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揽大权,三步灭秦,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归自沙丘后,因专定策功。国由中府令,帝在望夷宫。

——《杂咏一百首·赵高》

从古至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中上演过无数的朝代交替,始末兴衰。

在此之中诞生无数英雄猛将,其英雄事迹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奸佞之臣,使得人人谈之色变,深恶痛绝。

细数历史上背负奸佞罪名之人,秦国的宦官赵高绝对算得上奸臣中的“佼佼者”,还有人戏称其为史上亡国第一人。

提到赵高这个历史人物,从古至今人人都要骂上一句:呸,佞臣误国!

众所周知,赵高是秦朝时期有名的宦官,在秦始皇带着立世不稳的不安和未能达成长生之愿的遗憾离世。

赵高三步之举,由沙丘之变,到指鹿为马,再到诛杀二世,使秦国变得混乱不堪,逐步走向衰落。

蛮横霸道的秦国,赵高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使其一步一步分崩解析的?

有人疑惑,赵高这么做意义何在?让秦国灭亡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身份?

一、微寒出身,凭才入仕

赵高出身卑微,据史料记载,母亲由于以前犯了过错,被罚在“隐宫”劳作,往来间与赵高的父亲相识,并生下赵高兄弟数人,他的父亲没有太多记录,只知道是个文吏。

秦始皇在世时主张“家天下”的思想,当时的人民认为子承父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由于赵高的父亲是文吏官,受父亲影响,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十分精通秦律,对于书法也颇有研究。

赵高长大后,正值商鞅变法后,由于废除了世袭制度,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通过考试入宫当官,一条是进入军营,为国效力。

他选择了第一条,秦朝并没有先进的科举制度,只有一套自己的考试系统,考过便能当官。

而赵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了几轮考试,最后在国考中大放异彩,入宫做了中车府司令。

在宫中任职是赵高改变命运的起点,然而身居宫内,诺大的皇宫,其中皆是玲珑之心,想要在此出人头地站稳脚跟,还需要展现自身的才能。

身为中车府令,赵高有很多机会见到秦始皇,凭借着出众的书法和精通秦律,赵高这个人很快传到秦始皇的耳中。

秦始皇重视人才,见赵高才能出众,便提拔他做二皇子胡亥的文法老师,让他教胡亥写字断案。自此,赵高便成了秦始皇身边的红人。

此时的赵高,并不知道以后他会成为把秦国搅得天翻地覆的人,目前他只想拼了命地在宫中站稳脚跟。

由于他善于察言观色,赵高非常得秦始皇的喜爱,与他十分亲近,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也给了他很多庇护。

用现在的话来说,赵高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使得秦始皇十分信任他,即使他曾经犯下很大的罪过,秦始皇后来还是把他赦免了,可见他在秦始皇心中的分量之重。

二、朝倾权野,搅动全局

转机发生在始皇逝世以后,赵高身为宦官,失去了秦始皇的庇护,手中握着始皇生前留下传国玉玺和诏书,诏书上面写着要太子扶苏继承王位,这使他心中忐忑无比。

秦始皇后期开始暴政治国,赵高自然是与之同气连枝,而太子扶苏向来与始皇政见不合。

如今始皇离世,若太子即位,身边又有猛将帮扶,自己必将性命不保,而此时诏书又在自己手中,不如先下手为强,将隐患除之为快。

赵高知道,此刻要想活下去,就不能让扶苏继位,而扶苏身边有强大的帮手,又手握兵权,自己孤身一人,一定不是对手。

于是他便以保命为由,劝服宰相李斯,与其合谋,假传诏书命扶苏自杀,又昭告天下,扶持最小的皇子胡亥登基。

接到诏书的扶苏对此信以为真,便举剑自杀,使得赵高计谋得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丘之变。

胡亥登基以后,直接命赵高为郎中令,因为从小受赵高的教诲,他对赵高深信不疑。

而赵高在沙丘事件之后,一直惶惶不安,他生怕事情败露,于是向胡亥进言,虽说陛下已经即位,但这皇位毕竟来的不光彩。

经过沙丘之变,难保所有人都臣服于陛下,要将隐患快些铲除。胡亥对此也极为不安,便全听赵高的话,命他全权去办,自己只贪图享乐去了。

拿到主权的赵高大开杀戒,先是逼迫太子扶苏一脉的蒙恬、蒙毅兄弟自杀。

后又设计与他合谋设计沙丘之变的李斯,将李斯置于死地,铲除后患,又将皇室宗亲洗劫一番,十分毒辣。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做便停不下来,赵高从决定谋划沙丘之变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享受到权力带来的便利。

如今虽万事尘埃落定,但朝堂之上,各种势力,鱼龙混杂,难以分辨可掌控之人,必须再度出手。

李斯死后,丞相之位空缺,赵高顺理成章地坐上了丞相之位,胡亥几乎不闻朝政,朝权都掌握在赵高手中。

一次,在群臣朝议时,赵高牵了一头鹿来,说是要将这匹马献给陛下,胡亥大笑道:“丞相是不是糊涂了,这分明是一头鹿。”赵高便面向群臣问他们,这究竟是鹿是马?

有人附和说是马,有人说是鹿,赵高默不作声,悄悄观察,面不改色记下说是鹿的人,背地里将他们处理掉了,这便是著名的指鹿为马。

至此,秦国朝堂之上已是忠良散尽,奸佞满堂。

三、大势所趋,不得善终

经过赵高一番操作,如今的秦朝,基本只是一个空壳,此时项羽刘邦起义的军队已经打到咸阳城外。

胡亥见状内心害怕不已,连忙询问赵高,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打了胜仗吗?如今怎么打到家门口了。

赵高料到,如今秦二世已经不再信任他了,而掌握朝廷的大权又在自己手上,内心浮现一个想法,不如除掉二世,自己称王!

不得不说,权力越大野心就会越大,于是他便联合自己的女婿,假扮起义军,逼迫胡亥在宫内自杀。

胡亥自杀后,赵高认为自己可以坐在那个可以掌握天下的王位上,没想到却遭到了满朝的反对,他一个残缺之人,怎么能坐上王位称王呢?

不得已,现在兵临城下,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赵高便拥护子婴称帝,去帝号,继称秦王,希望子婴能够继续做他的傀儡。

子婴深知赵高罪恶滔天,祸国殃民,一日不除,终身只能做受他控制的傀儡。

于是在登基前一晚,以事为由要见赵高,会面后子婴的宦官韩谈举剑刺杀赵高,使其身亡至此,子婴下旨诸夷三族,一代奸臣,不得善终。

赵高虽已除去,但秦国已大势所去,无力回天,刘邦已经打进咸阳城内,子婴深感无力,向刘邦投降。

至此,从秦始皇霸气统治六国至今也不过15载,如今秦国已彻底灭亡。

四、王室之人,为复国仇?

历史上对于赵高的身份有所猜测,能做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莫不是他与秦国有仇?有人猜测,赵高原是赵国宗室的后代。

在战国时期,争战不断,各国为保自己不被灭国,常常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为保证盟友身份实行合纵之约,就是将自己国家的宗室子弟送去对方国家,作为人质,确保两国之间的盟约有效。

而赵高的父亲就是被送到秦国当质子的赵国宗室,但由于在秦国不受重视,化为边缘人物,当起文法官吏以讨生活,生下赵高兄弟这一代。

赵高作为赵国的宗室后代,一直谨记秦国对赵国的灭国之仇,所以一生所为,皆为报秦灭国之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赵高的一生也算得其所愿。

屈大均曾写诗赞美他: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

然而对于这个说法很多人并不赞同,又有人提出,赵高不是什么赵国宗室后代,如果真是为了报仇复国,为什么不在逼死二世之后改国号为赵呢?

在《史记·秦本纪》中有所记载,秦始皇建立秦朝,本就姓赵,赵高很可能是秦国的宗室人物……。

一时间众说纷纭,又有人跳出来说,他就是一个普通官吏人家出身的卑微人物……,关于他的身世,至今仍存在争议。

结语:

无论赵高出身如何,不可不说的是,赵高是导致秦国灭亡背后最大的推手,他所做之事确实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历史上对他评价的人有很多,大多含有贬义。

唐昭宗对赵高的评价:“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乐,竟灭嬴宗;张让、段珪,遂倾刘祚。”柳宗元对赵高的评价: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亡,旧不足倚也。

赵高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但是他的聪明却没用在正地方,眼中的格局太小,从一开始的只想立足到后来的想要权力加身掌控。

作为一个谋权高手,没有真正的治国才干,只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步一步成为秦国的害群之马,为秦国覆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使秦国最终走向灭亡,因做尽奸佞之事,得千古骂名,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杂咏一百首·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秦国   秦王   奸佞   宗室   诏书   宦官   秦朝   沙丘   太子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