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八王之乱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八王之乱(291年-306年)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因皇族争夺权利引发的内乱。公元265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皇室27人为王,却种下了祸根。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引起八王争权夺利。

司马炎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南风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司马衷的兄弟淮南王司马允,在平定贾后之乱后被封为骠骑将军,并兼任中护军,执有一部禁卫军军权。

司马伦

司马允“性沉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他知道赵王司马伦有篡逆之志,便称病不上朝,密养死士,暗中准备趁机诛除赵王。司马伦很忌惮这位年轻的亲王,便加封司马允为太尉,外示尊崇,实际上是剥夺他的兵权。司马允于是上表称自己有病,不能接受太尉的官号。司马伦忍耐不住,派御史持诏,要收司马允的中护军印信,并弹劾其大逆不道。

司马允接诏一看,上面根本不是皇帝司马衷的笔迹。大怒之下,厉声对左右宣言:“赵王欲破我家!”于是率700多勇士起兵,从王府杀奔而出,沿路大叫:“赵王造反,我将攻之,佐淮南王者左袒。”一路上归附的人非常多。

司马允本想先入皇宫,把司马衷掌握起来,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司马伦的手下王舆派人关紧左掖门,一时攻不进去。不得已,司马允便率精兵围攻司马伦的相府。

陈徽心向淮南王,集结东宫兵鼓噪呐喊,为司马允助威。但他没有诏令,不能发兵相助。陈徽的哥哥陈准当时在宫中值勤,也想帮司马允,便对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司马衷说:“应遣人举白虎幡,出宫解斗。”司马衷于是连连点头。

白虎幡是麾军进战之旗,驺虞幡才是解斗之旗。陈准本想派人持白虎幡授其弟陈徽,助战司马允。哪知陈准派出执举白虎幡的伏胤,在出门前被司马伦的儿子汝阴王司马虔叫住,哀求说:“富贵当与卿共之!”

伏胤是墙头草,便携带没有写字的空白诏书出宫,诈称“有诏助淮南王”,没有把白虎幡递送到陈徽手中。

司马允见皇帝哥哥的诏使前来,认为一定是派自己讨伐司马伦的圣旨到了,马上让伏胤进来,他自己则从兵车跳下,跪地接诏。伏胤是禁军军校出身,身手敏捷,抽刀一下,就把司马允的脑袋砍了下来。淮南王司马允左右虽有千人之众,但都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主人被杀。伏胤口宣诏令,表明他是受帝命斩杀司马允。司马允死时,年仅29岁。

为了继续抬高赵王司马伦的威望,加紧篡逆步伐,司马伦的亲信孙秀在朝议上提出,为司马伦加九锡。“朝廷”本来就掌握在司马伦手中,朝议不过是走个形式,当然得到同意。司马伦得了“九锡”,他的儿子们也握有了各路禁军大权。

司马伦及他的几个儿子都是庸愚无识之徒,真正的幕后策划,其实是孙秀。孙秀有个儿子叫孙会,“形貌短陋”,为了彰显孙家的威风,孙秀竟把司马衷的女儿--河东公主娶为儿媳。这件事震动京城,因为一年前,孙会还和数位商人之子在洛阳城西贩马,如今这位丑陋的马贩子当了驸马,人们莫不骇愕。

永宁元年(301年)正月,孙秀与司马伦再也等待不了了,派司马衷的堂叔,义阳王司马威去逼司马衷“禅位”。司马衷虽然愚憨,但也知道身上的玺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抱着不肯放。司马威伸手去夺,几乎把司马衷的手指掰断。

嗷嗷大哭的皇上被司马伦送到了金墉城,被尊为“太上皇”,司马伦即位,改元建始。司马伦一即位,便马上把他的同伙,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官员戴的官帽上都用貂的尾巴做装饰,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太滥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不够用,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凑数。所以,民间就编了歌谣来讽刺他们,叫作“貂不足,狗尾续”。

司马伦虽然当了皇帝,但真正的皇帝却是孙秀。所有的诏令都是由孙秀定夺的。称帝才两个多月,在许昌坐拥强兵的齐王司马冏就遣使告成都、河间、常山、新野四个司马王爷,宣布发兵讨伐赵王,称“逆臣孙秀,迷误赵王,当共诛讨。有不从命,诛及三族”。有两个王爷起兵响应,很快就汇集了30多万大军。

孙秀、司马伦听说三王起兵,十分恐惧,派亲信将领张泓、士猗、许超和孙会等人率京中禁军迎战。齐王司马冏在颍阴被张泓打败;孙会、士猗等人在黄桥大败成都王司马颖,杀死数万成都王的兵马。消息传回宫内,孙秀、司马伦大喜,大赏黄桥之功。

这样一来,出征的将领地位就相同了,谁也不听谁的指挥和调动,都自大起来。司马颖在黄桥大败后,趁孙会等人松懈之机突然进攻,大败对方,乘胜长驱渡过黄河。

孙秀和司马伦感到事情不妙,连夜商量对策,正你一言我一语争吵时,手中握有禁兵的王舆来了个窝里反,率700多兵士从南掖门入宫,攻杀了孙秀、许超、士猗等人,然后强迫司马伦发诏:“吾为孙秀所误,以怒三王;今已诛秀,其迎太上皇复位,吾归老于农亩。”

于是,数千甲士又在深更半夜赶到金墉城,将睡梦中的司马衷叫醒,迎回了宫中。事定之后,三王入城,发诏杀掉赵王司马伦和他的四个儿子,捕斩了孙秀等人的亲信。司马衷重登皇位后,齐王司马冏获封大司马,加九锡;成都王司马颖为将军,加九锡;河间王司马颙为太尉,加三锡;常山王司马乂改封长沙王,为抚军大将军。其中,齐王司马冏是司马衷的堂兄,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与司马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手夺皇帝玺绶的义阳王司马威听到司马伦被赐死的消息后,慌忙逃归洛阳。诸王商议后,觉得司马威罪不大,想饶他不死。这时,一直呆呆坐在上面的司马衷忽然发话:“阿皮(司马威小名)掰我手指,夺我玺绶,不可不杀。"

司马衷的这句话,是他当皇帝以来唯一自己做出的“决定”,诸王当然没有异议,派人杀了司马威。

由于司马衷的太子司马通被贾后杀掉,司马通的两个儿子又被司马伦杀掉,司马衷没有了继承人。于是司马冏奏请立司马衷的侄子,年方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自己出任太子太傅。

司马冏大权在手后,也骄奢擅权,耽于宴乐起来。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在李含的怂恿下起兵。双方连战三日,齐王的部队大败,司马冏被自己的长史赵渊执送入宫。司马冏被押到殿上后,司马衷看着他,面露恻然的神情,估计是想到司马冏曾拥立自己复位,很想饶他一命。但不等皇上发话,司马冏就被牵了出去,立时斩于阊阖门下,循首六军示众。

司马衷

太安元年(303年)八月,李含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河间王司马颙于是起兵讨伐司马乂。双方在洛阳大战,死伤数万。长沙王手中有司马衷这张王牌,关键战斗皆在军中显耀皇帝旗鼓,一直占据着上风。

成都王司马颖这时投向了司马颙,率兵赶来。关键时刻,本来与长沙王一伙的东海王司马越,害怕城外二王的兵马越聚越多,就半夜冲人司马乂的房中,把俊伟英勇的长沙王捆绑起来,并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免其官职,召成都王司马颖等人城辅政。

司马颖耀武扬威地进入京师后,上表请立自己为皇太弟。这一来引起了司马越的不满,双方又打了起来。

两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相遇,司马颖的大将石超大败司马越。混乱之中,司马衷倒在草中,脸上中刀,身中三箭,狼狈不堪。只有侍中嵇绍赶来相救,将司马衷扶上了车。这时兵士把嵇绍从车上拉下,用刀乱砍,司马衷高声叫道:“忠臣也,勿杀!”兵士们回答说:“奉太弟令,唯不犯陛下一人。”嵇绍就这样死于乱刀之下,“血溅帝衣”。

不久,司马颖派卢志找到了坐在草中号啕大哭的司马衷,把他带到邺城。人们见到司马衷身上的衣服溅满鲜血,便让司马衷换下血衣拿去清洗。司马衷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

东海王司马越吃了败仗,让弟弟司马腾联合北方的少数民族,合兵南下进攻邺城。司马颖的军队连连战败,卢志便劝司马颖带着司马衷返回洛阳。

当时,司马颖还有甲士15000多人,逃跑时做护卫绰绰有余。可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眷恋邺城,迟迟不愿起身,司马颖也是没有决断。大军见主帅无谋,一哄而散,司马颖和卢志只好带着数十骑,拥着司马衷乘小牛车南奔洛阳,一路上狼狈不堪。

东海王司马越拥着大军追击,很快就入驻洛阳,控制了司马衷,被委任为太傅、录尚书事。司马颖逃出洛阳,惶急之间,连母亲和妻子都没顾上,只和一个御车的兵士单车载着两个小儿子逃走。但没走出多远,便被范阳王司马虓的属下一网打尽。最终,晋朝大权最终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司马越

西晋诸王之间的这场大恶斗前后持续了16年,数十万人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13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因饥饿而死,并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浪潮。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汝南   河间   淮南   司马   东海   洛阳   西晋   兵士   长沙   成都   赢家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