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明清时期的科举(二)

上回介绍了童生试,从童生试脱颖而出的学子们从此有了新的身份---生员。生员是书面语,俗称秀才。秀才作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除了不能直接做官外,社会地位很高,高到有官司在身时在衙门面见县长大人免跪。而获得廪生身份的秀才,更是终生每月领取一人份的口粮,由国家财政买单。不过,天下读书人没有谁是只为获得秀才身份而读书的,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金榜题名,所以,还得努力进行人生的第二次挑战---乡试。

这个乡试可不是乡镇的那个乡,而是国考,题目由吏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题,皇帝钦点的吏部高级官员赴各省主持的重大活动。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8.9月举行,因为进入秋天了,俗称秋闱。地点是各省的首府,由吏部侍郎(人社部副部长)作为钦差来主持。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有时候在三年一考的基础上还会加开恩科,恩科指的是国家遇到特别重大的喜庆事件时皇帝会批准开恩科,比如新皇帝登基这一年如果碰到有乡试会试之类的,就叫开恩科,如果这一年没有大考,那就现加一次大考,就是加开恩科。比如去年刚刚进行过乡试和会试,今年新皇帝登基了,又加了一次,等于连着两年都有大考,这对考生是一种极大的福利,毕竟又多了一次金榜题名时机会还不用等三年。当然,开恩科不影响下次大考的延续,以前怎么延续还是怎么延续。

参加乡试的考生除了秀才之外,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是监生(在国子监读书的童生)、荫生(有突出功绩或者因公殉职官员的孩子)、官生(高级官员的孩子)、贡生(天资聪颖被特招到国子监读书的生员),他们被照顾从而可以跟秀才们一起参加考试,类似于今天的高考加分吧。

乡试当年的七月,全省各地成千上万的秀才们陆续抵达省府,极大的活跃了当地的经济,每到这时,整个城市都像是过年一样,到处充斥着喜气洋洋,饭店酒店文具店网约车计程车都是赚钱的大好时机。

贡院,也就是考场,是每个省府必备的市政设施,现如今全国保留完整的贡院寥寥无几,最出名的要数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了,有机会去南京旅游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那条件唉,简陋的都不忍描述了。后面上图自己看吧,考生们要窝在里面考三场9天,加上提前1天进去延后1天出来,所以一共是11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为了方便监考,每个窝棚连门都没有,碰到极端天气不是冻病了就是中暑了,没有医护更没有药,坚持不住只能弃考,即便弃考了也不能让你出考场,只能在安排在其他房间里先住着,等考完放行了才能走。恶劣的条件造成年年在贡院里死人,甚至明朝时某次贡院大考时发生火灾,来不及逃离的考生死伤数百人。

开考前一天,数千考生都挑着担子,里面装着笔墨纸砚、被褥、灯台蜡烛、锅碗瓢盆、11天的吃食。在贡院门口按照地区排队等待进入考场。由省军区派出的工作队协同省公安厅的执勤干警,对每一位考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的检查,首先衣服要脱光,双手抱头蹲着跳十次,头发全部解开每一绺都不放过,然后背朝检查官撅起来。那边还有专人对你的衣服以及所携带物品逐一检查,馒头都要掰开四瓣。检完一人放一人,有官员会给你一个写有号牌的纸片,你拿好了进门到导游线路图那里去辩明了路线就可以去找属于你的那个鸡窝了,我说鸡窝真不夸张,比鸡窝大不了多少,就是高一点而已。进了窝棚就等着吧,检查几千人得小一天的功夫呢,现在知道为什么要提前一天入场了吧,政府多贴心,处处都帮你想到了。

第二天大清早,一众跟考试有关的官员们簇拥着本次乡试的主考官--钦差某某省乡试主考官、吏部左侍郎正三品某某某进入贡院,随后贡院的龙门徐徐落下,这11天里只要不着火就不会再开了。就在这个时候,考题都还是密封着呢,连主考官都不知道,他要进贡院正堂带领官员们拜完孔子像后当众拆封,然后由监考官们到考场的每一条巷子口高声宣读,然后考试正式开始。

明清时期乡试的考试内容很固定,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完全的书本知识,看的就是你死记硬背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二场还是诗词歌赋选其三,按要求进行创作,看的是你的运用能力。第三场就是策问,给你一些政府面临的抉择或者重大决策,你来给出评价或是建议,看的就是你的眼光和头脑,学了一肚子四书五经是不是开了眼界,能不能高瞻远瞩就看你的策问了。

考试结束,龙门徐徐吊起,主考官携全体考官欢送考生出考场。考生们撒了欢似的涌出考场,直奔酒店,补觉的补觉,打牙祭的打牙祭,这时期恐怕生意最好的就是洗浴中心了,泡个澡搓搓泥,做个足疗啥的全身心放松一下,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15天后的放榜。

当然了,这个阶段也是考官们最辛苦的时候了,几千套卷子,每套都有十来篇各式文章,就二三十个考官分着看,正副主考官先参加初步筛选,首先是由吏员和书办们把遮盖着考生信息的考卷全部抄录一遍,交由考官,原件封存。这样做的目的是杜绝枉法的官员通过笔迹或者特定的记号来关照考生。然后考官们根据官阶大小来分配考卷,谁官大谁分的多,为什么呢?因为你录取的举人从此就跟你有了师生的情分,都是一辈子的恩泽,学生越多以后官场岂不是更如意吗。经过一轮筛选,每个考官都把自己挑出来试卷呈给正副主考来进行最后的筛选。因为本期需要录取多少人是提前定好的,所以所有考官心中也都有数,举个例子,这科一共要录取200人,一共4000份分给了20名考官,最多的拿了50份,他就会按照比例挑出来十份八份,盖上自己的戳,而官阶低的只拿了20份,那他就挑出两三份,也盖上自己的戳。这些过滤后的卷子呈送给正副主考后,最终的名单由他们从里面挑出来,挑出来的考卷盖上正副主考官印后,主考官还要在已经淘汰的试卷中装模作样的挑选一番,再挑出一两份来算是补录通过的,其实就是个意思,几千份试卷随便看几个就能挑出来?做做样子罢了。挑选出一共201份试卷,再逐一比对选择,最终确定好名次,阅卷工作算是正式完成了。

放榜这一天,数千学子翘首以盼的日子,大家早早来到贡院不远的放榜地,每个首府都有固定的地址,通常是有一面又高又长的墙,其实城墙最适合了。拉开警戒线后,官员捧着鲜红的榜单,一张张并排贴到墙上。所有录取者都称为举人或是孝廉,第一名称解(jiè)元,所谓连中三元的第一元(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到十名称亚元。

获得举人头衔就不得了了,这个身份可以免除徭役和税赋,徭役是从前每个百姓不论农村户口还是居民户口,都要定期的参加国家安排的劳动,不但没工资还得自己带口粮,一般每三年一次吧,这个劳动可能是去修水利,也可能是修长城,还可能是去边疆甚至战场当民夫。强制性的,不过拿钱可以抵消。免税赋就好理解了,种田不用缴税嘛。并且,举人就算是初步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为什么说是初步呢?以清朝为例,举人考进士三次不中才可以向吏部报备做候补准备当官。当然举人做官跟进士做官还是差着行情呢,举人的仕途基本到知县也就到头了,很少有举人能超过七品的官阶。当然,出类拔萃者例外。我们大家熟知的海瑞海阎王就是举人直接当官的,他最初是在福建南平县任教谕,就是县教育科长,正八品,后来一路升迁,还做过知府(市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中央纪检委副书记)等职。

好了今天到此为止吧,连续写了3个小时,休息,明天继续第三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乡试   贡院   吏部   主考官   举人   大考   科举   考官   秀才   明清   考生   官员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