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化工技术的古代,如何包装物品的?后人:对比如今,更精美

日常生活中,为了保护某个东西,人们会给它加上一个包装物。

现代社会多以化学合成物作为包装的材料。

而在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通常使用天然材料进行包装。

虽然包装的材料不同,但在外观上,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会进行一些美化设计。

秦汉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少数民族的工艺品和艺术风格与中原地区文化相碰撞。

从历史遗存的文物上,我们得以窥见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趣。

数十个民族在天然材料的选取和包装设计方面,更是有着风格迥异的倾向和特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物尽其用的智慧

所谓天然材料,是指不改变在自然界中所保持的自然特性或只进行低度加工的材料。

如竹、木、棉、毛、皮革,以及天然存在的无机材料如黏土、化石、宝石、熔岩、火山灰、大理石、水晶、金刚石、煤、硫、金等。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包装材料几乎都选用天然材料。

主要有纺织品、竹藤制品、皮革制品等几大类。

在纺织品类中,麻是一种较受欢迎的天然材料。

毕竟,以亚麻为原料的包装材料有其良好的透气性,且比较轻巧。

除此外,竹和藤也是较常用的天然材料之一。

藤的特点是在饱含水分时相对柔软,易于编织和塑形,待到干燥后其制品变得特别坚韧。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藤本植物十分常见。

因此当地居民创造出了用藤本植物制作生活用品的方式。

竹有着与藤相似的特质,因此应用也十分广泛。

甚至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这类编织工作的职业——篾匠。

民间编织竹制品的种类很多,用来包装的更不胜枚举。

例如托篮、竹盒、竹筐、竹篓等。

而且心灵手巧的手艺人还能编织出许多生动、漂亮的图案。

而在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皮革包装则是较为常见的。

其一般作为行囊在迁徙中使用,或加工成包装器物的部分装饰。

皮革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牛皮和羊皮。

牛皮厚实,具备天然的纹理,质地柔软丰满,结实耐用。

如用牛皮做成的皮桶。

羊皮相对牛皮来说,比较轻薄,皮质细腻柔软、光泽柔和,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可作为包装装饰品。

稻草、秸秆等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但因为韧性不够,且不能长期保存,通常仅作为临时包装材料使用。

最常见的方法是将稻草或秸秆编织成类似麻绳的形状,用以捆扎陶瓷、茶碗等易碎物品。

除了以上天然材料外,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天然材料在古人手中化腐朽为神奇。

先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他们的审美也同样令人惊叹。

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

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

人们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作为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其当地的物产有很大的关系。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选择动物皮革等作为包装材料,如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鄂温克族等。

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当地畜牧业发达,动物皮革容易获。

并且动物皮革不易破损,有利于长途迁徙时包装随身物品。

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则不同。

他们聚居的区域多树林。

由此,当地少数民族形成了用树皮做包装材料的习惯。

其中,白桦树树皮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特有的包装形式之一,也是最受当地民族喜爱的包装材料。

其厚度较薄,呈现出高贵的银白色,并自带斑纹。

早在东汉时期,鲜卑族就已经使用白桦树皮包装。

达斡尔、鄂伦春和鄂温克等民族也都喜欢用桦树皮,进行包装设计。

如衣箱、奶桶、烟盒、火药盒、针线盒、荷包和背包等。

在东北少数民族中,白桦树树皮做包装设计这一传统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多使用植物作包装材料。

但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不同,南方少数民族多用阔大的植物叶片或是藤条、竹片的编织品作为包装物。

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这些地区阳光充足,雨水充沛,藤蔓、竹子等植物较多,植物叶片偏大。

例如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用宽大的箬竹叶包装普洱茶。

箬竹的叶子和竹篾,先用叶子包住普洱茶,再用竹篾缠绕捆扎,后将竹篾两头合拧、扣结。

这种包装方式既可以起到防潮、保鲜、耐磨损的作用,又增加了包装外形的质朴美感,呈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在天然材料的包装设计上已经开始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在天然材料的包装设计上,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都偏爱装饰性图案,且图案与其生活环境相关性较高。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桦皮箱除了有收纳功能外,还在外部设计了桦皮雕刻。

桦皮木箱箱盖上和箱子的四周都刻有色泽鲜艳的花纹。

主要是云字纹、回纹和各种花朵图形。

图案和花纹雕刻好后涂上了红、黄、黑三种颜色。

其纹样精美,色彩鲜明,极具立体感。

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他们擅长追逐狩猎,因此在包装设计上除了讲求不易磨损的实用功能外,也追求美的艺术设计。

他们选择用牛皮或羊皮做印染、雕刻、刺绣、编织,装饰在箭筒、皮囊壶等包装物上。

以此彰显他们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勇武精神。

在包装设计方面,秦汉时期各少数民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中受到其影响。

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包装设计上出现了中原审美的痕迹。

例如鄂伦春族在白桦树皮木箱的设计上不是采用常见的线缝,而是设计了精巧地咬合,既平整而美观又严密而坚固。

这一细节与中原地区木制品设计中的榫卯结构多少有些关系。

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可以说将天然材料在包装设计上发挥到了极致。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精美而富于想象力的包装设计逐渐被快捷的流水线制品所取代。

传承与发扬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以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今在商店里随便拿起一个商品就能看到过度包装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塑料包装袋,大箱子里装袋子,大袋子套小袋子。

而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塑料制品的过度包装已然成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响应大众的呼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装材料方面也开始向绿色、环保、循环再发展的方向转变。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从原来最受欢迎的钢、铁、塑料等合成材料逐渐转向竹、棉、麻等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由于其自然、环保、可循环等特性在众多的材料中脱颖而出,逐渐受到消费者和设计师的青睐。

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包装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如色彩、材质和形式。

所以,天然材料其特有的亲肤性、自然纹样、质感等特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的需要。

在包装设计上,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尤其是颇具异域风情的少数民族审美风格。

这种民族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在整个民族从诞生初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和岁月、战争与和平,最终形成的审美。

民族风格彰显着整个民族在哲学、历史、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极具生命力的一种审美意趣。

因此,现代人在包装设计不应只满足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需求,还应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结语

在工业化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包装设计者们有责任重新认识天然材料包装的优越性,重新开发和利用其功能。

在包装设计上则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少数民族包装设计的特色与现代设计风格相融合,使天然材料包装设计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工艺文化》

《包装概论》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赏析》

《高端产业用纺织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中原地区   东北地区   树皮   秦汉   牛皮   少数民族   包装材料   后人   时期   精美   古代   物品   民族   材料   化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