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退”的原因-记一代谋臣张良(3)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史记·留侯世家》的说法——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个人认为这一段乃自谦之词,其为韩国贵族,又怎么谈得上“布衣之极”?功成名就的满足勉强能算是他离开的原因之一,而且只能算一小部分。


留侯张良

《留侯世家》多次提到张良体弱多病,不过我个人认为当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更多是一种借口。张良大概活了六十四岁。这年龄放到现在当然不算高龄,但在医疗不发达,面对天灾无能为力,并且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公元前,这个年龄已经算得上高寿。从年龄上说,强调其因多病而身退还是有些勉强。


汉高祖刘邦

我个人认为,在当时,最了解刘邦的人,一是吕后,二是张良。张良作为一个优秀的谋略家他洞察人心,洞察人性,洞察世事。某种程度上,他看透了刘邦,并且他也看到了韩信的结局,虽然韩信的死有其自身原因,但是在这十几年的相处中,他早就认识到刘邦是个能共苦难,却不能同享乐的人。韩信的死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他,特别是韩信临死前所说的“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句曾经范蠡对文种说过的,既悲哀又尖锐的谶语,如今在昔日的同僚上又出现了。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或许张良心中有过这样的惶恐,但我认为又不完全是这样。


淮阴侯韩信

张良决心脱离刘邦集团,更多地在于其自身的一种不能释怀的情感。张良归属刘邦真正说来是在韩王成死后,而韩王成之死又完完全全由项羽造成。明代李贽曾认为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归根结底,无论是从开始的扶持韩王,还是跟从刘邦,他内心深处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故国韩国。只是在韩王死后,他终于意识到了复国的不可行性。他是清醒的,他明白七国争霸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内心对韩国的执念,直到汉朝建立的巨大成就也不能驱散国破家亡的失落感。从狭义上讲,他选择帮助刘邦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复仇行动,与大多数复仇者一样,一旦仇恨消散,万事皆空。

功成名就身退,在这场谋天下的楚汉之争中,张良表现得何等潇洒。然而他真正作为谋略家仅仅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有谁能够了解他的灭国之痛,他的无能为力?也唯有他谋天下不是为了施展抱负,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义。

曾经刘邦、萧何、韩信和张良是最佳组合,他们凭借着无与伦比的默契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然而,这一场胜利落尽之后,只有土崩瓦解。

一个拥有反抗复仇精神的任侠,一个指点江山的帝王师,一个功成名就的开国元勋,在这轰轰烈烈的五十年生涯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是朝廷政治斗争的无情,还是内心无法弥补的创伤?或许表面的辉煌掩饰不了内心的空虚与失落。或许,最后的遁去就是最后的救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赤松   自谦   项羽   谋臣   功成名就   刘邦   韩国   谋略   内心   年龄   原因   天下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