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贡献—兰州杨氏蒙古族,永登600年土司亦是成吉思汗后裔

金城兰州人杰地灵,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黄河穿城而过,在兰州杨氏,鲁氏,把氏均为蒙古族后裔,而且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后裔,让我们捋捋这些曾经显赫的家族:

兰州是座移民城市,也是座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城市。千百年来,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虽服饰口音各异,但却带来了各不相同的民族风情,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无尽的风采。

走过陇上的很多乡镇后,不仅能看到不同风俗,也能听到各不相同的腔调。在皋兰及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人们将脑袋称为“德勒骨”。骆驼客让骆驼卧下时,会说“嘈、嘈、嘈”。有人威胁别人时说,“我卸你的骨拐们呢!” 人们所说的“德勒骨”、“嘈”、“骨拐”都来自蒙古语。

那么,这些方言中的蒙古语词汇究竟从何而来呢?这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在河西走廊民勤的村子里,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当地方言中不仅有蒙古语的词汇,而且表达方式也是蒙汉结合。他们将地面上厚厚的浮土称为“趟土”,这里“趟”是蒙古语,“土”则是汉语。除此之外还有:兀那(那个)、海海子(沙漠中的湖)、歹(恶毒)、哈巴(巴结)等蒙古语词汇。至今,这些源自蒙古语的词汇,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哈巴”、“海子”依旧在使用。

这些村子是一个典型农业村,村里没有蒙古人,为何会出现蒙古词汇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后来发现,不仅陇上很多村镇都有蒙古语的留存,而且整个北方的方言中都有这种现象。

显然,这种现象和元代的统治方式有关。元代蒙古人散居各地,将蒙古语带到了各地。元朝灭亡后,散居在各地的蒙古人,大多融入当地,他们语言虽然消失,但部分词汇却保存了下来。除了语言外,还有些家族故事也非常有传奇色彩。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人物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在金庸笔下他是赵敏的哥哥。初读时,很多人都以为王保保是虚构的人物。其实,王保保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人雄才大略,明太祖朱元璋都对他称赞有加,称他为“奇男子”,并且让他的儿子娶了王保保的妹妹为妻。

王保保曾以兰州城池为依托,与明军进行激烈对抗。明洪武三年,明军大将徐达率军在今天榆中和定西之间的车道岭一带,击溃王保保军主力,他才逃往漠北。王保保部下有三兄弟,大战之际,被王保保派去防守桑园峡附近的各个山口。王保保兵败后,他们作为王保保的部属,只能隐姓埋名,躲藏于庶仕之中,散居在金城近郊以农牧为生。这三兄弟就是兰州杨氏家族的先祖。

在《金城杨氏家谱》中写道,其祖先为“大元御世三不花公之先”。意思是说,三不花公是金城杨氏之始祖。原来,金城杨氏祖先是元晋王甘麻剌曾孙。而甘麻剌系大元开国皇帝乃孛儿只斤氏忽必烈长孙,裕宗真金皇帝长子,原为梁王,后元始祖改封为晋王,长期镇守北边。到元顺帝至正年间,其后裔中有三兄弟,武艺高超,能征善战,分别叫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即三不花。他们分任大元觉罗并居台吉之职,协隶于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麾下。可见,这支金城杨氏为成吉思汗的后裔。王保保兵败,三不花散居在金城近郊,一居出库虎喇(青白石),一居铁觉虎喇(后名为定火城、水阜河),一居石空虎喇(石空寺),他们弃兵为农,以耕种放牧为生。

像这样的家族在兰州有不少,比如鲁土司,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这些元代宗室后裔,虽然定居在金城,开始耕种,但语言和生活习惯是短时无法改变的。那些蒙古语词汇,就流传了下来,成了解开他们身份的密码。

兰州永登鲁土司衙门,是明王朝为安置元代宗室而设置的。据连城鲁土司家谱记载,永登鲁氏始祖脱欢,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孙,系元朝宗室,曾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元末,元顺帝仓皇逃亡漠北,脱欢被明军隔断,遂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连城。脱欢是永登连城鲁土司系的一世土司。尽管,定居了,但鲁土司及其部属们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多次跟随明军出征。永乐二十一年因脱欢之孙三世土司失伽屡有战功,升指挥同知,永乐帝给失伽赐姓为鲁,名鲁贤。一支元代宗室就此在甘肃落地生根。

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是由唐宋羁縻制度演变而成。羁縻制度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少数民族形式上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前提下,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头领或德高望重者为地方官吏,除定期向中央朝贡外,一切地方事务均由他们自己管理,中央政府并不过多干涉。元朝在唐宋羁縻制的基础上,在西南地区册立土官进行管理,俗称土司。土官职位由中央政府册立,可以世袭。土官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比一般地方官更大的权力,可以任免下级官员并保留军队。到了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对地方土司的管理有所加强,将税负逐步规范化,并建立了考核制度。但总体来说,土司依然是雄霸一方的豪酋,对属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永登位于兰州西北,元代为庄浪县,明代设庄浪卫,清代改为平番县。而历经明清两代始终统治该地的,就是鲁土司家族。连城鲁氏土司家族根据家谱记载始祖脱欢为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后裔。阔列坚是成吉思汗宠爱的蔑儿乞部妃子忽兰所生,《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阔列坚,母忽兰皇后有宠。太祖爱阔列坚,视如嫡子”,后来阔列坚在追随拔都远征俄罗斯时,中流矢身亡,其子孙作为元宗室的重要支系,依然参与了元朝廷内部的多次争斗,表现十分活跃。

第一代永登土司脱欢按辈分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是元朝宗室,元末被封为安定王。根据鲁土司家谱记载:“顺帝与太子诸皇孙夜半逊国去,公率数十骑扈从不及,遂流落河西,……藉凉版图投诚。”也就是说,在元末明初朱元璋率军攻打大都(北京)时,元顺帝连夜逃出京城向漠北方向逃跑,脱欢跟随不及,遂流落河西一带。几年以后,朱元璋遣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分道西征,脱欢遂投降明军,并参与了明军随后对西北元朝残余势力的平定,因为有功被安置在连城。从此以后,脱欢的几代后裔都忠心为明朝效力,一方面平定西北残余元朝势力,一方面积极抵御来自草原地带的蒙古人进袭。其中脱欢的次子巩卜世杰,也就是二世土司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阵亡,明王朝为其建立“忠节祠”。

巩卜世杰之子失伽,先是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随太监王安讨伐蒙元残余势力在西凉的叛乱。次年,又随都指挥陈怀剿灭杨狗儿等的叛乱,并随指挥使蔺慕捕捉鞑靼头目舍歹于松山,以功升副千户。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奉诏率土军赴宣府,抵御蒙古兵入侵,升指挥佥事。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挂明威将军印。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奉诏率土军参与对阿鲁台的作战,“随驾亲征”,至斡难河生擒阿剌罕,又到北京捍卫,旋调甘州守备。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率土军随总兵官宁阳侯陈懋、太监王安至宁夏对也先作战,升指挥同知。据《鲁氏家谱》记载,失伽因“屡有勤王功绩,因论之日:昔周公旦远征奄息,成王封之于鲁。今尔内附已久,且有远征之劳,勋业可比周公”,故赐姓鲁,改名鲁贤,字士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鲁贤与都指挥李英征昆仑山雅零阔地,杀擒1000多人,俘获牲畜13万头,又招抚了蒙古人桑尔失伽,奉诏进京,升都指挥佥事。

至此,依托着几代人对大明王朝的忠勇努力,曾经是元宗室的脱欢家族,已然成为了大明王朝镇守西北的肱股心腹,深受朝廷赏识。连城鲁土司家族在永登地区的地位坚固而不可动摇。根据研究,到了明代中期,鲁土司已经享有朝廷赐封的大片自治区域,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包括今永登县、红古区大部和天祝、永靖、西固及青海省民和、乐都等县区的部分地区。

此后几代,鲁土司忠心为明朝戍边,多次建功。传到了九世土司鲁允昌的时候,已经是明末风雨飘摇的时代。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陕北李自成等起义,鲁允昌加紧训练土兵,为明王朝效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西北藏民反,鲁允昌从镇羌堡进剿,斩杀殆尽。同年,李自成进入潼关,威震陕甘,鲁允昌情知不妙,两次给明宗室肃王上保卫宁、凉、甘、肃计,但未被采纳,结果李自成军攻破兰州,肃王被擒。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所部贺锦(左金王)经略河西,庄浪、凉州明军望风投降,鲁允昌尽散家财,与西宁土指挥使祁廷谏、民和土指挥同知李天俞一起,誓死抵抗,领所部土兵守于西大通,寡不敌众,被消灭大部,又退守连城。李自成军攻占连城后,活捉了鲁允昌,绑在连城门上令其投降,不从,遂将其枭首示众,并带走了鲁允昌唯一的儿子鲁宏。

此后不久,李自成就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败于清军,清军入关以后也迅速将势力扩张到西北,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允昌之妻甘氏上书进军西北的英亲王阿济格表示臣服。与此同时,甘氏派出人员四处寻访其子鲁宏,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终于在武昌的一座店铺中找到鲁宏,接任指挥史,为第十世土司。自此,鲁氏家族又成为清朝廷稳定西北的重要力量,在清军与西北蒙古势力的战争中多有出力。

到了第十二世土司鲁华龄的时候,正好遇上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大举反清,鲁华龄又率土兵200人,随岳钟琪至青海,参与清军对罗卜藏丹津的追捕,追至花海子哈马尔打板后归还。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政府赏鲁华龄雀翎蟒缎和大缎10匹,委为署西宁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补授西安府火器营参将,调甘州城守营参将。又升永昌副总兵,署凉州镇总兵,死后被授为武功大夫。

十四世土司鲁璠时,青海撒拉族苏四十三在循化领导回民起义,攻陷河州(今临夏)后向兰州进军,占领西关,集众于城下,进攻省城。清军据城顽抗,并调兵前来镇压,鲁璠也奉命带土兵300前往助战。鲁璠乘起义军围困兰州之际,用木筏渡过黄河,攻起义军据点华林山。起义军急忙从兰州城赶回,与其大战于乱古堆坪,土兵大败,全军尽没,鲁璠亦带重伤而归。清政府授鲁璠以副总兵,加一级,赏戴花翎,赏二品顶戴及大缎二匹。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48年),盐茶厅回民又起事,清政府调鲁璠到兰州守城,鲁璠带土兵400人在兰州防守3个月,直到起义被镇压下去。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鲁璠奉旨进京,当即受到乾隆皇帝接见,多次赐宴,在雍和宫听经,在圆明园游览,并赐给服装、食品、器物多件。鲁璠在北京两个多月,回庄浪后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 年)死,年46岁,赠武功大夫。

此后一直到清末,鲁土司家族依然忠心耿耿的为朝廷效力,平定西北各民族事变,以换取中央政府对其土司地位的认可。一直到1931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彻底废除土司制度,第十九世土司鲁承基依然倚仗着家底的丰厚,能够在当地作威作福。直到解放后,鲁承基因为罪恶深重,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鲁土司一系500多年的统治才告终结。

野狐城,如今地名叫野泉,地处甘肃永登县东南部,是红城镇辖区内最大的村庄,距离兰州71公里。明代的图籍上始有野狐城堡、红城子墩的记载。据考证,野狐城始建于明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而在这里,流传着"把"家一族与鲁土司守边、安边的传奇。

野泉,是甘肃把氏的发祥祖地。根据记载,把姓定居于永登已经600余年的历史了。把氏明代以前尚居无定所,仍旧是游牧民族,待来到甘肃永登后才定居下来。目前甘肃省把姓人口6000余人,其中永登县4000余人。甘肃把氏大都来自永登县。永登县把氏得姓始祖为把都。帖木儿、虫儿、把都等都是蒙古人的名子把都或者叫拔都、霸突鲁、霸都、拔都儿、把阿秃儿等,都系蒙古语音译,是勇士的意思。把都改汉姓,是以其蒙古多音节的第一音节汉译而来。明朝建立后,皇帝赐姓或者由朝廷改姓都比较普遍。把都改为汉姓就在此一时期内。

永登野泉把氏的来源已经有确凿的证据,即帖木儿。其最先在明军李文忠部下为马军,后于明洪武十二年来到甘肃,转而跟随鲁土司二世攻卜世杰,升总旗,老疾。其长子虫儿代役病故。无子嗣。次子把都袭父职,因军功升副千户、正千户。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攻卜世杰子失伽被赐姓鲁,改名鲁贤,在此前后,把都改汉姓把,遂成姓。把都后裔长子皆袭军职,别子始居野狐城。

清乾隆十四(1749年)编撰的《五凉全志·平番志》中记载,野狐城为土司管辖内村堡。明万历十年(1582年)前后,北方鞑靼人南下逼近兰州北山一带,占据包括皋兰、景泰、永登东部大小松山一带,明政府与鞑靼蒙古人之间拉锯式的斗争与纷乱持续了一百余年。当时,烽墩、营堡的作用十分重要。鲁土司要经常进行大大小小的守边之战。

把氏八代军户即帖木儿、把都、把荣、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跟随历代鲁土司,东征西战,可谓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的军职前三代屡有升迁,一直升至正四品的指挥同知,后五代则都世袭此军职。作为这些把氏军官们的同宗土民,大部分居住在红城、野泉一带。这里比较富庶,又系边关要塞之地,为此,把氏"四军"既要种田缴纳赋税、田租,还要不时的应材官、支升弁,不仅为明朝政府边地的安全和地方的安定作出突出的奉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清代,永登把氏成为鲁土司的"红野四旗" (红野四旗是永登鲁土司所辖土地上兵民一体的组织制度的一部分。)继续为清政府和鲁土司种田、纳租和服役。但战事大为减少,生活较前安定,把氏人口也有较大的增加。但是,清同治十年的战乱,则使把氏人口损失大半。

把姓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晶,不论始祖还是始迁祖,祖源明晰可考,其历史发展是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并以民族融合为显着特征。其中,优良的传承既是民族的也是家族的瑰宝。

把锡龄(举人光绪时期)

把姓崇文意识很强,特别重视读书人和对子女的教育。元代即出进士,明清以来,举人、贡士生员多出,并且任教人士颇多。把氏家族具有尚武传统,甘肃、云南、江苏把氏始祖都系职业军人。后裔世袭为军户者几百年,不乏将校级军官,大都以武见长。甘肃把氏还有自创的《把氏武术》。

随着年代的推移,曾经的大元贵胄、部属们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大多和周围的汉民族融合为一体。但无论是家族传说,还是当地民俗,都留下了他们曾经骑马走过陇原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永登   兰州   土司   永登县   蒙古语   连城   蒙古族   成吉思汗   金城   宗室   蒙古人   后裔   公元   贡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