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宋朝人对科举有多狂热,每人心中都有科举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宋朝每个人心中都做科举梦,企求顺利考中。更有甚者,直接为此更改姓名,亦或是改报考科目,亦或是猜测试题。当时各个地方因而出现一些“灵验”的庙宇,反映出当时报榜的热潮,可见宋朝人对科举制度的狂热追求。

一、宋朝科举热,平民亦有梦

宋朝的举人,又称进士、贡士,是指参加各级考试的各科士人的通称。俗称"举子”。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须再应举。举人无“出身”,但可享受免除丁役、身丁钱米的优待;曾赴礼部即省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者,允许赎。

北宋熙宁四年起,废罢明经和诸科,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又设新科明法。元祐后,进士科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两科,一度设经明行修、八行、宏词等科。

南宋时期,进士一般仍分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另外,设武举、制举、博学宏词科等,但应举及登科人数都很少。终宋一代,科目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进士科愈益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士人都以进士科登第为荣。

在民间,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皆称进士,有“国学进士”、“ 免解进 士”、“漕贡进士”、 “监贡进士”、 “ 乡贡待省进士”、“待补进士” 、“武举 进士”之目,但均为布衣,即平民。进士科举人殿试合格,按五甲等级,授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后,方为“登科”或“登第”。已经登第者,习惯上自称“前进士”。

宋朝的举人已经形成一个习俗,即在参加各级各类科举考试过程中普遍求梦,由此推测是否考中。这种习俗是否起源于唐朝呢?可能是唐朝的科举制度开始日臻完善,但没有达到宋朝的程度;同时,唐朝的史籍诸如笔记、小说的数量还远比宋朝要少,在此只讨论宋人的科举梦。

一般地说,宋朝的举人大都出身于平民百姓。南宋末年官员黄震说;“为士者多贫”。

官员子特别是高级、中级官员的子弟则不同,他们家境优裕,而且可以享受父兄的恩荫待遇即依照相关规定,荫补中、低级的官阶衔或差遣,由此进入仕途。其中,部分高级、中级官员并子弟不甘心依靠荫补得官,而也要报名参加科考。

不过他们在科考的过程中,与平民百姓相比,具备三方面的有利条件:首先,事前可以涉猎许多记载本朝重大史事的内部文献,诸如实录、会要、正史等。

南宋嘉泰元年,起居舍人章良能上言“主司三弊”,其中第三弊说,有关“国朝正史,与凡实录、会要等书”。

然而,“有司”即各级考试的考官在出策问的考题时,乃“取本朝故事”,故意“ 藏匿本末”,这无异是“ 责寒远之士以素不见之书,欲其通习,无乃不近人情”。他提议以后考官出策题,“如系本朝事实,并须明白指问”,“不得藏匿本末”,“庶几草茅寒士不至独为所困"。这一建议得到宁宗的批准。

其次是高、中级官员不免经常在家中议论朝政,其子弟得“以亲父兄之训,识政事之体,讲闻素熟”,因而在考试时有驾轻就熟的优势;最后是官员子弟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作弊,这类事例甚多,不胜枚举。由于比平民百姓容易进入仕途,因此官员子弟尤其是高、中级的官员子弟一般就不需要求助于科举梦了。

二、预知迷信科举梦,几家欢喜几家愁

根据宋朝笔记、小说、方志,诸如洪迈《夷坚志》、吴处厚《青箱杂记》、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方勺《泊宅编》、庄绰《鸡肋编》、费衮《梁溪漫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周密《癸辛杂识》等书的记载,大约有上百例科举梦的故事。这些做科举梦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 士人”或普通的“举人” 、太学生、州学生,少数明确记载为“家世儒冠”的举子,也没有说他们是官员子弟。

宋朝士大夫对于举人迷信求梦,有的部分相信、部分不相信;有的完全不相信。

洪迈《夷坚志》记载科举梦的事例最多,他提出:“士人应科举,卜筮之外,多求诸梦寐,至有假托神奇以自欺者。若出于它人之口,则谓堪信。”

他认为当时举人参加科举考试,除所谓“卜筮”指起课、算命、测字等迷信活动外,还求梦或祈梦、乞梦。除此之外,他列举发生在即将南东路饶州浮梁县的两件事,一件是在乾道戊子秋试即发解试结束,士人冯一飞“偕里社友交归所居寿安乡”,半路遇到一名卖豆腐的村民,“拾担敬揖而请曰:‘诸郎君幸少住,我将以梦为相得失。”

于是卖豆腐者“历视数人毕,遂指冯曰:‘吾官定得第一名。我于前两夜梦我祖告曰:吾乡秀才有生得眉毛直立者,必作魁。明日当过此,可审细求之。观君面貌是已。’”及至发榜,果然冯一飞“用辞赋为首选"即成为饶州的解元。为了感谢这位预言者,事后冯还特意寻找,“持钱帛致犒”。

另一件是在淳熙已西,发解试结束,居住在县市的士人朱文郁回到家。第三天,其“邻家”来告诉他说:“昨夜梦一神人语我云:‘ 县下文四十四郎已发解,可说与朱解元,教他知,”朱文郁一开始“ 莫测其意”,想本县虽然有“文四十四”其人,但此人“乃市井常流耳,不读书,不曾应举”,所以想“ 所谓说与朱解元之言,有何交涉?”

不久后,朱“获荐”即发解试及格,获得荐额,“始悟文生名郁,故及其姓氏云”。尽管洪迈不相信举人们“多求诸梦寐",“假托神奇以自欺者”,但对“出于它人之口”的“梦寐"故事还是十分相信,所以他在《夷坚志》一书中记录了几十件举人求梦的故事其中有十桩故事出自抚州“刘君所记《梦兆录》。

元朝学者刘獯也是十分相信举人求梦有用。他说:“宋时十人应举者,求梦多应”,于是“好事者”将有关的故事辑成集子,称“梦录”。由于该书所记录的故事都发生在福建路邵武军光泽县,而故事中讲述的士人都到当地的大乾山广祐王庙求梦,所以又命名该书为“《大乾梦录》”。

宋朝理学家中,在他们当举人时有非常迷信科举梦的,也有十分不信的。非常迷信科举梦的,如真德秀。据《宋史·真德秀传》记载,真德秀“十五而孤,母吴氏力贫教之。同郡杨圭见而异之,使归共诸子学,卒妻以女。”庆元五年登进士第。在参加典试前夕,真德秀“祈梦”于吴山梓潼庙,在其鼓上题字曰:“大扣则大应,小扣则小鸣,我来一扣动,五湖四海闻其声。”被认为“是夜得吉梦”,因而“其年果及第”。

三、宋人一朝科举梦,报榜习俗恒流传

由于宋朝的科举考试是平民和官员子弟获得做官资格的最快、最好的一个途径,因此几乎全社会的人们都关心此项活动,每逢举行考试的年份,在考试前、考试过程中、发榜前,不仅参加考试的举人及其家属关心,而且包括官员、旅邸主人、卖豆腐的小商小贩、家庭妇女、僧侣、道士等,都热衷地谈论此事,把科举登第、获得功名看成一件及其光彩的事情。于是,科考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并形成一些特定的习俗。

梦的内容本来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的追求和抱负。从以上科举梦也正反映些特定的科举习俗。其中有一举人所做的科举梦的情境与他们参加的考试级别有关。一般参加发解试的举人,大致梦见抵达了地方官府,如州、府官衙;参加礼部试和殿试的举人,则会梦见抵达“朱门紫府”、“楼观峥嵘, 金璧光辉”的“好处”或宫殿的情境。

虽然这些情境有点朦朦胧胧。如元丰五年状元黄裳梦见自己登上宫殿,见到皇帝的御座。淳熙乙未章颖从初更至五更,“梦为人迎入官府,堂上设几案,胥吏满前,各抱文牍,白章书判”,俨然已经做了官。

淳熙庚子秋,举子余镛赴饶州参加“乡举”即发解试,此前他的仆人程信“梦报榜数人怀小帖云:‘ 至余知府宅。’才入门,又曰:‘错了,错了,自是猖十一郎耳。’”次日,程信将梦境告诉余镛,余“镛不乐”。因为十一郎是“其族子知权,虽能作程文,然学艺出镛下”。而且所谓猖,“里俗戏相标谑憨痴之类也”。到九月十九日,报榜人先来余镛家,“徐以为误”,再到余知权家知权赏给他们酒壶。他们喝完酒,又有报榜人才“持正榜者来”,即送来了正式的榜文,余镛被录取。于是皆大欢喜。

兴化军举人郑棠参加“漕试”即两浙路转运使司的科考,曾告诉其弟郑景说:“适梦数报榜人,憧憧走趋,云寻-一个郑大成不知去处。”说明报榜人到某地报榜,同时有两人或几人组成一伙,似乎没有单人独行的。同时估计报榜人是通过驿站,使用了急脚递,才保证及时传 递信息。

报榜人在执行任务时,要随身自带行李。淳熙丙午年,抚州怀仁士人周孝若“梦报榜者至,以杖荷席囊,声喏拱立于右阶之所”。虽然此举周没有考中,但据梦改名参加己西的“秋闱” ,即获“荐送”即发解试中第而获礼部试的名额。

报榜人一般身穿黄衣。绍兴庚午秋,饶州鄱阳县石门镇士人潘良显,赴解试未归乡,其“父数梦黄衣报省榜于家”。据载, 只有个别事例,报榜人才穿“燕服”即便服。看来报榜人身穿黄衣,是规定的服装,一般不允许穿便服。

报榜人似乎只由“卒”充当,这些“卒”看来是各地的厢军,而且身穿黄衣。绍兴癸西秋,举人胡仲徽将赴解试,“夜梦黄衣卒登楼称报榜”,胡问自己的得失,回答说:“正为姓名在榜,所以来报。”

此外,介卿之子余俨、余倬正在饶州等候秋试,乃写信将此事告诉他们,“戒使淬励学业,以应梦兆。”不过,他们这次解试“皆不预选”。到次年三月七日,余干县的举人史本突然“凌晨访之”,史本原来是去年解试中第者。

于是史本对余介卿说:“本在贡闱作《易》义,颇觉称惬,恐或叨窃名第。尝闻报榜者有剥脱人衣裘之患,倘遭此扰,旅舍遂无他衣可出,愿隐蔽于此。”于是余介卿答应他留下。次日揭榜,史本果然中榜,而报榜人“已知史所在,径造余门”。史本藏在余的堂中,“不令见其面,但犒之以钱乃止”,从而避免被报榜人剥掉浑身衣服。于是余介卿才醒悟应验了庆奴的梦在本宅之意。

如所周知,人类的梦是个体在外在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和人格因素交互作用下,受个体潜意识的深层影响形成的,是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中国古代儒家及宋代理学家,都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产生梦的缘由。

朱熹认为“心本是个动物,怎教他不动?夜之梦,犹昼之思也,思亦是心之动处,但无邪思可矣,梦得其正何害?心存这事,便梦这事,常人便胡梦了。”

尽管各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许多差异,但在几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状态下,在最深层次的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宋人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做了科举梦。宋人对此笃信不疑把梦理解为真实生活的反映,从各种角度来解释自己所做的梦,即使梦境没有应验,也要尽量找理由加以解释。

结语

在宋朝时期,大多数人都是有神论者,他们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旨意或鬼怪作崇,或视为未来的征兆或行动的导向。至于举人群体,他们何以都愿意做科举梦呢?何以他们的这些梦具有普遍性呢?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期盼、追求,企求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获得一个做官的资格,从而步步高升,享尽荣华富贵。

参考文献

《夷坚志》

《易》

《宋史·真德秀传》

《梦兆录》

《大乾梦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科举   宋朝   士人   宋人   科考   举人   春风得意   进士   子弟   狂热   官员   心中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