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台湾既割”


话说“台湾既割”

清人文廷式《闻尘偶记》(收《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记:“台湾既割,举国遂讳言台湾二字。刘铭传卒,特旨予恤,而不正言其官为前台湾巡抚,不知草拟诸臣果何用心也”。


我已年老,百无一事惟静心读书,不料读书偶也来气,文廷式的这段“偶记”真让老人生气!《马关条约》是1895年四月十四日“换约生效”的(老人又来气了,不平等条约是非法、无效的),从此才是“台湾既割”。我读《清实录》,1895年四月十三日尚有“福建台湾巡抚邵友濂奏,因病恳请解职。允之”的记录,用的是“福建台湾巡抚”的全称。“台湾既割”而后,提及台湾不再用其全称(福建台湾),如四月二十三日“台湾属日,万姓不服”、四月二十四日派李经方“前往台湾”等。此后《清实录》里的台湾记事由1896、1897年的每年2条渐归于零(“特旨予恤”刘铭传,事载《清实录》1899年五月三十日)。你看这皇帝老儿及其“草拟诸臣”气不气人?


当然,这是腐败无能的清廷对“台湾既割”的表现。不忍心、不接受“台湾既割”的官员大有人在,如文廷式,如奏请“予故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合肥原籍建立专祠列入祀典”的安徽巡抚邓华熙。至于绅、民,乃是“万姓不服”、长怀“与倭寇不共戴天之仇”。譬如,1895年五月,吾闽先贤林纾哭泣:“宿寇门庭,台湾今非我有矣”“(台湾)玉山、金穴一一悉以资敌”“感时之泪,坠落如溅”。再如,“台湾既割”却有陈浚芝、黄彦鸿和汪春源先后在1898年和1903年中为进士,他们并不“讳言台湾”,申报的是台湾籍贯新竹、淡水和安平。又如,福建闽侯某家为父母寿辰征求贺诗贺文的启事有“自台湾割让后,闽人尤有切肤之痛”语。据我考证,这是1926年印发的民间文件,其时“台湾既割”已30余年!


“台湾既割”令人有“切肤之痛”,吾人于“割”又当有说焉:小日本想借《马关条约》“割”开的两部分本为一体,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其理至明;事实上,大陆和台湾是“割”不开的、也没有被“割”开,于今并不存在“主权和领土的再造”问题,其理亦至明也。


(2018年9月1日记于北京)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并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收录了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50篇文章,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话说两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对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佐证与补充。

京彩台湾推出《话说两岸》有声版,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促进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台湾   马关条约   切肤之痛   巡抚   党史   评书   福建   北京   实录   两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