普遍分布于里坊,寺庙的园林,这些都是长安城的绿色。

长安城的园林由政府领导,民众共同努力,在城市里的绿化中,也是唐人对城市的绿色理念的反映。

唐人的市容美化意识

长安城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都市,来往的各国使节、商人络绎不绝,所以唐代朝廷对于长安城的环境特别重视。

长安城由南北三个区域构成:宫城、皇城、外郭城,中间是朱雀大道,南北对称,南北两侧,街道纵横,将整个城池分成109个区和东城区。

为了保持长安城的井井有条,唐皇帝对长安城的百姓们,有着极为严厉的戒律。

开元时期,长安城“严禁在城市中凿凿成窑洞,砌筑砖石。有公有私人建筑,不可在街巷挖洞挖泥。

《唐律》亦有“诸侵巷者,以七十棍大刑”之说,为了保持城市的平整,城市里严禁在街巷里挖洞、挖土,侵犯街巷的行为,否则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历代以来,都有一条规矩:“凡诸坊市之人,侵街,撞墙,屋檐,一律严惩,不得破坏。”对非法占用民宅的现象,国家进行了严厉的整治。这也是长安城里维持秩序的原因。

大中三年,韦让“侵街九所,于怀真楼西南角,建九所宅院”,由右巡抚上呈上,最后,“不合旧律,可废。”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右巡者的职责就是巡查街道的干净,举报违规建筑,而唐府也会严惩霸占街巷的事情。

长安城的道路是整齐划一的,再加上长安的商业体系,商人们聚集在东城区和西城区,所以城内的道路比较宽敞。

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长安的市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展现出了一种井然有序的格局。

唐人的公共卫生意识

长安城之中,人口密集,城市的卫生和民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唐国对城市里的公共卫生有着非常严厉的限制。

《唐律》对于街道上的居民乱扔乱扔的行为有很严厉的惩罚:从墙内流出的脏东西,罚六十。至于下水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也是一样的。

城市里对街上乱丢垃圾的行为特别严厉,而管理不善的人也会被处以类似的惩罚。

另外,从唐朝的部分笔记和小说中可以看出,长安城的垃圾还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财富。

比如长安城的裴明礼,他就是一位“能工巧匠,集天下之物,积攒财富,巨万”。“长安富民,以采粪为产业”,故有“家财巨万”之说。

城市里有一些人通过收集废物和排泄物来赚钱,这种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公共健康。

同时,通过减少排泄物和废弃物,有效地控制了蚊子的种群,降低了感染的来源,同时也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充分反映了唐人对于城市的公共健康的重视。

唐朝官员也会给百姓们一些基础的医疗常识,甚至还给百姓开了一些药方,给百姓们开了一些常见的药方。

天宝五年,玄宗颁布了《榜示广济方敕》:“命郡县官员,将每一位被选中的人,都写在告示牌上,当村坊要路。”

所以,《贞元集要广利方》就是这样写的:将此方子,分发给各大官吏,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这两份资料里没有说,普通的药方只适用于长安城的百姓,但却是在整个长安城里都在实施的。

唐国政府给百姓们开出的药方很容易找到,可以有效地治疗百姓的病情,也可以让百姓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保障,从而维持城市的治安。

当瘟疫暴发时,唐朝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比如高宗永淳元年,“关中第一场大雨,小麦被淹,后来干旱,京兆、祁县、陇县螟蝗都吃完了,又有许多疫病,死者枕藉于道路,圣旨将之埋葬。”

长安附近出现了一场大灾,高宗下令将这些死去的人安葬,就是为了切断疫病的源头,避免了瘟疫蔓延。

文宗《拯恤疾疫诏》说:“瘟疫还没有确定,请督察使,配发药品,求治之法,互相帮助。”

唐的国家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预防瘟疫蔓延的准备,这一切都表明了唐人的公众健康。

唐人的污水处理意识

长安城的日常生活废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下水道,在长安城的历史上,长安城的主干道和街巷附近,到处都能看到河沟的痕迹。

根据考古资料,长安城内各个街道两边的沟渠形态差别不大,沟槽的宽都在2.5m或更高,口宽,底部狭窄,两边有一定的坡度。

在对西市进行调查时,在一些巷子底下,有一条通往主干道两边的壕沟。

唐人从排水渠和渗井中排出的废水,在排水系统中,唐人就曾采用一些方法,对废水进行了简单的处置,以避免泥沙堵塞排水渠、渗井等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影响。

西安北部挖掘出一条唐朝的排水沟槽,是一种类似于地底的排水系统,它的一部分是用金属制成的,在另一扇上,还找到了许多石灰渣、碎砖块和白骨。

这是唐人为了避免下水道堵塞所做的事情,一座是为了阻挡大量的污染物质,一座是为了阻挡细小的污染物质,这是唐人对于城市里的废水最直接的处置方法。

在渗透井排出废水时,唐人还在渗透井的底部增设了一道过滤膜,对生活废水进行了初步的净化。

比如大明宫的太液水池,在充填的泥土中,还发现了一些残存的砖块、灰烬;于一九九四年西安新后村西南方地区,在距井眼2公尺处钻孔时,发现了一处由绿泥沙沉积层夹陶片组。

唐人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唐长安城百姓在城市的日常活动中,除了注重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卫生与废水治理,更多地表现出唐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长安城的南北两个城市都有一个放生的池塘,东市的放生池塘在集市的东北方向,“渠自道政坊东人,向西流入这个池塘。”

西市的鱼塘在西市的西北,“中沙门,支分永安渠,以示其为引”,佛教提倡杀人,长安城的集市上设立了一个鱼塘,可以劝阻人们不要杀生。

而在池塘里的生物则可以沿着运河回到大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动物的效果。

此外,“断屠钓”也在唐朝得到了普遍推广。唐朝的“断屠钓鱼”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日子,例如斋月、道教节庆等,民间严禁捕鱼、屠宰牲畜。

武德二年诏:“从今日起,每到腊月九号,十一月十一日,不得处死,不论公与私,皆不可斩杀。”

比如义年每个月份的“斋日”,唐朝的“禁止屠戮”,不仅限于每个月的十个斋戒,还会在遇到干旱的时候实行。

比如懿宗咸通十一年的“京师大旱,不下雨的时候,就应该实行禁止杀生”。自那以后,历代帝王都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唐朝的禁渔令,对底层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武则天之后,更是如此。

武后,长寿元年,张德因得个儿子,杀了一只羊来款待客人,却被武后当场打脸,磕头认错,武则天处事之狠辣,令人叹为观止。

武后在提倡“断屠钓鱼”的同时,还任命了一名酷吏,从垂死之日起,就开始用最残忍的手段,处死了百名唐人,杀死了百余名官员,刺史、郎中以下,更是不计其数。

在特定时期,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动植物的多样性。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唐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一座大都市,它的设计与运作,是由政府官员和市民们的心血结晶。

唐人的绿化意识和美化城市的意识,让长安城的生态变得更好,唐人的卫生意识和污水处理意识,也让长安城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城市里的生死塘和政府的禁渔令,都是唐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初认识。

唐朝长安城的人们,在保护环境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用严厉的惩罚来控制人们,让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

唐朝朝廷对于长安城采取的环保举措,以及对公害环境的严重惩罚,对于当今世界的环保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我国唐代环境保护情况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
  2. 唐代长安城绿化初探.人文杂志,1985.
  3. 唐代长安城道路绿化初探.
  4. 从唐代诗文看唐人的环保意识.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O10.
  5.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京兆   唐朝   长安城   长安   街巷   唐人   废水   唐代   树木   百姓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