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为何要四次提出辞职呢

众所周知,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就描述了他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的经历,他大胆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可是,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曾经先后四次提出辞职,这到底是为了什么?请听下面详细道来。

蔡元培像

一、就职演说刚半年,竟首次提出辞职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他来自很低微的小商人家庭,“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他爷爷是当铺经理,父亲蔡光普则是钱庄小老板。

蔡元培兄弟3人,就数他最聪慧好学,其父有意培养他走科举之路,改换门庭。他也非常争气,5岁入私塾,12岁习八股,按部就班乖乖作优等生。

可不幸的是,在蔡元培11岁那年,其父就病逝了,家道从此败落,日子陡然困顿。无奈,在给有钱人家陪读“勤工俭学”之余,他愈加发奋,结果青云直上: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24岁中进士,并迅速入翰林,实现了光耀其宗。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接着偶像谭嗣同喋血街头,本在翰林院钻研文章的蔡元培,悲愤到差点吐血。他觉得大清已无可救药,改良也是与虎谋皮,很快就请假回乡,秘密联络同志,慷慨悲歌投笔从戎,从此走上推倒满清的道路。

留日时期的蔡元培

1904年,民国最著名的暗杀团体“光复会”成立,蔡元培就是会长,陶成章乃为副手。正所谓“大仁者能救人也能杀人”,蔡元培以为唯有暗杀才能起到威慑作用。为此,他亲力亲为,跟“绝命毒师”一般研究化学毒药,不断拉拢杀手同志,并亲身参与暗杀。

所以,在民国元年前后,蔡元培的身份其实挺复杂的。他既以革命家闻名,也以大学者见誉,更以教育家名垂青史,曾写出中国首部伦理学史,最早开始《红楼梦》研究,是“红学”开荒者等等。

后来,北洋政府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起初他并非很情愿当官。但为了“要与对手争人才,为国洗风气”,他才义不容辞上任。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这就来到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情节: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觉醒年代》中蔡元培剧照

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7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其时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可就在发表就职演说余热未消的1917年7月3日,蔡元培竟然向黎元洪总统提出了辞职,虽然措辞委婉,但动因非常沉郁:其目的就是抗议“张勋复辟”。

二、为抵制政府恶行,两年内二次辞职

可笑的“张勋复辟”12天后就以失败告终。重回校长岗位的蔡元培,于50岁时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

1918年,蔡元培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可就在当年5月22日,蔡元培为“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反对政府变相卖国,再次向大总统提出辞呈。

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教授们

1919年,继续留任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因原来三科分布在不同地区),不代表一级机构。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第三次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离京。1919年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

1919年6月15日,在蔡元培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于是,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三.不满教育总长破坏法制,第四次辞职

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并兼任校长。这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进入北大文科旁听,并于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从此开了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蔡元培书法

第二件是在1920年5月,蔡元培为充实老师队伍,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8月,又聘任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

第三件是在被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期间,蔡元培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Herriot),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Lepine)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且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1923年春,蔡元培因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而第四次提出辞职,且离京南下。于当年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

总之,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曾经先后四次提出辞职,其原因分别是:抗议“张勋复辟”、为“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反对政府变相卖国、五四运动爆发后,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

1930年代初,出任“中研院”院长时的蔡元培

蔡元培的四次辞职,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反帝、反封建、反腐败政府的果敢行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思想的言行,值得人们称赞,不愧于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北京大学   北洋   胡适   里昂   校长   辞呈   教育家   四次   北京   北大   政府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