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行刑,选在“午时三刻”?换个时间不行吗?还真不行

导语:和现代的法律法规相比,古代这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一点我们从不少历史事件中就能发现。如今犯人被判处死刑都是秘密执行的,普通的老百姓并不能见到;但是在古时候死囚犯都是公开执行的,百姓可以现场围观。

我们看剧的时候总是能听见“午时三刻已到,行刑!”这句话,然后刽子手就会将烈酒喷在刀上、挥刀砍下犯人的头颅。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代的死刑都是在“午时三刻”执行,难道就不能在其他时间行刑吗?的确不行!

难么午时三刻究竟是什么时候呢?我们知道一刻钟就是现在的15分钟,那么三刻就是45分钟;午时在古代代表中午11点到1点这个时间段,由此看来,午时三刻应该就是指中午12点左右的时间,要么是11点45分,要么是12点45分。

现代人有时钟、手表和手机等,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时间,对于时间的划分都是一天24个小时,很简单快捷。然而在古代根本没有这些先进的设备,对于时间的判断如何做到这么精确的呢?其实古人的智慧很高,他们发明了用来记录时间的日晷,用来分辨准确的时间。

日晷计时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移动的规律实现的,每当太阳移动的时候物体产生的影子也会发生移动,所以用物体在阳光照射下影子移动的距离来计时,就能知道相对准确的时间了

其实我们现在用的

时钟和机械手表

等都是从日晷发展而来!日晷的形状就是圆形的石盘上刻上了

刻度

,正中间插着晷针就是用来留下太阳照射的影子的。

“午时三刻”的叫法就是结合了天干地支和日晷一起,而这里的午时指的就是刚到中午的时候,因此就是指现在的11点45分。这个点一般都是大家劳碌了一天,回家吃饭休息的时候,所以很多百姓都会去闹市观刑。

那么,为何死刑要在这个时辰行刑呢?有什么必须的原因吗?其实换个时间真的不行,古人之所以一直沿用这个惯例,就是因为午时三刻这个时间点对大家都有好处!

1、为了体现人道主义

犯人也是人,需要一定程度的尊重,因此死囚犯在临近行刑之前会得到较好对待,比如说允许家人探监交代后事。而断头饭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为了不让他们饿肚子,走也要做个饱死鬼,这顿饭有肉有菜还有酒,也算是让死刑犯能安稳的上路。

一般我们吃正餐的时间就是中午,死囚可以吃上丰盛的午餐,然后再上路。这样做也有利于减轻犯人痛苦,因为大家吃饱饭之后容易犯困,这时候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犯人身上,更会让人昏昏欲睡,不太清醒的状态下被砍头犯人不至于走的太痛苦

2、杀一儆百

当人受到刺激或者被利益诱惑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些违反道德和律法的冲动,大部分人能够理智的约束自己,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而这就是因为知道犯罪的下场。古代当权者会在热闹的市井执行死刑,就是为了杀一儆百,让老百姓看看犯罪以后的悲惨下场。

这种威慑力有助于统治者维持百姓的秩序,减少民间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是对人们的一种保护。选择中午行刑就是因为百姓们中午都要回家做饭、吃饭,市井之地人最多,观刑的人也就不会少。人们亲眼看看行刑的过程,知道触犯律法的后果,能阻止部分人恶的一面。

3、正午阳气旺盛,能压制邪恶力量

犯下死罪的人大多是十恶不赦之人,他们在世人眼就是恶的代表。要想让这种邪恶的东西永远不再出来为祸人间,最好就是让他们死后不得超生。而中午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也就意味着正义之气会摧毁邪恶,让这些恶人彻底消散。

以此同时,死人毕竟是一件比较晦气的事,对于执行者来说是不吉利的,也是有损功德的。为了减弱这种晦气对周围人的影响,选在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最好,因为阳光能消灭一切邪祟,这对判官、刽子手等都是很好的保护。

由此可见,死囚行刑不是不能选在其他时间段,而是在正午时分最好,所以古代的这一惯例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其实古人在处理死刑犯的事情上还是比较慎重的,就像“秋后问斩”,就是为了顺应天道,以此来削弱刑罚带来的不利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午时   日晷   古代   时间   死刑犯   死囚   犯人   中午   百姓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