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国度-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和吐蕃王朝崛起的原因一样,一直备受关注。关于这个问题,各界都有不同的说法。

藏文传统史学著作认为,是末代赞普达磨灭法导致身死国亡,可也有人认为,吐蕃王朝的内讧,特别是佛教和苯教两派之间的斗争导致吐蕃王朝的分裂和灭亡。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吐蕃之国势自贞元时开始衰弱,吐蕃之破败由于天灾及内乱。”究竟哪些是导致吐蕃王朝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做一些综合分析。

贵族之间的激烈纷争

吐蕃上层贵族之间的激烈斗争,同样加速了王朝的没落和灭亡。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世俗贵族之间的纷争,一是僧俗贵族之间的斗争。

吐蕃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由来已久,既有新旧贵族之间的纷争,又有宦与论之间的纷争。吐蕃王室的联姻大多出于政治目的,而且基本都和大贵族家庭结亲,目的是屏藩王权,维护统治。但是,由于当时赞普众娶嫔妃,这些妃子分别来自不同的大贵族家庭,均是不可忽视的势力。

在他们之间既存在相互依赖、维护其共同利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相互争权夺利的问题,在诸如立王子、任用大臣等重大问题上,经常发生纷争,在王朝晚期也同样加剧,从而出现残杀大臣,乃至毒杀赞普的事件经常发生。

在外戚贵族和以功勋晋身的贵族之间,矛盾也不断升级,很难解决。吐蕃末代赞普,达磨赞普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允丹和奥松分别被贵族拥立为赞普,双方展开激烈火拼,直接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

吐蕃王朝处在上升时期,军事争夺的矛头一致对外,开疆拓土的战绩和战争中掠夺来的大量财富,极大地满足了军事贵族集团的贪欲,使他们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军事扩张连连获胜的大好形势,也冲淡和掩饰了他们之间事实存在的矛盾。

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达到鼎盛,此后开始进入衰落过程,各种矛盾也凸现出来,进入晚期,军事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公开火并迅速上升,直接瓦解了吐蕃王朝的根基。

宗教纷争引发思想意识领域混乱

在导致吐蕃王朝灭亡的诸多因素中,宗教纷争所产生的后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十分复杂。

宗教在雅隆吐蕃早期历史上,以及吐蕃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藏文史书宣称,苯教曾经在佛教传入吐蕃前,长期发挥着“护持国政”的作用。

而佛教传入以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并被加以利用,为统一思想认识,巩固赞普王权,为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项制度建设、道德和社会准则的建设,乃至在对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佛教获得吐蕃王室的大力支持,以及信佛大臣获得重用之后,宗教干预吐蕃王朝政治的态势日趋明显,从而引起僧俗贵族之间矛盾加深,在宗教和政治势力之间逐渐出现裂痕,直接表现为信教与不信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时竟演变为关涉生死存亡的残酷斗争。

佛教传入吐蕃后,立即和西藏地方的原始宗教苯教发生冲突,而且一直持续着。由于无论是苯教还是佛教,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王朝统治者和上层贵族的支持,从而使佛教与苯教之间的争夺,常常和王室与贵族的斗争、上层贵族内部的斗争交错在一起。

在赤松德赞时期,具体说就是公元759年在墨竹苏浦地方江布园的宫室前,由赞普主持佛教与苯教双方进行辩论,最后赞普宣布佛教战胜苯教,并下令禁止苯教流行,引起苯教势力的极端不满,他们通过合法与不合法的方式,与以赞普为首的信佛势力进行对抗。

当时苯教势力对赞普过分礼敬佛教,冷落苯教政策的极度不满,至少支持了达磨赞普的灭法活动,这也就是利用矛盾同佛教展开过新一轮的纷争。

在吐蕃佛教内部,同样也存在着门户之见,以及由此引发的激烈斗争,这就是所熟悉的“顿悟派”和“渐悟派”之争。

这次辩论也发生在赤松德赞时期,结果是渐悟派的汉地禅宗失败,但是它的影响却一直在吐蕃地区持续存在着,不仅吐蕃统治的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地区禅宗十分盛行,而且即使在摩诃衍离开吐蕃之后,王锡等禅宗高僧也还受邀来到赞普宫廷,陈述其主张,并为摩诃衍的渐悟派鸣不平。

频繁战争导致农牧业生产破坏,经济基础动摇

在吐蕃王朝的经济中,由于高原地区自然资源的匮乏,相对远离物质文明中心地带的位置,以及支撑强大王朝并满足上层贵族不断增长的贪欲的需要,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占有巨大的比重。

吐蕃不断遣使与唐朝约和,向唐朝求亲,除了政治、文化等因素之外,经济因素无疑是重要驱动力。而吐蕃向外的扩张,主要目的固然是掠夺财富,同时也包含着参与当时十分昌盛的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有关。

吐蕃进攻中亚西域地区,占领青海并控制河西陇右地区,都有明确的参与和控制丝绸之路的目的。在吐蕃和唐朝之间兴起的唐蕃丝绸之路,对双方开展贸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连接中亚、南亚地区贸易的作用。

应该说,强盛时期吐蕃和唐朝之间的贸易,以及吐蕃通过占据西域、青海和河西陇右所获得的利益,对维持吐蕃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吐蕃王朝进入晚期势力的衰落,在失去对西域控制的同时,其在河西地区的统治也摇摇欲坠,逐渐失去了通过丝绸之路贸易获利的条件,无疑使其经济基础雪上加霜,军事能力减弱,远戍的吐蕃军队无所依傍,迅速作鸟兽散。

吐蕃王朝的瓦解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基础的先天性薄弱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说,吐蕃王朝是以军事扩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军事扩张。

甚至可以说,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以及对周边地区的掠夺,是维系吐蕃王朝极为重要的因素,当这个链条断裂后,它就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支撑,经济因素应该是最核心的,是决定王朝灭亡最深层次的力量。

被奴役的百姓起义反抗,摧毁了王朝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吐蕃王朝的瓦解与被奴役百姓的起义也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反抗者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差异,甚至反抗的出发点也不尽一致,但是却组成了一个巨大洪流,把吐蕃王朝这个大厦彻底倾覆。

长期的战乱使吐蕃的下层百姓饱受兵役和赋税差役之苦,在贵族之间,为争夺赞普王权而展开武装冲突中,他们又遭受巨大伤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各地的百姓相继发动了武装反抗活动。吐蕃本部的农牧民暴动直接冲击了吐蕃王朝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吐蕃王朝的军事扩张除了吐蕃本部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吐蕃的高原各部族,特别是当时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古羌人,诸如白兰羌、党项羌,以及吐谷浑等,他们在吐蕃的军事扩张中扮演着敢死队和冲锋陷阵者的角色。

这些部族对吐蕃军事扩张成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吐蕃军事首领相互火并的激烈争战中,依然能够看到这些部落活动的踪迹,以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应该说这些部族的角色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是吐蕃军事贵族的帮凶,为吐蕃王朝的军事掠夺服务,并从中获得利益。

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被奴役者,受到吐蕃统治者的胁迫和压制,与吐蕃贵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双方都获得利益的时候,他们是结盟关系,其间的矛盾被掩盖或者淡化了,在王朝进入没落时期后,双方的矛盾不断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最后纷纷走上了反抗吐蕃统治的道路。他们的武装反抗同样促成了吐蕃王朝的灭亡。

西南地区的南诏政权对吐蕃统治的反抗也推动了各地反抗吐蕃王朝活动的高涨。南诏长期受吐蕃剥削和驱使,畏惧吐蕃政治和军事压力。

吐蕃王朝晚期,一方面,唐朝加强了在西南地区的经营,促成南诏逐渐转变态度。另一方面,不满吐蕃役使的南诏统治者也从自身利益出发,掀起反抗吐蕃的活动,沉重打击了吐蕃在南诏地区的势力。

吐蕃王朝走上衰亡和瓦解之路的原因很多,作为一个军事上强大的王朝,其战略上的失误无疑是其因素之一,这就是战略上树敌过多,导致自陷孤立困境,加速了王朝的衰亡。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多样,自然灾害频繁,在长期的战乱和兵役、赋税征收无度的情况下,天灾和人祸交加,使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大为降低,在此背景下,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会影响到吐蕃王朝的政治稳定。

吐蕃王朝晚期的大灾害诸如地震、霜雹、水灾和瘟疫流行,就让吐蕃王朝处于这样一个极度危机的特殊时期。

因此,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分化瓦解了曾经称雄中亚地区的吐蕃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吐蕃   王朝   赤松   佛教   南诏   纷争   国度   贵族   矛盾   原因   地区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