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故事(舞钢篇)七

清正廉洁力挽狂澜——于谦 在明代2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忠臣,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有“救时宰相”之称的于谦了。《明史》中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作为一代名臣,于谦在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土木堡之变后,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尽显民族英雄的担当,名垂千古。

于谦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从他爷爷辈起,家里就悬挂起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要求后辈都以文天祥为榜样,忠肝义胆,报效国家。

于谦十几岁时写下诗作《石灰吟》,从中即能看出他的道德理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地方上的官员进京,都必须向王振等人奉上厚礼。刚正不阿的于谦发誓决不趋炎附势。同事劝他,就算不送金银珠宝,至少带点土特产吧?于谦举起宽大的袖子,风趣地说:“带了呀,我带了两袖清风。”从此以后,“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1449年,明英宗率领明军攻打瓦剌,导致2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明英宗也被俘。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大臣提议迁都南京,避开瓦剌的攻击。

关键时刻,于谦痛斥迁都的提议,并和部分大臣一起向皇太后请求另立新帝,以保持国政的稳定。与此同时,他积极布置北京的军事防御,在瓦剌攻打北京时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避免了国家走向灭亡。

在家庭中,于谦除了给予儿子深深的爱,也注重在道德品质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任山西巡抚时,家里来信说,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要到了,希望他不要忘记。于谦左思右想,写了一首诗勉励儿子:“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于冕收到这份“生日礼物”后,读懂了父亲的深意,认真研读经史、孝敬长辈。

少年志向高远,为官两袖清风,既能力挽狂澜保护国家,又能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于谦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不仅受到明代人推崇,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国政   家风   两袖清风   舞钢   力挽狂澜   民族英雄   明代   土木   大臣   北京   榜样   家教   故事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