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幽州在战争中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封建王朝时期,战争史永恒不断的话题,每一次大战之后也必然会带来大灾难,每一次大战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会遭到巨大的破坏,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原腹地或许很少见,但在边郡却屡见不鲜。

隋唐时期,我国北方的幽州逐渐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对于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威胁有着极大的意义,甚至于后世诸多的军事政变也都是以幽州为发起点。

总的来说,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逐渐打破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的壁垒,战争带来巨大破坏力的同时,也使得幽州之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大,各民族之间快速融合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与变迁。


一、幽州政治局面的发展

回首我国历史的发展,分封制下诸侯林立,后来分封制虽然不存在了,但新崛起的门阀世家的影响力丝毫不输早年的诸侯,这一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的尤为突出。

曹丕篡汉后实施“九品中正制度”,这一制度在两晋时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且原本的性质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门阀世家成为了地方政治体制下的绝对力量所在。

幽州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镇,当地的门阀世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幽州之外的范阳卢氏,上谷侯氏,还是幽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对该地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以范阳卢氏为例子,其家族有诸多子弟在幽州为官,且占据着绝对的实权和统治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幽州周边的各大政权、政治力量皆对卢氏比较尊重,甚至于形成了不知皇帝而知卢氏的局面。



毫不夸张地说,卢氏已经成为了幽州大地上的土皇帝,对政局的稳定、地区的和平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范阳卢氏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幽州大地上的“软力量”。

短期内,文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或许看不出来,但长期之后文化形成的一种风向对卢氏统治起到了促进作用,皇权若想要在幽州实行必须得到卢氏的支持,否则便不可能稳固控制幽州。

南北朝末期,幽州多次发生叛乱,北周一朝和隋一朝皆对当地进行了军事管控,如此范阳卢氏在幽州的影响力得以慢慢退化,甚至于走向衰落。

唐朝时期,山东士族逐渐成为了老牌的势力,这一群人在天下间的影响力虽然还在,可是却不如新兴的关陇门阀,毕竟后者才是新政权(唐朝)的受益者。

新旧交替必然伴随着利益争夺,以至于山东旧士族在幽州的力量一直被压制,关陇贵族慢慢取代了他们的地位,双方的攻守之势慢慢发生变化。



时间回到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镇压与摧残的第一个对象便是大地主阶级,简单来说门阀世家的力量遭到了削弱。

自古以来,幽州基本都是战乱发起的开始,毫无疑问当地的门阀力量自然不可能避免这种破坏。

唐朝时期,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等人又加大了皇权对幽州等边郡的控制力,如此双重打击下幽州门阀世家的力量进一步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对此地的绝对统治力。

二、战争进一步推动幽州格局的交替

隋唐之后,门阀世家的力量对幽州的控制力虽然开始减弱,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几百年来造成的文化影响力依然存在,所以这一时期的幽州依然会战乱频发。

比如,幽州当地从来不缺少才子,著名大诗人卢照邻便是范阳卢氏的后代。除了他之外,幽州大地上有才华、精通音韵层出不穷,引领了唐朝边塞诗的风潮。



诗情画意仅仅是幽州的一个景象,军事交替、军事混战才是幽州的核心故事,唐朝时期有名的安史之乱便是从当地发起的,范阳也是安禄山的大本营。

安史之乱巨大的破坏力不仅仅体现在对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破坏上,他还破坏了原本的门阀制度,尤其是门阀世家对文化软实力的垄断地位。

从此之后出将入相、进入朝堂之人不再是门阀世家的专属,寒门子弟、出身地位的武人也能够进入统治阶层的范畴内,进而成为朝廷的命官,这样一种现象于幽州体现的更为突出。

安史之乱后,幽州之地几乎割据了近150年,而此地的节度使亦或者说是藩镇的藩王,大多都是以武将的身份被提拔上来的,这也就导致了幽州门阀世家生存的土壤得到了限制与压缩。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初期,幽州之地的名门望族在藩镇的势力十不存一,他们既不能重返当地的政治舞台,更不可能在那样的背景下东山再起。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幽州在五代十国之后很少出现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多是以尚武之风闻名后世,更是成为了兵家、国家之间必争的地方。

当然,也不能说明幽州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大地,旧势力退出历史舞台新势力必然会取而代之,军阀取代了早期的门阀,庶族出身的寒门学子取代了门阀世家的贵族子弟。

但频频经历战乱的幽州,其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影响力早已不如门阀统治时代,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战争对幽州秩序的摧残有多大。

三、战争同时为幽州带来了发展机遇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的战火从来就没有断绝过,从某个角度来说战争虽然会带来破坏力,可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幽州百姓在遭到战火迫害的同时,幽州大地也迎来了新的洗礼。

自汉朝之后,幽州在我国疆域内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就不断提高,所以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幽州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发展,这些因素在无形中都促进着当地的地位。



古时候幽州的经济体量难以满足帝王的需求,粮食更是难以保障自给自足,这也是当地战乱频发的诱因。

不过,幽州是一块很不错的养马地,所以皇帝若想稳固幽州的统治必须提高对他的控制力。

如何提高呢?隋朝时期的隋文帝、隋炀帝皆注重漕运,亦或者利用运河达到快速控制天下的目的,其实这样一种现象在秦朝时期就存在,比如秦始皇为了统一百越之地并稳定控制修筑了灵渠。

后世的元、明、清三代也都相继修建并完善了京杭大运河,以南方的经济来反哺幽州,进而达到控制幽州、统治幽州的目的,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幽州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隋朝时期隋炀帝修筑隋唐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对幽州大地的影响,唐朝之所以对幽州的控制力那么强,几乎都是“沾了隋炀帝的光”。



元朝统治天下后,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此运河,当时又称为京杭大运河。运河的存在的意义于后世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但运河本身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幽州,战时方便征讨的需要。

以隋朝为例子,隋文帝与北方的突厥和辽东的高丽皆有矛盾,高丽总想靠着突厥的力量消耗隋朝,以达到自己占据辽东、控制辽东的目的。

隋文帝为了粉碎高丽、突厥联合的阴谋,便舍弃了不方便运输军事力量、军事物资的陆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修建了隋唐大运河的基础。

隋炀帝登基之后,对于高丽和突厥的防范更为严格,所以为了达到某种军事目的不惜代价贯通了从北到南的隋唐大运河,使得南方的物资可以直接达到蓟城,通过小范围的转运就可以送至辽东前线,进而威慑整个东突厥和高丽。


只不过,在后期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多是体现在民用和商用,所以很多人认为运河存在的最初意义便是为了经济需求,其实它是因军事需要才诞生的。

唐朝时期,为何唐王朝能够对高丽的威慑力那么大,一方面是他们可以通过海上与新罗、百济等联系,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隋唐大运河为征讨辽东、威慑高丽提供了直接的作用和条件。

自周武王统一天下、分封八百诸侯后,中原大地被称之为华夏,而四方诸侯被称为诸夏,再向外便会被认为蛮夷之地,幽州自然也在蛮荒之列。

然而,在诸多的蛮荒之地中,自然条件苦寒的幽州却是发展最迅速的那一个,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军事战略地位太过于重要。

首先幽州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养马地,它盛产的战马装备军队后,便是古代的机械化部队,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不输现代坦克营造的钢铁洪流之势。

幽州又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地方,当地的风土人情尚武是兵源的重要地点之一,控制了幽州就等于控制了一个军队产出地。

最后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诸多少数民族交流的要道,控制了当地便等于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倾向,可以间接操纵外交局势的发展。

由此观之,战争虽然为幽州带来了破坏性的灾难,但也是因为战争需求使得幽州地位极高,承载着许多朝代的稳定,以至于隋唐五代之后幽州成为了北方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晋书》、《隋书》、《旧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幽州   隋唐   卢氏   辽东   门阀   目的   唐朝   世家   机遇   时期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