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几沉浮,权奸亦难定,细谈明朝的宦官制度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中国古代,宦官是皇权制度下的产物,它一直和封建社会同兴衰、共枯荣。几千年来,宦官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和皇权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化。作为宫廷中的一种特殊职位,宦官主要负责皇帝及其家属的起居生活。但随着政局的变幻,他们也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在宫廷之内搅动风云。

明朝是我国古代宦官专权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这时的宦官势力十分之大,不但干预朝廷诸事,还形成了由其统领的司礼监和厂卫制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渗透。

一、宦者乱人国,宦官专权的两次高潮

与大众所固有的印象不同,宦官最初并非是由阉人所担任的,其名称也经历了多种变化。我国对宦官最早的记录来自于《周礼》和《诗经》,这时的宦官被称为“寺人”、“阉人”、“司宫”等等。可以说,先秦是宦官制度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宦官在职权方面,主要负责君主和妃嫔的起居,扫洒门庭及开关门禁,他们大都地位低下、身份卑微,活动范围仅限于内廷。其所任之人也并不全是经过阉割的,还有部分未成年男性。

到秦汉时,封建君主制的完善下使得宦官制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时的宦官不但数量大幅上升,而且职责范围也逐步扩大了起来。由于君主的宠信,部分宦官甚至开始参与到政治中来。比如秦朝时的赵高,就私自篡改秦始皇遗诏,发动政变,废公子扶苏而立荒淫无道的胡亥为帝,后又逼迫胡亥自杀,一步步把秦朝推上了灭亡的道路。

东汉是古代宦官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宦官均由后世大众印象中的阉人担任。朝代末期,上任的皇帝大都年幼,依靠皇太后的外戚趁机专权,把控朝廷。势单力薄的幼帝长大之后,为制衡外戚,便试图利用宦官发展自己的势力,由此,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宦官专权的现象。《三国演义》开篇便写了“十常侍”祸乱朝纲,密谋诛杀外戚何进的故事,这其中的“十常侍”就是宦官。

东汉之后,我国宦官专权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对朝廷官员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而这种失去的信任则转移到了身边的宦官身上,发展到唐朝后期,宦官集团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出现了专权的现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言道:“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当一个朝代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后,其后的朝代便会吸取经验教训,对宦官势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无论是东汉后的魏晋南北朝,还是唐朝后的宋朝,都符合这一规律。而在宋之后,明代的宦官势力再次席卷而来,甚至达到了古代宦官制度的鼎盛状态,出现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宦官专权的现象。

二、宫廷之内弄朝堂,明朝宦官之制度

明代宦官集团的壮大,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可分割。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先后废除了宰相制度,撤销了中书省。为进一步巩固集权成果,他还下达了一道禁令,命后世不得再立宰相,从而成功地将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但这样一来,明太祖对于大小事务都必须亲自过问,繁忙的国务使得他不得不另设机构来替自己分担。

由此,宦官再一次进入了君主的视线。明太祖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帮助自己处理部分事务,宦官机构初步成型。但与此同时,明太祖也在前朝的历史中看到了宦官专权的危害,特意下令说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虽然明太祖对宦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他在位时期,也确实没有出现权势滔天的宦官,但其废宰相、设二十四衙门的举措,也为明朝后世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

在十二监中,司礼监是与政务最近的一个部门,有着“第一署”的称号,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力最高的。司礼监的权力分掌与于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之手,其中掌印太监为首,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王振就曾担任过司礼监掌印太监。

说起司礼监,就不得不提明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内阁。来自全国各地各类事务的奏章,在呈送给皇帝前,会先交由内阁,内阁大臣在上面做出批阅建议,最后再由皇帝用红字做出最终的裁决,这一过程叫“批红”。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都荒废无道,不理朝政,代表着最高决策权的“批红”便落到了宦官手中。“木匠皇帝”明熹宗时,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宦官--魏忠贤。在皇帝因沉迷于木工而懒于政事时,秉笔太监魏忠贤乘机把握了大权,并由此飞黄腾达、权倾朝野,以至后来只手遮天,被称为“九千岁”,甚至在民间还出现了“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现象。

除司礼监外,明朝的宦官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厂卫制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识的东西厂和锦衣卫,其中东西厂的首领由太监担任。东厂始设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其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主要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人,职能类似于后来的特务组织。但发展到后来,东厂势力不断增大,以至于可以不经皇帝而逮捕他们眼中的反对派。

西厂则是由明宪宗所立,据传,当时有一个名为李子龙的道士,依靠旁门左道在朝中聚集了众多亲信,不久后就有言说他有弑君的想法,因此被诛杀。事后明宪宗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于东厂外又增设了一西厂。

西厂主要负责是侦查民众和大臣的言行,对所疑之人可以拘留以至用刑,逮捕朝中大臣时,甚至可以向皇帝奏请,一时间,权力远远超过了东厂。但西厂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十分短,先后只经历过两任提督。究其原因,还是与其权势过大,引起了朝堂和皇帝的不满分不开。

东西二厂利用职责之便,将与自己利益相冲突之人一一剪除,对明朝的政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这二厂之外,明武宗时期的专权宦官刘瑾又另立了一个内行厂,成员行事狠辣,迫害忠良。该组织存在期间,其势甚至远超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朝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在朝为官时因深恶大太监刘瑾的所作所为,与一众大臣上奏,提醒明神宗要善辨忠奸,弹劾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但刘瑾势大,竟将奏请的大臣仗打后投入牢狱之中,后来又将他们或贬职、或流放、或暗杀。王阳明也因此被贬至偏远的贵州龙场。宦官权力如此,不得不令人感慨。

通过司礼监和厂卫制度,明朝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宦官机构,又涌出了一批只手遮天的奸宦,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宦官势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皇权,而且除奸宦外,明朝还出现了部分贤良的宦官。

三、权势自君恩,明宦官之影响

虽说明朝弄权专横的宦官层出不穷,但其权力均来自于皇权,也始终在皇权之下,或收或放,都取决于皇帝一人。崇祯皇帝上台之时,魏忠贤就已经是权倾朝野的地位了,但《明季北略》却记载了这么一个景象,“上(崇祯)命读疏,使(魏忠贤)跪听之,忠贤震恐丧魄”,而魏忠贤最终也死于崇祯之手。由此可见,无论宦党的势力如何,在面对皇权时,始终是处于劣势的。

既然如此,明朝又为什么会频繁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呢?究其原因,还是与身为当权者的皇帝自身昏聩无能,荒怠朝政,难以制衡宦党势力有关。

除了在政治上弄权外,宦官还对明朝的经济进行了干预,明中后期,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大肆增加税收,又派宦官监督税务征收,这样一来,国家的税收大权就落到了宦官手中。

宦官的种种行径,破坏了明朝的政治及社会风气。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权的至高地位,在皇位过渡之时,他们的存在为新帝顺利接班,维持政局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魏忠贤、汪直、刘瑾等奸宦外,明朝还出现了一批贤能的宦官。比如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就常常规劝皇帝,实施各种于国有利的政策。再如七下西洋,有着出众外交和军事才能的郑和,他们都是忠直良顺之人。

明之后,清朝宦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宦官干预政事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虽然在慈禧太后时期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等权宦,但随着清朝的覆灭,他们也同延续了几千年的宦官历史一起,消逝在了时光之中。

结语

明之宦官,受制于皇权,又在昏庸无能的皇帝下权倾朝野;维护了皇权,又利用皇权为己谋利。专权之下,既有大奸大恶之人,又有至良至贤之人。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宦官历史中,可谓是无法跳过的一章。

在封建制度早已逝去的今天,宦官这一特殊的职业,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考察的空间,让我们对旧日的政局变幻,朝廷中各类利益集团的斗争有所知晓,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酌中志》

《万历野获编》

《明史·刑法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明朝   宦官   崇祯   制度   皇权   太监   势力   皇帝   时期   现象   宦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