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喧卑避俗的士人游,晚明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晚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时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晚明时期形成了旅游的全盛时期。旅游活动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大众也开始步入旅游一族。当然,大众旅游仅限于节日和庙会的活动,士人阶级仍然是旅游出行的主要力量。

结伴同游是士人旅游的形式,一封书信邀约情

士大夫文人通常喜欢出去旅游,旅游时喜欢邀请友人一起,也有的喜欢独自一人去旅游。不过,绝大多数文人还是喜欢结伴而游,意味相投者在一起辨别古迹,品评山水,其乐趣要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独游。合适的游伴不太好寻觅,袁中道在《偶游图小序》中有“忙不与吾之闲相契,则不可侣;闲不与吾之闲相契,则亦不能侣。”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游伴,一般认为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人。当然,即使是朋友和朋友,在游览中,也很难达到完全一致的兴趣目的。有些追求很高,不去洞天福地;有些人可以一山一石地旅行。

我们不妨把他们对不同事物的追求看作是培养情感的好机会。当然,有很多游伴,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有些是游玩,游伴多而杂,步调无法统一,丽景只能看一两个。通过信件等与被邀请的人讨论合适的旅行时间和路线。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寻找的游伴数量经常三三两两一游。

晚明士人旅游的游伴的选择大部分是知交好友以及自己的亲属,深交的好友中大多是同僚、上司或者是山人,同时旅游过程中有的带的行李众多,有可能还要带随从等。

跟友人去旅游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促进彼此的关系,因此旅游还有利于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同时跟好友去旅游还有利于增加游兴,保持游兴的持久度。

这些友人当中,有的身份是商人,有的是山人,不同的友人带给士人的是不一样的感受。学者旅游邀请朋友同行本身也是一种人际交往,以增加彼此的友谊。他们通常组织和加入一些诗歌俱乐部、文化俱乐部等。他们可以邀请诗歌俱乐部的朋友来旅行。

晚明士人和家人朋友出去旅游,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有利于巩固家庭和谐友谊,在旅游过程中增加游乐性。 此外,晚明士人外出旅游时,邀请的旅游伙伴一般都是年龄相近的朋友,不会有年龄差距特别大的对象,因为他们年龄相近,地位相同,兴趣相同。

由于科举制度的限制,大多数人在20岁左右学习,努力获得名声,所以他们在寒窗苦读了十年。他们期待着有一天在金榜上获得头名,所以他们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旅行。30-50岁时,大多数士人都获得了名利,有了官职和财力,自然有时间和精力去旅行,尤其是在晚明旅游日益盛行的时候。大部分旅游都在郊区,天数在一周左右,远程旅游相对较少,停留天数较多,有的多达一个月。

结伴出游,因为彼此有共同的文化素养和对旅游的兴致,能在旅游过程中引起共鸣,从而增进彼此的友谊。总之,晚明时期,士人经常一起旅行,有的和家人,有的和朋友。在旅游过程中,他们交文人,增进友谊,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在与朋友旅游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和文化满足。

晚明时期的出行旅游带动了游记,感官体验和心灵的双相满足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变得更加腐败,朋友之间的争端越来越激烈,外国问题经常发生,国家的政治环境极其恶劣。宦官干政,首辅专权,党争激烈,官员的任免权掌握在得势者手中。

万历初年改革失败后,张居正无法挽回地走到了尽头,无奈的失望、怨恨甚至绝望笼罩着朝野。 中晚明时期政治腐败,各党派之间终于激起民变导致明朝暴动。

面对如此腐败的官场,为了避免尘俗喧嚣,保全名节与身家性命,离开错综复杂的仕途,士人们大多没了一官半职,只能肆意山水,学仙谈禅,有诗便吟,及时行乐,以游山览水为政治失意的人生慰藉。

政治上的混乱和百姓的困苦使得士大夫阶层无力回天,他们怀才不遇,心情郁闷愁苦不堪,愤而逃离腐败的官场,畅游山水间,以期暂时忘却官场的黑暗,寻求心灵的暂时解脱。士人游记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异彩纷呈的晚明社会,与当时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畅游”在无数卷入党争的晚明士人群体中显得独具一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世俗社会。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然而,商品经济打破了这种保守和封闭的状态,促使人们从封闭的状态走出去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视野突然开阔,越来越向往外面的世界。在这个社会的前提下,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出现了。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侵蚀基于自然经济和自然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商品经营活动,特别是长途贩运和远程营销,本身就是一个考察社会和旅游景点的旅游过程。商业紧张、利润兴奋、亏损抑郁、世界生活的喧嚣、文人学士的兴趣和优雅将以不同的方式在旅游中得到缓解和发泄。

旅游是一种享受,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安宁。士人开始做生意后,必然需要通过旅行来扩大他们的职业生涯,所以他们的旅行有助于旅行和商业的结合,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旅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满足,而且它还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旅游过程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士人对旅游的看法,形成了丰富的旅游理念,促进了旅游氛围的盛行。

明末旅游热潮的出现,使人们纷纷出游,有的在郊区旅游,有的去长途旅游,而长途旅游往往与进庙朝拜有关。一般来说,崇拜的名胜主要是名山,如泰山、普陀山、峨眉山山中的普陀山、峨眉山,都是游客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游客众多,香气浓郁。

人们对旅游的热情很高,纷纷游览,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体现。由此可见,明代旅游风气的盛行促进了旅游笔记的大量出现。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明朝中期以后,旅游业的排斥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再认为旅游业对人们没有影响,也不再认为这是一件便宜的事情。此外,在明后期的旅游业已成为士大夫阶层身份的象征。这种晚明时期士人旅游风气盛行的时期,在旅游过程中士人撰写了大量的游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游记的记载又促使士人去旅游,带动了士人阶层旅游热潮的出现。

游记出现除了士人旅游风气的盛行的带动以外,当时黑暗的官场,致使士人无力回天,内心压抑之情无从排解,迫切需要大自然的洗涤,获得心灵的暂时的放松,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思想的引导也使得士人阶层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更加的迫切,并由此导致游记文学的繁荣,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人际交往和经商,获得经济和心灵上的双重的利益,不仅丰富了旅游理论,还在旅游过程中扩大了眼界,进一步促进了旅游风气的蔓延。

士人游玩不是“玩物丧志”,是民间社会的照妖镜

从表面上看,晚明士人的太监之旅是官员们凭借国家财力游山游水。事实上,从他们留下的大量旅行笔记来看,大量官员在参观过程中注重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察民生,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治理方案,表现出传统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加强,还衍生出了后来称之为“郡国利病”的思想,这一思想更影响了明末清初的一批著名经世学者,这是晚明士人宦游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的表现。

明中后期,随着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强和面对皇权的不作为,在思想趋势的影响下,有些人试图通过讲座、讨论,提高学习风格、政治风格,有些人试图促进地方教育和慈善行为,反映其对世界的关怀。 而那些继续在庙里惨淡经营的士人,也把目光从朝廷转向了民间。明末的太监游客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不仅简单地参观山川,还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发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他们参观的地方很多,他们与地方官员相比,他们可以更好地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他们实际上扮演了当地社会与中央政府沟通的桥梁,他们增加了将底层社会的声音传递到最高统治者耳边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在宦旅中,晚明士人不仅注重边防、税收等与政府治理直接相关的领域,而且对当地习俗和社会习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王士性他在游记中对不同地区人民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根据地区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政策。

运用新兴思潮的崛起,强化了以王士性为代表的晚明士人太监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从空谈心灵的祭坛上走下来,增添了一点世俗的烟火气息。

晚明的宦游士人虽然对庙堂政治失望,却没有抛弃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初心,他们宦游文集中随处可见的对各地风土人情、社会问题的考察,不仅为国家治理地方社会提供了直接参考依据,更为后世了解一个真实的晚明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少怀向子平之志,足迹欲遍五岳”的王士性而言,宦游为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因而入朝为官后,更是“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而官吏身份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他的游记不仅仅是简单地游山玩水,而是以官府治理为观察之基点,对游览之地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除此之外晚明的宦游士人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玩物丧志”观念,更催生出更具理论化的旅游文化。

结语

随着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急剧加速社会的出现,社会习俗开始从崇尚简单到奢侈。士人们开始摆脱明初通过程朱理学创造的禁欲社会,追求个人享受和个人自由主义,旨在创造另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精神世界。晚明时期的士人旅游,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动荡、政府混乱、经济发展和思想转变对士人阶级和当时旅游氛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

《明实录》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士人   明朝   游伴   玩物丧志   友谊   风景线   游记   思想   旅行   社会   朋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