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肯渡江?这几个原因决定他不会这么做

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曾有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描写的是著名霸主项羽,秦末汉初、楚汉争霸,项羽被刘邦围堵在垓下,他放弃逃生,最后战死的故事。当时四面楚歌,战无胜路,有属下劝项羽上船过江,等待来日便可重整旗鼓、重新归来。

而项羽站在乌江,遥望滔滔江水,最终没有选择渡江,最后自刎于乌江。

喜欢项羽的人夸他有英雄气概不肯苟活,对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夸赞态度的。那么,项羽到底为什么不肯渡江?他又有哪些原因不肯渡江呢?

项羽已去,无人能告知我们历史的真相,但我们可以从后人关于此事的评价中窥得一二。

羞愧,怕笑话

有人说项羽只有“匹夫之勇”,没有“大勇大志”。用现在的话来讲,他们认为项羽就是一个“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人。

这样的项羽一直被众人捧着,全然看不起刘邦,也不觉得刘邦是个威胁。

正因为项羽看不起刘邦,他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放走刘邦。最著名的一次,就是项羽设了鸿门宴请刘邦来赴宴,在这场宴会上,项羽本来有机会可以杀掉刘邦,但是他最终放过了刘邦。

而相反刘邦,他一次次失败,但他抓住机会之后,就要对项羽穷追猛打、永绝大患。

正是这种反差,让很多人都觉得项羽是妇人之仁,没有大智大勇。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而这一次被围困,项羽折断了心中的志气,他不能接受被一个看不起的人折辱。如今回去故乡,也难以东山再起,还会被江东父老笑话,不如自刎以全英雄志气。

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如是言:

“程宰兄弟两人是做折了本钱,怕归来受人笑话,羞惭惨沮,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不思量还乡去了。”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也如是记载: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足以可见,一大部分人认为项羽怕人笑话,心中羞愧才自刎的。

英雄末路,悲壮赴死

前面的这种说法,将项羽塑造成了一个急功好利、好大喜功的角色。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项羽重情重义,因为君子之义屡屡放过刘邦,最终被刘邦围攻,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是宁可壮烈死去也不愿忍辱偷生的。

所以,项羽最后拔剑自刎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项羽是因为羞愧自杀,不肯苟活以求更大的转机,也未必如此。要知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对项羽形象的塑造都有一定的加工。

更多人纠结的是,项羽为什么不能学习刘邦,不能学习勾践。要知道,勾践卧薪尝胆三年,最后也是复国了。这不是一种懦弱吗?

可是,这样的说法未免也太瞧不起项羽了。项羽是西楚霸王,胸怀反秦大志,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

其人神勇之极,千古无二。

当项羽被围困时,他心里或许清楚,自己已经绝无生路,不如自刎。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项羽是因为虞姬自刎的。不过这种说法多是后时加了一些艺术修饰,成为爱情故事广为传颂,只能权做参考。

当项羽看见虞姬自刎,他想起自己的处境,不免心灰意冷,最终选择自刎。

这种说法在英雄人物身上添加了一部分爱情色彩,后人还根据其编出“霸王别姬”的故事。其实,虞姬是否自刎并没有定论。

传说虞姬容貌倾城,后人根据霸王在死前吟唱的一首诗《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时不利兮骓不。

骓不逝兮可奈,虞兮虞兮奈若!

还有相传授虞姬所作的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后人臆想出了虞姬自刎的故事,其实,霸王别姬或许根本不浪漫。

若按照阴谋一点的猜想,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正是虞姬的自刎逼迫着项羽不得不自刎。

正如《过灵璧吊虞美人墓》一诗中写道:

“吾知乌江刎,定为姬所激。不然渡江东,犹是王一国。”

项羽的身上具有很多传奇色彩,他身处的时代也让人浮想联翩。然而关于他为何没有渡江,后人也只能不断猜想,进行各种解读了。

历史的真相,或许已经被推断出来了,或者永远埋藏在尘埃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项羽   勾践   乌江   楚歌   霸王别姬   刘邦   羞愧   后人   说法   原因   笑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