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大院潜规则:小孩对阶级观念根深蒂固,攀比父辈军衔

“大院”指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种特殊的居住环境,是依托于军队、工厂、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或者大学等,建造出来的宿舍区。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保障为国征战多年的军人家属的生活,避免敌对分子的侵害。大多数副营级以上的军官的家属都会被安排住在同一个胡同院子。

久而久之,军队大院成了军队的一种隐形福利,但其实本质上和当时的单位大院、职工家属院没什么区别,都是北京胡同大院文化的衍生产物,方便生活和管理。

不过区别于现在的小区,军区大院邻里之间的往来更为活泛,毕竟住在一个大院儿的,都是同一个部队的兄弟、下属或领导。

相比于大人之间的交流,孩子们更容易玩到一块,大多数他们的父亲都是军人,母亲一般忙于操持家务。同龄的孩子少于父母陪伴,基本上每天都会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独属于孩子们的小圈子。

任何一个圈子总会有一个领头主事,对于这些军区大院的孩子们也一样,里面也会有个孩子王。

那个年纪的孩子谁都不会服谁,总会相互攀比,决出个高低,学习、家庭这些,都是同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大多都相差无几,所以能比的就剩父亲肩章的星星了......

军区大院的出现

大院文化一直是北京城的特有文化,不同于胡同井然有序的分散居住,大院一般三面围墙,大门朝南,封闭不出,显得与外界格格不入。

早在新中国成立时,为了稳住北京城局面,军队大量入驻,所有的军队都需要一个立足之地。

一开始时,上级希望不破坏北京城原有的风貌,选定北京西郊,也就是现在的石景山区,所以后来有人会把石景山叫做新北京。

但是后来并没有完全按着这个方案走,反倒是从天安门为出发,一路向西,从公主坟沿着万寿路,从故宫门口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

空军、海军、通信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一直到玉泉路的铁道兵司令部,大大小小的大院纷纷出现。

军区大院不同于现在的小区,全封闭式模式让其独立性更强,大院里面的设施齐全,小到食堂、澡堂、礼堂,大到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五脏俱全的配置让军区大院成了一方独立的小世界。

刚建国那会,军区大院出生的孩子都自带一种优越感,大院里设施齐全,很多外面见不到的,在院子里司空见惯。

什锦罐头、午餐肉、巧克力、大白兔奶糖、压缩饼干都是特供,外面根本买不到。

住房则是上面统一配置,吃的是部队特供,就连当时街上基本上看不见的汽车,大院里也是稀松平常。

有时一到晚上,还会组织看电影,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外面更是难得一见。

而且军区大院的存在也是为保障军人家属的生命安全,不对外开放,严格把控进出人员,五步一岗、三步一哨。

毕竟最早在解放时期,刘伯承元帅年仅四岁的女儿,就被潜入我后方的敌对分子残忍杀害。

所以建国以后,对军人家属的保护也就更为严格,也正是因此,这些大院里的孩子们相比其他同龄人,就显得更成熟一些。

军队大院里的孩子

军区大院作为一种军人的隐形福利,一般军衔较高或是资历深的军人才可以享受。所以军区大院的孩子相比于一般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接触到部队高层。

对于平常人难得一见的军装军衔,他们早就是司空见惯,怎么辨别军衔的高低,对他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深知军衔的大小决定阶级的高低,所以他们更爱拿父辈的军衔作比较,从而决定自己在孩子们中的话语权,小小的他们对“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情况很是感兴趣。

大家都住在一个院子里,谁的父亲是少将,谁的父亲是大校,心里面都门清。

如果父亲的军衔要大一级,孩子也会自觉高人一等,一般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出现矛盾,也总会有一个父辈军衔最大的孩子从中调和。

而调和的方式也是简单粗暴,就是单纯的拿军衔作比较,谁军衔大,谁说得对。

除了比军衔孩子们也会比职位,如果说父辈的军衔一样,孩子们就会比职务,比如说参谋长干不过司令,参谋长的孩子就要听司令员的孩子的话。

当然如果职务也比不出个高低,还会接着比资历比出身,誓要比出个高低。毕竟,对于这些大院里的孩子来说,指挥小伙伴马首是瞻,是童年时为数不多的乐趣。

这是因为大院虽然设施齐全、配备完善,但终究面积有限。正常情况下,孩子们是不允许单独出入,严格的岗哨不但保护着他们的安全,也限制着他们的自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就只能“折腾”身边的小伙伴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从小到大的情谊,大院的孩子们往往也会是多年的挚友。

军队大院里的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反倒是真正北京土著很少有,所以大家嘴里的乡音也是是各不相同。

但这些不同丝毫不影响孩子之间的友谊。毕竟从小在一个食堂吃饭,在一个学校上学,同吃同住多年,早就慢慢熟络起来了。

从小军区大院里的孩子就过着集体生活,因为很少与繁忙的父母见面,同龄人的陪伴反倒是占据童年的很大一部分。

一日三餐一起去食堂吃饭,又三五成群结成一对的一起去上课,时不时晚上在拿着小板凳去操场看电影。所以同龄的孩子们关系都十分紧密团结。

平常可能会吵吵闹闹,拿军衔“压人”,但是一旦和其他的孩子有了矛盾和冲突,就算平常再不和睦的孩子也会一拥而上,出手帮衬一致对外。

不管是哪的孩子,只要形成一个小团体,总会有一个孩子王,而这个领头的孩子王,一般就是所有人中父辈军衔最高的孩子。

作为军人之后,他们从小就对军队的等级制度和荣誉战功有很敏锐的感知。

他们总爱把所有人分出个三六九等,爱拿着父辈的肩章论资排辈,所以我们总会在影视剧里看见,一群孩子拿着偷出来的肩章相互攀比。

父母忙碌带来的“忽视”,“集体式”的群居生活,让父辈的荣耀成为了他们孩童时期唯一的炫耀资本。

而且军区大院里的孩子会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阶级性,对于人的三六九等他们比谁都看得明白。

家里房子的面积、过节发的礼品、出行配备的交通工具,这一切都取决于父辈们肩章上的军衔。

军区大院里的这种潜规则,早已深深刻入孩子们的骨子里,心中对于阶级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我们不去评价这种观念的错与对,毕竟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认知往往是由环境决定的。

根源在父母身上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对事物的认知大都来源于父母。父母的教化是孩子的第一堂课。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深远影响的,从小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环境里,难免对阶级大小敏感。

比如在影视剧《五湖四海》中,傅政委的儿子,因为母亲抱怨授衔时,老战友郑达志比父亲多一颗星,就拿菜刀把自己郑叔的军衔切掉了一颗星。

直到在授衔拍照时,傅政委才发现老郑肩上的星星少了一颗。虽然事后找回,但是做父亲的傅政委,还是把儿子狠狠打了一顿,拉着儿子找老郑下跪认错。

并诚恳的表明,这不是孩子的恶作剧,问题虽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做父母的身上。

军衔、阶级这些本身没有对错。只是环境的引导让他们太在乎这些盲目的攀比,但本质上来说,年幼的孩子们其实还不完全明白军衔后面代表的荣誉,他们只是把军衔当成了伙伴之间玩乐的游戏。

当然了,除此之外,军区大院出来的孩子也会不同于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很多方面也有着军人的特色。

因为父母是军人的缘故,孩子们更早的接触部队,大多在耳濡目染中对部队有很强的向往。

哪怕深知军营艰苦,军区大院里出来的孩子,参军率要远比普通人家的参军率要高的多。

而且军区大院出来的孩子,大部分从小就接受父母严苛的教育,虽然这些军官干部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在大是大非上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所以军区大院出来的孩子基本从小就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强的集体意识和很强的纪律性。

军区大院出来的那些人

建国之后,北京城逐渐出现一批以50、60为主力军的大院子弟。他们的父母大都是部队的高干,从小长在军区大院。

而他们后来长大后,也大都选择追寻父辈参军入伍,少部分人走向了各行各业。像是大众熟知的中国摇滚的先驱级教父崔健,就是出身于空军的部队大院。

他从小随着父亲崔雄济的工作调动,先后跟着父亲从空政文工团到空军学院,可以说崔健整个童年都是军区大院的环境下长大的。

早在中学时,他就因为在小号演奏上的能力,被沈阳军区文工团征召入伍,但母亲因为离家太远,便没有答应。

后北京军区文工团又找到崔健,这次父母没有阻拦,但又被所在学校找理由拒绝了。不难看出,崔健的童年几乎没有离开军区大院。

再就是导演陈凯歌,也深受大院文化的影响,他的父亲陈怀皑早年是国民党,年少尚不经事的陈凯歌就也曾批判过自己的军人父亲。

后来陈凯歌回忆起来,对当时的举动十分后悔,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在14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

还有就是王朔,王朔从小住在北京市复兴路29号院军区大院里,也就是当时的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王朔几乎整个童年都是在那一身身绿军装里度过。直到1977年,应召入伍进入中国解放军海军。

童年军区大院的经历给王朔带来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像是他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就是北京军区大院里一群少年人的成长经历。

当年北京城里的军区大院,培养出来了一批又一批大院子弟,更早意识到精神文化需要的他们,许多都成为当时文化娱乐的先锋,推动了国内文化产业的进步。

总结

曾经那个年代的军区大院里的孩子们,是年代的一个缩影。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先辈们解放全中国的不断努力,最终聚在同一个大院里。

在这个等级严明的军区大院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更接近于部队,严格、纪律、集体、目标明确。童年时期的环境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人的一生。

现在的我们看到讲述那个年代的影视剧时,或许难以理解那个时期孩子们的想法。

但那是因为他们从小接收到的父母关爱就比较少,自然就会和同龄的孩子走的更近,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大院”文化。

普通环境下的孩子们在和同龄人交流中,一般很少会关心双方父母的地位,但军区大院里的孩子们不同,他们从小接受到的待遇,都是取决于他们父母的军衔高低。

所以在所难免的会把阶级观念深入脑海,盲目攀比。不过他们一起长大,同吃同住、知根知底,虽然会相互攀比,但还是会相互帮衬。

科学家说过,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显得格外重要。

这些从小长在军装下的大院子弟,他们从小接触的更多是军事文化,他们骨子里崇拜的是和他们父辈一样的军人。

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尽管这些大院子弟并非完人,但大部分都分得清大是大非,明白什么是军人的责任与使命,最终也都成长为了优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军衔   父辈   军区   大院   北京城   根深蒂固   阶级   军人   潜规则   观念   小孩   父亲   父母   环境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