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恩荫制度的相关规范,看恩荫制度在时代发展中的带来的影响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最强盛的时代,各个方面都远超同时期的很多国家。

唐朝时期,不仅科技、文化、军事繁荣发展,对于律法的制定也相当的严谨。

当时唐朝有着十分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在这些法律中还夹杂着一些人情和传统的人伦道德,而这也是其不同于现在法律的地方。

一、儒家“孝”道思想下衍生出的恩荫制度

唐朝的法律的制定在很多方面,其实还是带有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而“孝”作为传统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也是中国皇帝历代推崇的政治思想,一直贯穿在历朝历代皇帝的思想中。

所以维护孝道也是唐朝的法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律制定也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比如在汉代时期官员选拔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举孝廉”,由此可见,孝顺是中国古代对一个人考察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项。

因为每个人都有父亲或者母亲,他们总会有年迈走不动路,需要人照顾的一天,而子女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就是他人如何看待他们对待父母的孝心。

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就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孝顺,并且一直将他赡养在宫中亲自照顾。

而唐朝时期的“孝道”并不只存在于皇家之中,在民间许多人也十分重视对长辈的孝敬。

其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重视,是因为当时的唐朝有专门为老年人制定的“养老制度”,这些制度使得老年人在年迈后也能受到一定的保障与权利。

对那些活到80岁上的老人,朝廷还会下令给当地政府,对于那些高龄老人按照规定要给这些老人,分配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专职人员,这些人通常是老人的家庭成员和子孙后代。

而政府也会对这些子孙家属们进行一定的补贴,让他们能够更加诚心的服侍自己的长辈。

因为在唐朝时期,如果有谁对的家中的长辈十分尽孝,也会成为社会中的“佳话”,甚至是受到社会中多方人士的赞赏。

所以唐朝时期有很多人会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母亲,放弃自己现在的官职,“辞官”照顾家人。

而这些官员不选择在端午、重阳这些假日回去的原因是,唐朝时很多官员会被皇帝派遣到外地工作。

而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回家路途十分艰辛,所以他们大部分人会选择将自己的父母带到身边来“尽孝”。

因为唐朝统治者规定,如果远离父母、不为父母养老送终的话,会遭受到一定的惩罚。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人也都把尽孝当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些子孙后代们之所以尽心的孝顺自己的父母也是受到了唐朝“恩荫制度”的影响。

二、恩荫制度下的特殊官职

唐太宗在位时期,他规定了朝中的大部分臣子可以借助自己的长辈进入朝堂,并且刚进入朝堂他们的官位就可以达到“七品”,这也让许多的臣子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与想法。

因此善待家中的长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你的父母是朝廷的高级官员或者是皇亲国戚,那么你可以受到父母地位的“特殊照顾”。

人们可以通过祖辈或者父辈的地位,使得自己的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方面享受不一样的待遇。

到了唐朝时期,在科举、恩荫、举荐等多个选官制度中,恩荫制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唐朝时期十分盛行这种选官制度。

唐朝时期的恩荫制度是在隋朝的选官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与修改,恩荫制度的人群范围也有进一步的扩大。

唐朝统治者规定,只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就可以享受恩荫子孙的权利,而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当时的贵族团体。

使得这些贵族的利益与王朝的利益紧紧地靠在一起,让这些贵族不敢有分裂王王朝势力的想法,使得当朝统治者最终达到巩固自身权利,增加自身利益的目的。

此外,唐朝时期的恩荫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不同。唐朝时期并不会将门第来作为官员子孙入仕的标准和资格,而是以当朝官员的品级来确定他们子孙后代恩荫官级的高低。

这个措施推翻了以前各个朝代中门阀子弟可以直接入仕的“陋习”,增强了唐朝选官制度在历代选官制度中的影响力。

为其他仕族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体现了当时唐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状况。

所以说唐朝的恩荫制度相比于其他各个朝代来说是稍微“公平”了一些,唐朝那些受到恩荫“优惠政策”的那些官员子弟们,在获得入仕的资格之后,还需要参加相关学校的考试。

只有在通过相关的考核之后,才能由吏部选择入仕,且整个流程中的考核必须全部过关才可以。

由此可见,其实唐朝的恩荫制度都在选拔高级官员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血缘宗亲关系十分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选拔朝廷官员,也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大族能够在政治上与皇权取得平等的地位,在选官员上面也拥有着绝对的“特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皇权的不断更迭,一些官员的朝中得到了重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恩荫做官的特权,打破了门阀大族对高官的垄断现象。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只凭血缘关系而选拔官员的制度,很难为国家选出有效的治国人才。

这些不通过正规选官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选出的很多人都不求上进、不为朝廷着想、不为江山社稷着想。

对于社会中那些有才能、有学识的寒门子弟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他们无法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心愿,只能沦为这些贵族子弟们升官途中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

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家世就可以决定整个家族的命运,以及子孙后代的命运。贵族的阶层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所拥有的权势,来获得更多的特权,包括像自己后代“入仕为官”的特权。

那些在朝中掌握着大权的官员,甚至可以直接在朝廷为自己的亲属谋取一官半职,他们也将自己的贵族或者大臣身份发挥到了最大,获取了最多的利益。

三、科举制度代替恩荫制度,成唐朝新选官制度

在唐朝初期,科举制度并不十分的完善,所以选拔的人数也比较有限,当时通过恩荫制度进入仕途官员的比例还比较高。

唐玄宗时期之后,科举出身的官员地位明显提高,科举取士的人数也日益增多,科举考试机制也变得更加规范起来,考试过程也相对严谨。

主考官除了会考虑考生整体作答成绩之外,还会考虑考生在社会中的声望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而这些都是影响考生最终能否录取的重要因素。

所以甚至到了后来那些中高级别官员的子孙后代们也拒绝通过恩荫制度进入仕途,纷纷选择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

这些高级官员的子弟,更希望通过科举取士来获得显赫的社会地位和进阶资格

由此可见,科举考试的开创为这些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虽然加大了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之间的竞争,但是好在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算得上有一些“公平性”存在。

虽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仍然受到贵族的操控,整体利益也会偏向门阀士族那边,但是这至少给了社会底层的人们进入仕途的信心与希望,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拥有了进入朝中发言的可能性,也拥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也就足够了。

结语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恩荫制度:“朝廷待臣下固宜优恤,乃至如此猥滥,非惟开倖进之门,亦徒耗无穷之经费”,唐朝时期的恩荫制度使得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们,永远无法翻身。

即使自己满腹经纶也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及时满腔抱负,也无法表现自己,为国争光,即使自己心怀天下,也无法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向皇帝进谏忠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为百姓排忧解难。

当时的恩荫制度只赋予了官员子弟的入仕的资格,社会中的那些平民子弟,也许他们的父辈、祖辈并没有在朝为官的,因此他们也永远丧失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对于他们来说这样是十分不平等的,也是让人十分不满的!

由此看来,恩荫制度存在严重的落后性和腐败性,长期实施该制度的话,很难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也很推进国家的发展。

且如果一个王朝一直延续这种选官制度,那么这个王朝也必定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汉—唐门荫制度研究》

《隋唐门荫制度研究》

《唐会要.用荫》

《唐代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唐朝   门阀   制度   官制   科举   朝廷   子弟   贵族   官员   时期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