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兔年春节(上):大年初六的半步崩拳

导读:如果电影《集结号》“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的爆笑桥段,实属巧合的与史实雷同,那它应该发生在72年前那个兔年的大年初六。这一天,志愿军在联合国军全线反扑、自身处境极为困难的危局下,绝地反击,险中求胜,将局部优势和兵贵神速发挥到极致,36小时歼敌一万余人,打赢了抗美援朝最为痛快淋漓、雷霆之势有如半步崩拳的横城反击战。


赵二斗站在雪地里,踩在地雷上的那只脚,一动也不动,谷子地正在帮他。路过的美军坦克小队把这支穿着韩军制服的志愿军小分队当成了友方,上前问横城郡怎么走,老谷随即飚出那句经典台词——“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

电影《集结号》剧照

如果电影《集结号》这个爆笑桥段实属巧合的与史实雷同,那么,它应该发生在72年前那个兔年的大年初六,即公历1951年2月11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第18天。

这个大年初六下午5点,志愿军邓华集团3个军,在朝军金雄集团两个军配合下,于朝鲜半岛东部48公里的战线上,向当面的韩军第8师和美军第2师一部,发起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最痛快淋漓的一仗——横城反击战。

《集结号》这一段,不少细节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向各军下达的战役指示是吻合的,可以看出创作团队做了功课。

下面是邓华电令第三条、第六条的原文:

三、必须特别注意各种火器的组织使用,绝对争取局部的和短促火力优势,掩护我步兵攻击。一般的从正面攻击的部队,必须将军所属野榴炮参战配合。迂回部队,亦应设法携带山炮及很好的组织团炮兵火力直接支援步兵。

六、各部应组织精干小部队,潜入敌人阵地后方,专门打敌人炮兵阵地,以侦察队深入敌后破交袭敌。

(见军事科学出版社《抗美援朝战争史》卷二,235页)

片中,师长命赵二斗的炮兵营,在总攻发起前摧毁横城桥一带的美军坦克。赵二斗亲自率领谷子地等人组成小分队,化装成韩军渗透到美军眼皮底下,准确引导全营炮火轰击美军坦克集结地,这段剧情,基本是按照上面邓华的两条指令来设置的。只不过,把军所属炮兵改成了师所属炮兵,把打敌人炮兵阵地改成了打敌人坦克集结地,这属于合理的艺术发挥,没毛病。

连赵二斗踩地雷的细节也是用了心的。横城反击战时,与志愿军对阵的“联合国军”中有法国营。而片中,那个问路的美军士兵认出,赵二斗踩到的,正是一颗法国造反步兵地雷。

电影《集结号》剧照

志愿军制定作战计划非常朴实,不像美国人那么追求仪式感,动不动整出个霹雳行动、摊牌行动之类的抓眼球代号。今天,如果非要给横城反击战追加一个代号,那么,引用中国武术中的半步崩拳,颇为贴切。

相传,半步崩拳是清末武术家郭云深在身陷囹圄、带枷拖镣时,在狭小局促的囚室中,因地制宜而悟得并练就的,它强调近、险、快、狠,打中带破,格挡的同时一击重创对手。

这要从第四次战役打响前说起。此前一度被动的美方,已经回过神来、稳住阵脚,开始全面动员。而久战疲惫的志愿军,正处在抗美援朝最青黄不接的阶段,其困境恰如身带枷锁的郭云深,闪转腾挪的余地极小。

1951年1月16日,即第四次战役前一星期,杜鲁门总统派到远东的“钦差”、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在韩国大邱的新闻发布会上放出一句话:留下来,打下去!(见《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卷二,370页)

这句话的背后,是杜鲁门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追加军费200亿。前三次战役吃败仗的侵朝美军,完成了紧急整顿补充,新司令李奇微上任了,从日本、欧洲和本国抽调的老兵赶到了,增拨的坦克和重炮运来了,大举反扑已箭在弦上。

7天后的1月24日下午,一架AH-6双座教练机向北飞越“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的战斗接触线,进入纵深约30公里,转了几圈之后返航了。对这种司空见惯的前沿观察机,隐蔽在林海雪原中的志愿军战士并不太在意,加上有不准轻武器对空射击的规定,所以谁也没开火。

要是他们知道飞机上是谁,肯定不顾一切冲出来,用手里所有武器朝天开火——就像一个月后副班长关崇贵用轻机枪击落敌机前的怒吼:“大不了枪毙我!”(结果事后他被连升三级)

这架飞机上坐着两个美军中将,第5航空队司令兼“联合国军”空军司令帕特里奇(此时还兼飞行员)、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两个多月后接替麦克阿瑟,升任“联合国军”司令)。如果谁打下这架飞机,别说升三级,五级都行。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李奇微的这次临战侦察,是霹雳炸响前的最后一道闪电。不到24小时后,他指挥16个师25万人,在200公里的宽正面上,向志愿军发动了空前的攻势,第四次战役就此打响。而这场大反扑的代号,就叫“霹雳行动”。

美方绘制的“霹雳行动”要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次战役前后,李奇微给作战行动起的代号极具仪式感,连起来看,就像是一场围猎:

1月中旬的试探性进攻叫“猎犬行动”,暗喻在动手前放出狼狗嗅探;

1月下旬的全线反扑叫“霹雳行动”,意指在探明虚实后给猎物猛然一击;

2月下旬实施“屠夫行动”,把突袭后的围歼,形容为将猎物打懵后再宰杀;

3月上旬展开“撕裂者行动”,设想跟把宰好的猎物扯碎吞食一样,吃掉对手。

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生动形象,杀气腾腾,只是实际过程不尽如他所愿罢了。因为这个“猎物”,实在太厉害。

李奇微的本事当然不只是会起代号。这位在诺曼底登陆前夜,亲率伞兵空降到德军腹地的将领,在深入敌后的险境中,磨练得务实、剽悍而狡黠。打仗时走到哪都在胸前挂颗手榴弹,是他著名的标签。在朝鲜,他一上任,就带着只有两名参谋和几个侍从的精干指挥部,从高楼大厦搬进野战帐篷,手下的7个师长被他一口气撤换了5个,把司令部的大批军官下(gǎn)到一线,还撂下“谁不听命令就脑袋搬家”的狠话。尤其是大战前夕亲自飞到最前沿侦察,这跟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入朝第一仗开打前,带着指挥所跑到大部队前头去颇为相似。甘于冒险,重视一手情报,这点,中外名将倒是惺惺相惜。

胸挂手榴弹的李奇微在帐篷外与部下交谈

当时,李奇微亲自侦察后估计,志愿军在一线还有约17.4万人。实际是21万。比起此前麦克阿瑟那种志愿军“不过3万人”的张口就来,这个判断还是靠谱的。再加上朝军的7万人,双方地面兵力的对比,是25万对28万,装备上落下风的中朝方面,已经没什么优势了。(志愿军的用兵原则,是对韩军3打1,对美军5打1。)

比人力物力劣势更让志愿军咬牙切齿的,是李奇微选择的进攻时机

——“霹雳行动”开始当天,正逢中朝两军举行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志愿军司令部、各兵团、各军所有首长,连同一部分师级主官都在后方开会,不在一线。

——此时的志愿军,从鸭绿江一直打到汉城,饥疲已极,减员近十万未补充,供给标准降到人类所能承受的底线。国内输送的物资,在美军的轰炸下,运到前线的少得可怜。

——志愿军第二梯队,十九兵团还在山东,三兵团还在四川,要等他们在每人负重40公斤的情况下,踏着东北一两尺深的积雪赶来增援。

——冰封的南汉江再有十多天就将开冻,若志愿军决定死守汉城,就有背水一战的风险。

——在战役打响前一周,中方刚刚拒绝联合国“先停火后谈判”的提议此时要改口说不打了,面子实在放不下。

——恰在此时,苏联又在提供空中支援问题上扯皮。

无论指挥、兵力、补给、天时、援助、外交任何一方面,中方都处在最尴尬最薄弱的时候。美方恰恰就选在这当口大打出手。越怕他来的时候,他偏要来,厉害的对手就这样。(当然,也正因为跟这样厉害的对手过招,解放军才有今天的世界地位。)

一把炒面一口雪的志愿军战士

已经摸清志愿军“礼拜攻势”特点的“联合国军”,用上了“火海战术”和“磁性战术”,给志愿军每个连都安排三千发炮弹和几十辆坦克的待遇,稳扎猛打,齐头并进,其沉着和凶狠,令半个月前还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志愿军刮目相看。

李奇微整顿部队立竿见影,但不能脱胎换骨。而志愿军尽管困难重重,却威风犹在,在西线汉江沿岸血战十天稳住阵脚后,立即在东线横城反手来了一记左勾拳,正中对方软肋——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横城反击战。

具体来说,面对来势凶猛的“霹雳行动”,志愿军指挥机关统筹手里极为有限的资源,采取了“西顶东放”、险中取胜的策略:

西顶——即在“联合国军”西线集团(以美军居多)主攻的、以汉城为中心的地区,以志愿军第38军、第50军和朝军第1军团,在南汉江沿岸坚守防御;

东放——即在“联合国军”东线集团(以韩军居多)助攻的原州-横城一线,放其深入,待敌军过于突出、侧翼暴露,即集中志愿军40、42、66军和39军一部,与朝军第3、第5军团协同,展开三面合击。

红箭头密集处即横城反击概要(图片来自网络)

美方的横城之战要图,对志愿军作战序列掌握不全

为了打赢横城这一仗,志愿军把局部优势和兵贵神速这两点做到了极致:

——穷得叮当响的志愿军,投入火炮的数量居然超过对手(虽然质量比不上),达到了679:555。

——在33公里战线上,对韩军一个师加美军一个团两万多人,一把压下去九个师十万人,重锤狠夹,对《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五则攻之”做了一次教科书式的运用。

——参战部队多数只有十几小时、甚至仅几小时的准备时间,再次展现了中国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果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横城反击战这一记短促刚猛的半步崩拳,只打了不到36个钟头。至2月13日凌晨,便以韩军和“联合国军”万余人就歼、败退26公里而告终。歼敌效率之高,一次俘虏韩军、美军之多,均为抗美援朝之最,从战役层面讲,近乎完美。

一天两夜的工夫,韩8师实际已经不复存在,好长时间再未出现在“联合国军”一线作战序列中。美2师的步兵损失不算很大,但是炮兵丢得让李奇微心疼,日后他在回忆录里还念叨“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尤其是火炮损失更为严重”。

韩8师第10团团长权顺泰、荷兰营营长马里努斯·德·奥登等4000多人,惨成炮灰。美2师第15野战炮兵营营长约翰·凯斯以下7000多人连同大小火炮百余门、汽车500多辆,都当了志愿军的战利品。值得一提的是,奥登之死还上了几天后的《人民日报》,标题是《侵朝荷军司令奥登被击毙》,新闻中讽刺地援引了合众社的报道写到:“奥登奉侵朝美军之命率领荷兰帮凶军‘进行殿后战’,掩护美军冲出包围,作了美军的替死鬼。”(让盟军背锅真是美军的悠久传统)

于是就有了李奇微在回忆录里的那段名言:“(韩军士兵)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中国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的穿插部队

横城反击战中被俘的“联合国军”

从汉江沿岸的固守到横城的反击,就像擂台上一个精瘦灵活的小个子选手,面对虎背熊腰的拳王,先用右手(西线38军、50军)死死顶住对方连珠炮的重击,左手(东线邓华集团)藏在身后,看准对方右肋露出破绽(横城方向过于突出),冷不防左手一记既快又狠的勾拳,打得拳王踉跄倒退、口喷狂血。

……不过,拳王毕竟功底老到,一个踉跄后,马上稳住了脚跟。横城反击战胜利结束后仅半天,当小个子想乘胜追击,再一拳打翻拳王时,却险些被对方的铁布衫震出了内伤,使砥平里这个地名长久地印在了志愿军作战总结的“教训”一栏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志愿军   兔年   反击战   国军   炮兵   司令   坦克   霹雳   战役   美军   年初   部队   春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