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仅55字,却揭开李世民对待兄弟的真实心态

2005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县出土了两块墓志,墓志的主人分别是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和太子妃郑观音。

让人不解的是,郑观音的墓志洋洋洒洒几百字,辞藻婉转、结构精致、尽显皇家风范,而李建成的墓志却只有短短55个字。

更令人意外的是,李建成的墓志还有一处明显修改过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

一、史书为庸才,真相且斟酌

根据史书记载,李建成残忍、无能、驰猎无度、不恤士卒,与李渊后妃暗通,与齐王李元吉勾结,屡次陷害秦王李世民……

作为当朝第一位储君的李建成历来受尽唾骂,然而,真实中的李建成并非一无是处。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无数英雄豪杰都想取炀帝而代之,其中就有胸怀大志的李渊,他见隋朝大厦将倾,心中便产生了夺取政权的想法。

李渊处事极其谨慎,身边还聚集了诸多的谋臣能将,况且他还有四个威猛的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

长子李建成刚健有为,深沉宽容,李渊对他很放心。于是,李渊安排了两个反隋的基地:一个是太原,他自己和次子李世民在此活动;一个是河东,长子李建成独立在此活动。

当时,李建成二十多岁,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他在河东附近游走,结交权贵,邀买人心,毫无疑问是李渊反隋的最大助力。

此外,李建成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才华。史书中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的西河之战,李建成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西河之战是李渊起兵后的一次大战,被李渊视作是关系唐业成败的关键一战。当时,李渊的士兵缺乏经验,军事上不占优势,军队内部的棘手问题也很多。

李建成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先是制定军法,严明军纪,又进行了严密的战役部署,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激发了士气。

李建成举措得当,将士们奋勇杀敌,仅仅用了九天,西河之战告捷。李渊大喜,赞许长子李建成,“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

因战功显赫,李建成也因此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此后,在霍邑之战、潼关防御战、破刘黑闼等战,他更是屡立战功。

武德元年,李渊称帝,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他与父亲一起整顿朝纲,统筹全局。而此时在外征伐的,则换成了刚刚成长起来的秦王李世民。

此时的局势是,李建成在后方提供稳定的物质供给,李世民在前方督军备战,兄弟二人还算齐心协力。

短短三年的时间,李世民战胜刘武周,大败窦建德,剿灭王世充,在军队中培养出了极高的权威。依附秦王者,日渐多矣。

当李建成在皇宫中觉察到弟弟势力的快速崛起,有威胁自己储君之位的可能,他开始紧张了。

齐王李元吉与李建成相交甚好,他提议诛杀李世民,以绝后患。李建成顾及兄弟之情,拒绝了李元吉的提议,这也充分体现了李建成仁厚的一面。

为此,他把希望寄托在父亲李渊身上。因为,从李建成的角度,他是嫡出长子,名正言顺的储君。弟弟李世民招揽谋臣军士,意图夺嫡,是极其不义的。父亲李渊应该出面调停,缓和兄弟关系。

李建成想通过完全正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但是李渊却不是个优秀的调停者。眼看兄弟二人激烈相争的局面,李渊却从中和稀泥,导致局面不但没有得到化解,反而是愈演愈烈。

二、博弈东宫位,喋血玄武门

武德九年的六月,天象极端异常,两次“太白经天”发生,李建成集团和李世民集团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二人都要为东宫大位搏上一搏。

只是,李世民想的是,如何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党,完成夺嫡的目标。李建成想的却是,削弱李世民及其党羽的势力,让他们不能够对自己造成威胁。

李建成先是得到了李渊的默许,将李世民手下的谋臣杜如晦、段志玄等人驱逐。又凭借突厥南下的机会,让李元吉接手了李世民手中的兵权。

此时的李世民,掌握的兵马十分有限,于他而言,处境非常不利。于是他毅然决断,要突然袭击,化不利为有利。

轰轰烈烈的玄武门事变爆发了……

事变的每个环节,都是李世民与死党们经过审慎考虑,计划出来的。

首先,设计诱伏。李世民向李渊状告太子行为不端,李渊召李建成、李元吉进宫对质。李建成等人无备而来,增加了李世民的胜算。李世民还收买了禁军将领常何、太子属下张公谨,为事变添柴加火。

其次,李世民合理安排兵力,将绝大多数兵力投入对李建成援兵的战斗中。

最后,李世民让自己的心腹爱将尉迟敬德亲率70人,直奔高祖李渊处,颇有逼宫之势。

六月初四,玄武门内外,一切进展的都无比顺利,与李世民计划的分毫不差。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高祖李渊在重压之下,只得顺势而为,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玄武门事变如疾风暴雨般骤然而至,李建成躲闪不及,当场殒命。取得胜利果实的李世民并没有过度膨胀,他冷静从容,妥善地进行了善后工作。

两个月后,李渊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登基后,李世民先声称,罪恶只在李建成、李元吉二凶,他们的支党并不告罪。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征、王珪等人,他用博大的气度和雅量,赢得了天下人心。

一般来说,太子死后,墓志的记载应该非常详细才对,而失败的一塌糊涂的李建成,墓碑上仅仅刻了55个字。

李建成的墓志,短到连墓志的界格都没有填满,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墓志内容仅仅涉及了谥号、卒年、安葬时间和地点。没有应有的生平、功绩、评价等。

而且,墓志上还有一处明显修改的痕迹,修改的那个字,就是李建成的谥号——“隐”字。

如此反常的墓志,如此明显地修改,恰恰反映了困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心魔……

三、帝王心结在,是非由人论

李世民虽然赦免了李建成的谋臣余党,甚至还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们,但李世民却绝对不会放过李建成那几个亲生的儿子。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无一幸免,全被诛杀。正在“气头”上的李世民还下令将李建成、李元吉从皇室族谱中除籍,贬为庶人。

贞观二年,李世民于心不忍,恢复了李建成的皇室身份,追封他为息王,以礼改葬,将其谥号定为“隐”字。

但在“隐”字之前,李建成的谥号应为“戾”字,经专家考证,墓志上谥号处原本的字迹就是“戾”字,只是后来经过人为刻意修改,改成了“隐”字。

“戾”的意思是“违逆”。汉武帝时,卫太子起兵谋逆,就被称作“戾太子”。将李建成谥为“戾”,是有把玄武门之变的责任归结给他的意图。

李世民思量再三,觉得谥“戾”字会适得其反,会让世人更加强化对玄武门事变的关注,于是他下令群臣改谥。

宰相杜淹上书,建议将“戾”更改为“灵”字,“灵”字也是不折不扣的恶谥。显然,杜淹没有真正领会帝王心思。

玄武门之变仿佛一根经久难移的鱼骨,让李世民如鲠在喉,他希望世人能够将这件事“隐去”,最好是避而不谈。

所以,经过一番商讨后,李建成的谥号被定为了“隐”字,“隐”字并非恶谥,有平庸之意,既没有贬低李建成的失败命运,也表达了李世民矛盾的内心。

事实上,李世民对于后世对自己的评价,还是颇为在意的。《通鉴》等书均有记载,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查看当朝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被褚遂良拒绝。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再度找来史官,执意观史,房玄龄、许敬宗等人临时对史书作了删改,呈给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观史,对当朝之事未作评价,只是将目光死死地锁在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上。

房玄龄是玄武门事变时李世民的主要谋士,全程参与军事机要;许敬宗并非刚直之人,善于趋炎附势。他们修改后的玄武门之变相关记载,必然是虚美李世民,诬枉李建成的。

但李世民并没有满意,他说应当把玄武门之变看作周公诛管蔡,要求史官重新书写这一史事。

可李建成的功绩才干绝非管蔡可比,史官为合上意,只能将李建成的能力悉数隐去,并把李世民夸大为李渊心仪的太子之选。

但如果李世民真的是太子之选,又何来玄武门之变呢?史官便继续编造了李渊昏庸、宠幸奸邪的故事。那如果李渊真的昏聩无能,又怎能开创大业?于是太原起兵反隋的故事又被歪曲了。

唐太宗李世民执意看史、修史,说到底还是对玄武门之变和李建成一事耿耿于怀。他十分在意史家笔墨,在意后世之人对此事的看法。所以,他一定要传达出自己对此事的态度,为自己“正名”。

然而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了十七年。已成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从来没有忘记,那一日他是如何险中取胜,逆转结局的。

从李世民对待长兄李建成的复杂态度,足以折射出来他后来的矛盾心理。

55字简短的墓志,是他不愿意对墓主人作出过多地评价。修改更正的谥号,是他内心极力想将此情隐去。

讳莫如深的史书记载,是他对待过去最深的芥蒂。

参考资料:

[1] 王炎平《关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相互关系的几个问题——评玄武门之变的是非》,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 李英祥《李建成在建唐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9 月第3期.

[3] 张佳佳《李世民政治军事集团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5月。

[4] 王连龙《跋唐隐太子李建成及妃郑观音墓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5] 彭池《李建成庸劣辩》,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墓志   秦王   贞观   谥号   谋臣   史官   西安   史书   长子   事变   太子   心态   兄弟   真实   李建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