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李诵:当26年太子,瘫痪在床,父皇驾崩,当即站起来登基

如果把时间轴拉回到古代,询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当皇上吗?

我想大部分人,下至百姓,上至皇家贵族,应该都会给予肯定答案,因为万人之上的九五至尊的位子实在是太诱惑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有数不尽的玉盘珍馐和花不完的金银财宝,还有美女如云的后宫,吃喝玩乐样样不愁,岂不美哉。

想来换成任何一个人怕是很难不为之心动吧。平头百姓目光短浅,看到的尚且只是这些蝇头小利,而皇室之中的争夺才是真正的血雨腥风。

为了谋得大位,他们可以不顾一切,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及其他们的孩子全都斩杀。

杨广为得太子之位,陷害长兄杨勇,继位之后,假传隋文帝遗旨,逼杨勇自尽。都是手足,在大位面前,却毫无亲情可言。

李诵——特别的太子

今天要聊的是一位特别的皇帝,他跟寻常夺位的那些皇子的经历有些不同。

他既没有经历杀父弑兄,也没有经历谋权篡位,但是被封太子后却小心翼翼,反而像太子之位不是名正言顺得来的,他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在至尊位置反而唯唯诺诺?

此人名叫李诵,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他聪颖过人,谨言慎行,他不会像其他太子一样,对朝堂上的事情轻谈狂论,据说他做太子时只对唐德宗的一件事发表过意见。

唐德宗在位期间,对宦官委以重用,朝廷上下虽看不惯,但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太子敢出面谏言,他并非鲁莽,而是每逢在唐德宗高兴的时候与之从容论理,最终唐德宗听信太子之言。

在这里,可以说他是聪慧过人,除了这件事之外,李诵几乎没有再向唐德宗谏言过,未免有点太小心翼翼了。

唐德宗听信李诵之言,其实也是对他宠爱,李诵的谨言慎行似乎拉开了他与唐德宗的距离。

李诵的这种小心谨慎是否为他后续身体不适埋下了伏笔呢?甚至是他过少的谏言是否让唐德宗误以为他无心国家大事,才有念头想改立太子呢?

虽然他自己过于小心,但是因为这种寡淡的性格,外人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忠厚友善,他从不会因为身份高贵随意呵斥他人。

而且他博学多才,各种学术都有涉猎,佛教经典也略有研究,因为他的书法了得,每次在其父需要作诗赠与大臣之时,都必然由他执笔。

少年可慰,可以说他被皇帝和群臣寄予了厚望。

郜国公主——祸从天降

可是据历史记载,李诵19岁当上太子,一直到26年后才当上皇帝,在当太子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是郁郁寡欢的状态。

甚至最后还因为中风瘫痪在床,这么一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为何没有为自己再进一步做储君做准备,反而一直都郁郁寡欢呢?

一切要从一个女人说起,李诵的太子妃萧氏,萧氏在李诵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他,婚后二人相敬如宾。

萧氏的母亲郜国公主自恃清高,认为自己的身份高贵,女儿又是当朝的太子妃,难免嚣张跋扈了些,经常自由出入皇宫。

在驸马去世之后,她本应当恪守本分,可是她反而开始放肆起来,张扬跋扈更甚,于是因为三宗大罪被人告发到唐德宗处

其一因为私生活混乱,与太子詹事、县令、司马等多人都有亲密的关系。

其二禁卫将军李昇私自出入郜国公主的府邸,也有史料记载是李昇是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之子,因为宰相张延赏与李叔明素来就有嫌隙,所以向唐德宗告发。

不管谁向唐德宗告发,这一举动引起唐德宗的不满,他认为郜国公主是在为自己的乘龙快婿结交党羽,毕竟太子身边的人很重要,他日等到太做了储君,她自己的位置也可以水涨船高。

但是在唐德宗看来,太子的野心让他不悦,等于是在谋夺自己的江山。

其三应该是历代皇帝最忌讳的一件事,上奏她用邪术,即古代所说的巫蛊之术

比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扎小人就是巫蛊的一种,古人相信在小人的身上写上仇家的八字,就能够达到诅咒和祸害仇敌的目的。

深信不疑的原因是有人被写了八字之后身体真的有了反应,所以巫蛊之术后来被明令禁止。所以在有人向唐德宗奏报了这件事之后,唐德宗便更加怀疑她有可能是与太子在暗中谋害自己。

于是唐德宗废黜郜国公主的封号,将与她淫乱的所有人流放或者杖杀。因为怀疑此事与太子有关,所以他将太子找来盘问,可是太子全然不知,他将太子狠狠训斥一通。

可是心中疑云并未消散,太子请求废黜太子妃,以证自己所言不虚,但是此时唐德宗已萌生出废黜太子的念头了。

改立太子风波

遣太子离开后,他召来宰相李泌入宫中商议此事。宰相在古代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极其重要,所以唐德宗找李泌商量基本是下定决心,但是唐德宗是怎么又改变了主意呢?

那是因为李泌就前朝废黜太子的利害关系打消了唐德宗的念头,历代废黜太子,多半会有太子起义的流血事件,而且李泌提醒太子已经有主动与太子妃撇清关系的举动,不应赶尽杀绝,唐德宗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废除太子。

有人会问,唐德宗废黜太子之后想立谁为太子呢?其实这个人选唐德宗也已经想好了,那就是他的养子李邈之子舒王李谊

说来奇怪,自己的儿子是太子,却要改立养子为太子,实在有些难以理解。

历史上的第一种说法是想立舒王李谊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兄弟李邈如果还在世的话,是不可能轮到他来做这个皇位的,所以为了感谢他,立他的儿子为皇帝,这种说法看来李适还是个有情有义且大公无私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李谊军功显著,适合做未来的主君,而且唐德宗的确很喜欢这个养子,所以想改立他为太子,不管是哪种说法让唐德宗改变了想法,都是因为李泌的谏言,所以李诵应该感谢李泌,如果不是他的诚恳谏言,也许当时唐德宗一怒之下就改立了太子。

虽然因为李泌,后来唐德宗查出了事情的原委,得知李诵没有二心,但是对于没有经历什么复杂大事的李诵而言,这件事像是当头一棒,在他心里种下了阴影,在此一事之后,李诵变得更加谨慎了。

谨言慎行

一日,他曾在鱼藻宫设宴,宴会之中,众人划着彩船游水嬉戏,或者在舟上歌唱,一旁的唐德宗见此等热闹场面大喜于色,于是问李诵此时的感受如何,李诵就只是引用了诗中“好乐无荒”一句作答。

原诗"好乐无荒,良士休休。",意思是喜欢享受但是不荒淫无度,贤人都会高兴的,李诵依然不忘谨言,但是父子之间的对话让人觉得未免太生分,大概也是李诵想要保全自己的一种铠甲吧。

若是终日这样沉默寡言,那他自己心里的一些话如何排解,其实不然,李诵并不是全然如此,他也有两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大概因为他们,李诵才会在朝堂上从容无误。

一位是他的书法老师王伾,一位是他的围棋老师王叔文,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和民间疾苦。

尤其是王叔文曾经在李诵要谏言之时提醒他除了尽忠尽孝,不要对皇上其他事情过于品头论足,若是让皇上认为是在收买人心,届时无法解释,李诵不禁想起之前巫蛊之事,对王叔文十分器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李诵突然中风,语言功能丧失,或许也正应了他谨言的性格,因为唐德宗多次派名医来诊治李诵的病,但是始终没有理想的效果,同年底,唐德宗身体每况愈下,众大臣纷纷来探望,唯独不见李诵。

唐德宗思念儿子,每每想到哽咽不止,缘尽缘灭,两人未得相见。次年,唐德宗驾崩,传旨李诵继位。

旨意一下,不知何故,中风瘫痪的李诵突然痊愈,有说法称李诵是装病,否则怎么能突然痊愈?实则不然,这一说法我认为并不准确,李诵的身体每况愈下首先是过度小心造成的,出于唐德宗的威慑力,战战兢兢。

其次郜国公主的事,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让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加上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处在崩溃的边缘,心理上的压抑,积郁成疾,才导致了身体上的不适。

如今虽然是至亲离世,但是相当于是一块枷锁被解除了,他的心里自然就全然释放了压力,所以痊愈是很正常的。李诵继位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最著名的是“永贞革新”,打击了唐德宗宠信的宦官的势力。

然而这一举动等于向宦官宣战,所以仅仅几个月后,以宦官为首的俱文珍等人就拥立李诵长子广陵王为太子,唐顺宗李诵退位称太上皇,806年去世。

纵观李诵的一生,26年的太子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继位后刚想大展宏图,就被逼退位给自己的长子,成为太上皇,还没来得及享天伦之乐生命就走到了尽头,所谓匆匆开场,匆匆落幕也不过如此了。

参考文献:

【1】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2】出自《诗经·国风·唐风·蟋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太子   谨言慎行   养子   宦官   宰相   长子   皇帝   说法   身体   公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