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巴蜀三大将军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追赠了四位以身殉国的烈士为大将军。四位大将军中竟有三位是巴蜀男儿。他们是邹容、喻培伦、彭家珍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这慷慨激昂的呐喊,激醒了多少中国人的沉沉、昏梦。这是1903年上海刊印的小册子《革命军》开篇的呐喊。作者邹容,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

生于四川巴县的邹容,少幼聪颖好学,但不满旧学,无意科举功名之事,17岁时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期间接触各种西方革命籍书,参与各类 爱 国 活动,写成《革命军》底稿,立志宣传革命,反帝反清。一年后回国,在上海结识章太炎等人,目睹清王朝的种种腐败现象后,把在日本写成的底稿重写成《革命军》一 书出版,立意宣传群众,鼓吹革命。

《革命军》出版后,引起中外反动派极度惊恐。认为“此书逆乱,从古所无”,“欲在中国举革命之事,实为大逆不道”。于是中外反动派勾结,查封刊登《革命军》的《苏报》和邹容居住的“爱国学社”,逮捕了章太炎。邹容抱着与章太炎生死与共的决心,自动投案。这就是震惊全国的“苏报案”。 邹容在法庭上大义凛然,自比法国卢梭。在狱中还与章太炎 赋 诗 言志:“忧国心如焚”,“何 日 扫 妖氛”,“同兴革命军”。1905年,在中外反动派的迫害下死于狱中。

炸弹大王-喻培伦

生于四川资中的喻培伦在日本留学时即加人了同盟会。为了配合武装起义,他转到日本千叶医学校药科读书,研究化学,制造炸药军火。他设计制造了多种炸弹,被同伴们称为“炸弹大王”,喻培伦回国后,多次参与暗杀活动,惩罚清廷元凶,如谋杀端方和摄政王等,虽未成功,可见其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准备期间,喻培伦赶到广州,负责制造各种炸弹。起义前夜,同事们因他身残多病,不让他参战,并说他的制炸弹技艺会对今后的革命有帮助。喻培伦坚决请战,并说制炸弹的技术不会因他死去而失传。可见在上阵之前,早已作好牺牲准备了。

1911年4月27日,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爆发。四川好汉喻培伦,臂缠白巾暗记,胸前挂一筐炸弹,率队伍攻打广东督署后门,炸垮后墙后,喻培伦冲进院中,与攻前门的黄兴会合。清兵大量增援而来。喻培伦奋勇杀贼,直至身中数枪,倒在血泊中,还用最后力量扔出最后一颗炸弹。终因弹尽力竭,喻培伦为清军抓获后杀害,与起义死难的其他烈士一道合葬于城北黄花岗。

收功弹丸-彭家珍

辛玄年腊月初八、北京城天 寒 地 冻。清廷皇族的强硬主战派头目良弼在皇宫 吃完“腊八饭”归来,刚踏上公馆台阶,一位军官打扮的男子抢步上前,口称奉天军官崇恭求见,良弼心知有异,大呼卫兵,只见这男子接着抛出两颗炸弹。浓烟散处,良弼与刺客双双倒地。刺客当场牺牲,良弼几天后死去。自此,清廷再无人敢出头主战、坚持帝制了。

这位刺杀良弼的壮士就是四川金堂的彭家珍。彭家珍15岁即考人成都武备学堂;在日本留学时入同盟会后来在军队中多次策应革命,暗中拯救了不少革命志士;身分公开后才离开军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后,满族皇族中良弼等几人坚决主战,反对共和,组织军队,勾结日本人,妄图以武力扼杀革命。于是,南京政府决定刺杀良弼,彭家珍主动承担了这一工作。他知道此去几乎不可能生还,临行前写下了绝命书:良弼反对共和甚力,不杀此人,共和难成。为挽救 国 家危亡,共和成,虽死犹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不妄去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章太炎   黄花岗   同盟会   反动派   清廷   革命军   共和   历史人物   军中   炸弹   将军   中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