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文化

剑在东西方文明中,一直占据着十分尊贵的地位,中华的文武百官和西方的国王骑士,都喜欢通过佩剑来彰显身份。

在我国,剑作为四名器之一,被尊为“百兵之君”。这个“君”,可以理解为君王,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因为剑不仅在古往今来备受推崇,剑文化中也蕴含着诸多君子符号。

例如《大戴礼记》中,记载了周武王对剑的铭文:“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可以说,剑在周朝就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到了春秋与战国时期,剑文化又进一步发展和兴盛,刺客游侠都钟爱此物,士兵们也将此作为主武器。那么春秋战国时的剑文化都有哪些门道?彼时剑文化的兴盛,又有哪些标志?

一、 剑之起源

剑和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起。

在远古部落时期,剑就已经被附加上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1. 剑,古之圣品也

据目前已有的史料可知,剑最早始于轩辕黄帝之手,比如《广黄帝本行纪》中就记载着:“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不过当时还是青铜器初期,采铜炼铜之术比较落后,只能做出比较薄的短剑。因此,剑也被称之为“短兵之祖”。

据说黄帝做出的剑,剑身上一面刻着天上的日月星辰,一面刻着地上的山川草木,象征着天地万物。

剑柄的一面写有农耕畜养之术,一面则写着一统四海之策,这是用来传给继任者的为君之道。

黄帝用这把剑斩杀劲敌蚩尤后,将其传给夏禹。因此,这把轩辕夏禹剑,也被称为“圣道之剑”。

只可惜,由于年份实在久远,并且做工相对不够成熟,这把剑最终还是失传了,如今只能从史料传说中,想象其风姿。

2. 社会发展带动了剑文化

后来周朝继承夏商两代,社会文明经过790年的发展,生产水平远超部落时期。铜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开采及炼制工艺,也随之愈发纯熟。

是以,当时的人们在制剑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与改良,并将其与官员们的地位进行绑定,形成级别分明的礼制,《周礼·考工记》中有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这种严格的礼制标准,就已经体现出了,剑不仅仅只是一种兵器,还是一种类似青铜鼎等青铜器的身份象征,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及氛围。

不过剑本质上还是兵器,其文化如果想要迈上新的台阶,必须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

而周朝的烽火狼烟与王朝衰败,给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催化剂。

二、 烽火狼烟成为催化剂

西周末年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更让整个周王朝的王权迅速衰败。分封制虽然让西周太平了275年,却也给东周的514年历史,埋下了极大隐患。

逐渐脱离周天子控制的诸侯们,开始围绕权力与名望明争暗斗,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相继登场,剑文化也在战火中进一步发芽成长,这在吴越争霸中可见一斑。

1. 阖闾夫差的王霸之剑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道:“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吴越两国的君主,基本都钟爱宝剑。

在如今已经出土的著名青铜剑中,吴国和越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宝剑,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地位。

吴国的阖闾夫差父子,与越国的勾践鼫与父子,在36年的互相攻伐中,制造了不少名剑。

阖闾名为姬光,通过派人将一柄短剑藏入鱼腹中,趁上菜时当场刺杀了自己的兄弟,篡夺了吴王之位。可以说,他从上位开始,就和剑结下了缘分。

生性好勇斗狠的阖闾,十分钟爱宝剑,一生做了不少宝剑,其中包括著名的吴王光剑。

此剑总长77.3厘米,剑格宽4.8厘米,剑体长65厘米,重1公斤。剑身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并且刀锋历经2500多年依旧锋利异常。

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将其重金购回时,工作人员下了飞机发现,包裹此剑的多层包装纸竟然全被割开,足见这把剑的制作工艺相当之高。

阖闾率兵伐越大败身死后,儿子夫差继位为吴王。夫差不仅替父报仇俘虏了越王勾践,还继承了父亲喜好宝剑这个爱好。

夫差为自己做了一批青铜剑,剑身均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如今已知现存的吴王夫差剑多达9柄,其中包括我国台湾的那把剑。

夫差的剑和父亲阖闾相比显得更大,全长足有59.1厘米、剑身宽达5厘米。

剑身上同样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看起来极具“霸者之姿”,体现了夫差伐越后,准备争霸中原的大志。

2.卧薪尝胆,不亚夫差

夫差虽心有大志,最终还是被善于隐忍的勾践蒙蔽,在北上和晋国争霸时,被勾践突然发兵打了个措手不及。

随后,勾践每攻打一次吴国,就让越国进一步缩短和吴国的实力差距,最终重兵包围吴国都城。

曾经将勾践作为奴仆俘虏的夫差,此时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气焰,一连八次派使者求和。

勾践作为卧薪尝胆的“发明人”,自然深谙斩草除根的必要性,因此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随着城破,夫差也自尽身亡。

勾践的为人,以及和夫差之间的同异,也可以从其宝剑中看出。

如今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不比阖闾夫差父子的宝剑差多少。其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宽4.6厘米,足有875克之重。

这把剑虽然看起来比阖闾父子的剑略显“秀气”,但是锋芒丝毫不逊色于吴王们的剑。

经过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勾践剑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剑柄和剑格也都含有硫。

此剑出土后,曾一剑划破20多层的复印纸。据专家分析,此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勾践灭吴后,将曾经差点亡国的越国,领导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其子鼫与在继任后也励精图治,只可惜在位时间只有短短6年。因此,鼫与的剑理论上相对较少,如今比较出名的就是浙江博物馆中的越王者旨於睗剑。

吴越两国的宝剑,既是君主个人人格的一种具象化体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剑文化也是学术思想上的重要宣传方式

春秋战国作为中华历史的重要节点,其中在包含数百年的刀光剑影的同时,还有诸子百家思想上的碰撞,其中尤其以儒家为甚。

当时的各种历史传说,不光是在讲述故事,也是通过剑文化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可以说是一颗璀璨明星。儒家追求“圣人之道”,而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南季北孔”。“北孔”不必多说,自然是孔丘。而“南季”名为季札,是吴王阖闾的四叔。

1. 剑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辅相成

季札为人十分谦虚有礼,事事都以儒家标准约束自己,还曾三次拒绝继任君主,正如《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的: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是以在儒家中,季札地位甚至比孔子还要高,就连孔子都对他十分敬仰,甚至拜他为师。

孔子和季札这对师徒除了在学术上有诸多共识,就连爱好也有很多共同点,其中就包括宝剑。他们不仅将儒家文化寄托在剑上,更将剑文化进一步延伸。

季札在途径徐国时,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的宝剑,于是向请季札送给自己。

当时季札身负出使使命,不能将作为身份象征的宝剑赠与徐君,便约定完成使命后再来徐国将剑送给徐君。

怎料等季札再次回到徐国,被告知徐君已经死了。于是季札来到徐君目前,将自己珍爱的宝剑卸下,挂在目前的树上离开。

这个典故,在称赞季札重诚信、轻爱物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儒家的学术思想。而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剑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

除了相辅相成外,剑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思想上的碰撞。

2. 百家之首与焚书坑儒

和季札相似的是,孔子也有不少和宝剑有关的典故,其中同样也包含儒家的学术思想。

有心人会发现,孔子的画像及雕像,身旁都会佩戴一柄宝剑。此剑被后人称为紫微剑,名字取自天上的紫微星。

毕竟紫微星乃“万星之首”,象征至高、至真、至善,寄托了后人对孔子的尊崇。

孔子虽然精通剑术,但是在现存的史料中,基本上看不到他出手的情况。他的紫微剑据传没有剑锋,符合孔子乃至整个儒家的“君子之道”。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中,记录了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一个典故。有天子路全副武装,在孔子面前一边舞剑一边问孔子:古代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

孔子看了看他,缓缓回答道:“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可见,在孔子看来,君子自卫靠得不是兵器无力,而是自身的德行。只不过,这种观念和法家的观念大相径庭。

秦国在结束战国时代、实现大一统后,将法家思想推广至全国,并且制造了焚书坑儒这种“黑历史”,使儒家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同样推崇法家的丞相李斯,则在写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就奏道: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这种说法,虽然进一步提高了皇帝的权力与地位,却也显然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仁爱厚生”。

可以说,这就是法家的“帝王之道”与儒家“君子之道”之间的碰撞。

要知道,《谏逐客书》中列举的这些宝物,都是极为罕见的珍品,其中的太阿剑,就足以象征帝王之威严。

太阿剑位列十大名剑的第二名,由制剑巨匠欧冶子和干将两位大师共同锻造。

此剑剑长七尺,且比普通剑更宽,从外观上就极具帝王之气。和孔子的紫微剑放在一起,更能显出一个是霸气外露的帝君,一个是藏器于身的君子。

孰强孰弱,就像学术思想一样无法分出高低。毕竟太阿剑虽然比较大,实用性却非常低。

秦始皇被荆轲袭击时,就是因为拔不出剑,才绕着柱子跑了好几圈。而孔子一生重视君子之道,虽然人们不清楚他的武力有多高,却也将他尊为“圣人”。

是以,到了汉代,法家等诸子百家被纷纷罢黜,最终儒家重新成为主流思想学说,贯穿上千年的封建王朝。而剑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向现代人诉说这春秋战国时的国力角逐与思想碰撞。

参考资料

《周礼》

《孔子家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吴王   勾践   儒家   孔子   文化   吴国   法家   宝剑   君子   春秋   战国时期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