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写史·隋唐史-长恨悲歌:唐玄宗治国的得与失(上)

小米写史·隋唐史|长恨悲歌:唐玄宗治国的得与失(上)

唐玄宗是唐朝历史上一位令后人唏嘘不已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也一手毁灭了自己亲自缔造的大唐盛世,最后在悲凉落寞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唐玄宗的统治一般称之为“开元天宝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统治前期(开元时期)唐朝国力蒸蒸日上,一片繁荣景象。他统治后期(天宝时期),盛世下各种危机四伏,最终酿成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唐朝国力蒸蒸日上,一片繁荣景象。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繁荣,人口日益增长。二是政治清明,人才层出不穷。三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主要是玄宗皇帝本人年轻有为,锐意进取,善于纳谏,察纳雅言,任用贤才。但是盛世之下暗藏着危机,到了玄宗统治后期,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玄宗皇帝自我满足,日渐显露怠政、懒政迹象,他沉迷享乐,耽于酒色,生活奢靡无度,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取朝臣直言。第二,盛世之下,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均田制逐渐瓦解,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也日趋瓦解,玄宗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第三,政府财政状况日益紧张,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第四,政治风气日益败坏,言路阻塞,权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第五,外重内轻,边将势力日益坐大。国家承平日久,百姓尚武精神颓废。

李林甫是唐玄宗执政后期最为依重的宰相,他任职宰相职务长达19年之久,是玄宗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宰相。但是,李林甫在历史上的名声却非常不好,后人称之为“奸相”。也有人将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的原因归咎于他的身上,认为他是祸乱之源。事实上,李林甫确实也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虽然文才不够出众,但他是一位行政能力极为出色的宰相,他的基层工作经验很丰富;他执政时期,唐朝的制度建设、法律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他也能对安禄山形成很强的控制和制约,使得安禄山较为忌惮他。

唐玄宗

但是,另一方面 在他执政时期,唐朝政治风气每况愈下。唐朝的衰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他要负一定的责任。首先,他非常善于揣摩上意,他利用玄宗步入晚年时出现的愈发严重的猜疑心理,怂恿玄宗废掉太子李瑛,扳倒贤相张九龄,从此上位;其次,他利用玄宗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懒政、怠政和惰政,揽权于己身,开始专权弄权;再次,他品德低下,口蜜腹剑,嫉贤妒能,排斥打击异己,例如,他设计陷害严挺之和李适之,使得才华之士无法崭露头角,致使言路不通,朝政日渐腐败,政治风气日益沉闷;而且,他建议玄宗重用番将(胡将),为日后安史之乱埋下伏笔。李林甫联合杨国忠扳倒黄甫惟明,李林甫勾结安禄山扳倒边将王忠嗣。最终,李林甫在与外戚杨国忠的激烈斗争中归于失败,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死后不久,尸体被挖出,口中所含夜明珠被取走,宰相官服被取走换之以庶民服饰。他的家人或被流放,或被充军,或被处死。

唐玄宗在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位皇子被处死之后,在宠爱一时的武惠妃去世之后,身心备受打击,心情落寞。这时,最需有人能够填补他的空白,杨玉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玄宗的生活。杨玉环本来是武惠妃之子,即寿王李瑁的王妃。她能够成为玄宗的贵妃,极有可能是宦官高力士背后运作的结果。宦官高力士看到玄宗的心情落寞,意欲为玄宗精心挑选一位才华、容貌均不输于武惠妃的女子。杨玉环能歌善舞,容貌出众,出身弘农杨氏家族,各个方面均符合玄宗的标准。玄宗为掩人耳目,令杨玉环入道馆,赐号“太真”,借口为自己母亲窦氏超度,将本来是自己儿媳的杨玉环据为己有。

杨贵妃

杨国忠崛起。杨国忠,原名杨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才无德的赌徒。他是杨氏家族的庞支,尽管属于杨氏一门,但与杨贵妃的血缘关系并不是很近。而他之所以能够发迹,最终一步登天,一是由于他毕竟还是属于杨氏一门,所以能靠着杨氏姐妹进入政坛;二他攀上了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是杨氏三姐妹之一,另外两位是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她们三人在杨贵妃之后,相继进入玄宗视野。而虢国夫人早年又与杨国忠存有私情,所以极力推荐杨国忠;三是杨国忠本人因是赌徒出生,混迹赌场,耳融目染,对数字计算异常敏感,受到玄宗赏识;四是玄宗恰好焦心于财政问题,国库开支紧张,而杨国忠善于敛财,帮助玄宗有效解决了财政紧张问题,所以受到玄宗信任。此外,玄宗意欲在朝廷内部引入外戚势力,依次来制约平衡吏才集团势力,而吏才集团的领袖正是李林甫,意欲通过杨国忠来制衡李林甫,所以有了杨国忠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杨国忠登上历史舞台后,首先是通过掠夺民间财富的方式,聚敛财富为玄宗解决财政紧张问题,以此功绩日渐获得玄宗信任;其次,随着自身地位的稳固,实力的增强,开始撼动李林甫首辅地位,取而代之。此时的李林甫亦深感自身地位日益受到威胁,因此双方矛盾日趋尖锐,斗争不断白热化。杨国忠起先意图利用王鈜王焊谋反案扳倒李林甫。因为王鈜是李林甫的左膀右臂,虽未达到最终目的,但是砍掉了李林甫的一员心腹重臣。接着,杨国忠借着边境胡将阿布思叛乱案,联合边将哥舒翰、安禄山和朝中宰相陈,最终彻底扳倒杨国忠任职宰相之后,愈发感觉安禄山可能会威胁他的地位和利益,于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由短暂的联盟迅速成为敌人。杨国忠始终认为安禄山怀有不臣之心,会举兵反叛,多次向玄宗进言。他建议玄宗请安禄山入朝,安禄山接到消息,左思右想,认为目前时机不成熟,为稳住和麻痹玄宗,最后冒险进京,打消皇帝疑虑。杨国忠虽然认为安禄山会谋反,但是始终抓不住证据,安禄山逗留京城两月有余,杨国忠也无所作为,安禄山平安返回。安禄山回到范阳加紧了叛乱准备。他一方面整修武备,另一方面清除军队内部异己分子,用胡将取代汉将,并向玄宗开出长长的有功之将,要求朝廷给予封官赏赐,以此拉拢军队人心。杨国忠在安禄山返回范阳之后,为向玄宗证明自己认为安禄山谋反的论断是正确的,采取兵围安禄山在京城私宅,并将大量密探处死,以此刺激安禄山。

李白和杜甫的人生经历也是玄宗统治时期的历史缩影。李白才气过人,仙风道骨,一心出仕,中书舍人,被拜为翰林待诏。但因不受玄宗重用,郁郁不得志,离开长安。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人。杜甫的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之中,充满理想和抱负,曾前往长安求取功名,试图通过科举之路实现人生理想,造福百姓。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他也曾试图通过结识达官贵人,来实现进入政坛仕途的理想,但终是一场空,忙碌半生,终无所获。人到中年,不仅仕途不畅,而且自己心爱之子竟因饥饿而亡,杜甫身心备受打击。饱受坎坷艰难的杜甫,用笔记录下了玄宗时期所谓“盛世”华而不实的样貌。他的诗作抨击上层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腐朽堕落,奢靡享乐,他的诗作同情底层百姓因沉重赋税,徭役兵役,官吏贪污腐败,横行霸道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场景,深刻地揭露了“开元盛世”之下潜藏的种种社会危机以及安史之乱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痛苦灾难。

哥舒翰是唐朝中期一位著名大军事将领。他是边关胡将,家庭出身较好,早年碌碌无为,直到中年从军之后才开始显露军事才华。他勇猛善战,凭借军功步步高升,不仅得到西北边防军总指挥王忠嗣的赏识和信赖,更得到玄宗皇帝的青睐和赞赏。他面对权相李林甫构陷自己的上级王忠嗣时,不顾生命危险,冒险进京向玄宗皇帝苦苦哀谏,最终保全王忠嗣的生命;玄宗命他接任陇右 节度使之后,他无奈之下接受玄宗攻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关隘石堡城的任务,最终以数万唐军将士的鲜血换来紫袍加身,声名大噪。他因救下王忠嗣,得罪李林甫,产生深刻矛盾;由于他的势力日益强盛,引起安禄山忌惮,两人亦是矛盾重重。

安禄山崛起。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他的发迹与崛起既得益于个人的善于钻营,也得益于玄宗执政后期混乱的朝局。他是一位边关胡将,是粟特人(父)和突厥人(母)的结合是后代;他发迹过程中得到三个人的帮助和提携,一是张守珪,安禄山因偷羊被抓,在命悬一线之际,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救下他,后收为养子,处处维护和提携他;二是巡察使张利贞,安禄山在张利贞巡察期间,重金贿赂巴结,为自己在京城攀爬埋下伏笔;三是李林甫,李林甫向皇帝建议重用边关胡将,为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安禄山投靠李林甫,视李为靠山,处处逢迎巴结,党同伐异,借力打力,排斥异己,不断向上攀爬。安禄山最重要的贵人就是玄宗,玄宗自认为发现了安禄山这样一个忠贞不二,能力出众的边关胡将,并逐渐提携他,信赖他,依靠他,期望安禄山能够守护唐朝东北边关防线,制衡朝内其他势力。而安禄山也以自己表面上憨厚老实,忠实可靠的外表迷惑了玄宗皇帝,他通过制造祥瑞,揭发科场舞弊,讨得玄宗信任;他依靠背后的粟特商团向宫内源源不断地进贡奇珍异宝,赢得玄宗欢心;他通过逢场表演,打压太子,表现忠心;他抓住玄宗好大喜功,注重边功的心态,想法设法谋求边功为自己的晋升创造机会,乘机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不仅讨好外廷朝臣,而且注意巴结内廷,主要是巴结受到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不知恬耻的认杨贵妃为母。随着安禄山的种种运作,最终他步步高升,野心愈发膨胀。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20万重兵,撑起了他的野心。

安史之乱前的安禄山为自己的野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军事上训练精兵,精心挑选了八千人的“曳落河”骑兵,这支骑兵民族成分复杂,士兵骁勇善战,装备精良,是安禄山日后反叛力量的核心。安禄山利用自己得宠的机会,不断向玄宗,向朝廷,向中央索要大量军备物资,甚至将西北边防区的唐政府的国家马场收入囊中,从中挑选最精良的马匹运往幽州。经济上,安禄山利用自己粟特人身份结实和笼络大批胡商经营贸易,赚取大量钱财充作军资,还拨出一部分贿赂朝廷权贵,探听情报;他还在朝廷内部安插大量密探奸细,高级官员吉温就是安插在朝廷的眼线。

安禄山野心膨胀,最终走到反叛一步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一是他不断接近玄宗,了解了帝王的尊贵,新生羡慕;二是随着他的得宠,不断得势,手握近20万雄兵,占到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野心急剧膨胀;三是他不断往返边关与内地,窥探了朝廷的腐败,内地的空虚,玄宗的昏聩,朝臣的贪婪;四是他由于邀宠玄宗,不惜和李林甫、杨国忠一样打压太子五是他不仅和李林甫有矛盾,也和杨国忠也有矛盾,双方斗争日趋激烈,日益白热化,公开化,杨国忠,韦见素、安思顺等不断向玄宗劝诫安禄山将会谋反,但是玄宗始终认为安禄山不会谋反,是大臣之间党争冲突,不断给予安禄山赏赐,甚至想要拜安为宰相。但在天宝十四年秋季,安禄山向玄宗提出向朝廷进贡良马三千,并要求允许随行两员马夫,二十于名胡将,反叛之心昭然若揭,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了。

安禄山举兵反叛后,安史叛军大举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摄于叛军声势,河北之地望风而降。玄宗接到安禄山反叛消息之后,最初仍然不信,直到前方告急文书不断飞入宫内,才恍然大悟。这时的玄宗急于平叛 朝野上下也弥漫着“速胜论”的轻敌思想。玄宗任命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军出征,令宦官边令诚监军,宦官边令诚意图向高、封二人索取贿赂,结果被拒,心怀不满,心生报复。他利用玄宗求胜心切的思想,诬告封常清和高仙芝驻足不前,贻误战机,贪污军饷。昏聩的玄宗听信谗言,顺势抛出高、封二人作为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将他们杀害,导致洛阳失守,安禄山于756年正月正式称帝,国号大燕。玄宗又命老将哥舒翰率军平叛,哥舒翰辞退未果 含泪出征。因以杨国忠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哥舒翰为代表的边将集团矛盾重重,杨国忠将党争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向玄宗建议催促哥舒翰迅速出兵潼关,与安史叛军决战。而玄宗为掩盖自己在政治上的不断失误,急需一场胜利,同意杨国忠的建议,不断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哥舒翰无奈,最终只得出战,结果二十余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部下挟持投降安禄山,潼关丢失之后,首都长安门户洞开。

玄宗知晓潼关前线战败消息之后,就开始策划出逃。当时有多种意见,一是前往西北边防军驻地朔方;二是前往李唐龙兴之地太原;三是前往巴蜀之地四川;四是前往东都洛阳。杨国忠建议前往巴蜀之地,玄宗采纳,携带太子、杨贵妃、部分皇族成员和王公大臣秘密踏上逃亡旅程。玄宗出逃消息传出宫外之后,长安城秩序打乱饿,一些百姓携老扶幼四散奔逃,一些人利用秩序大乱之际,闯入宫殿府库抢夺财物,焚烧署衙。安禄山的反叛是不得人心的,尽管一路攻城掠地,所到之地望风归降,但多数州府都是摄于叛军威势,暂时依附,随着叛军的高歌猛进,叛军补给线越来越长,由于叛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不断激起人们的反抗。当时河北之地的平原郡郡守颜真卿和长山郡郡守颜杲卿二人率先起兵,一时间叛军后方岌岌可危,最终颜杲卿被杀害。唐朝内部由于矛盾重重,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致使叛军最终攻陷潼关,进兵长安。

安禄山

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登上皇位。李亨虽贵为太子,国家未来的储君,但是他即位前夕每天过的兢兢战战,小心翼翼。李亨之所以能够即位,一是因为原来的太子李瑛被构陷谋反,被玄宗处死;二是玄宗皇帝本人意图立一位老实本分,顺从听话的太子。玄宗作为皇帝,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离世,但是矛盾的地方在于他绝不想把大权交给任何人,包括他的亲生儿子。太子就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自己的接班人。太子的确立,就意味着自己会一天天老去,一天天走向死亡。所以,他对太子这个位置在内心深处是厌恶的,可江山又不能没有传承。当时太子人选有三位,一位是长子李琮,但李琮在一次狩猎中破相,被淘汰;一位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人气甚高,外朝宰相李林甫支持。正因如此,玄宗心里不甚高兴,他要选择一位羽翼薄弱的皇子作为太子,于是在高力士“推长而立”的建议下,玄宗了三子李亨为太子。

李亨成为太子之后,小心谨慎,处事低调,循规蹈矩,不敢有越雷池一步的行为,以此保护自己。因为他一方面受到玄宗猜忌,担心他抢班夺权;另一方面,受到宰相李林甫的发难。李林甫敢于向太子发难,其实也是玄宗的默许。李林甫相继制造了韦坚,皇甫惟明案、韦兰,韦芝案、柳積案、王忠嗣案打击太子。这些案子都是抓住玄宗害怕儿子抢班夺权,担心谋反的“谋反”罪名来构陷太子。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作为新任宰相,为讨得玄宗信任也是对太子百般刁难,各种打压。玄宗压制太子也是把握分寸,既不废,亦不捧,而是压。使得太子每日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日渐消瘦,年轻之际就两鬓斑白。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潼关,首都长安门户洞开,玄宗携太子、贵妃及部分大臣仓皇出逃。逃亡路上,禁军士兵怨气日重,密谋兵变。禁军首领陈玄礼得知消息之后,为保住自己性命,决定带领禁军士兵发动兵变。他们将矛头对准权相杨国忠,认为现在的一切遭遇都是由他所导致的。于是,愤怒的士兵诛杀了杨国忠及其妻儿,以及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权倾一时杨氏家族就此覆灭。哗变士兵请求玄宗将杨贵妃一同处死,免除后患。玄宗在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迫于压力,最终在江山与美人之间选择了江山,牺牲了杨贵妃,杨贵妃自缢而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成为玄宗错误的替罪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一行继续南行入蜀,在路上太子李亨被百姓所阻拦,他们一再请求玄宗不要进入巴蜀之地,而是收复河山,或者太子留下,率军平叛。太子李亨长期受到玄宗辖制和猜疑,早有摆脱玄宗之心。在宦官李辅国,爱妃张良娣,儿子建宁王李倓和广平王李俶的劝谏下下定决心离开玄宗,就此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南下入蜀,太子李亨往西北而行,前往朔方,希望得到西北边防军的支持。经过一番颠簸,太子一行最终到达平凉地区,得到朔方军支持,并在灵武(今甘肃武威)登基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后得知消息后,迫于无奈,承认现实。

就在玄宗西逃路上,安史叛军攻入都城长安,昔日繁华京师之地瞬间变为人间地狱,一幕幕人间惨状在这里上演。安史叛军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动乱之下,底层百姓是战乱的最大受害者,乱世子民,命如草芥。诗人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面对所过之处背井离乡的,逃亡路上的百姓,面对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的惨状,面对唐朝政府官吏抓丁充军的暴力行为,诗人杜甫拿起手中的笔,忠实记录下乱世子民的真实境况。“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成为流传后世的旷世之作,为后人展现出安史乱下的乱世景象。

太子李亨登基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的即位并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而是在前任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擅作主张登基称帝的。为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他急需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这场胜利的标志就是如何迅速收复两京,即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由于肃宗对武将的猜疑,他并没有任用武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去攻打长安,而是任用了宰相房琯领兵出征。房琯纸上谈兵,根本不懂用兵之道,结果导致四万唐军血染沙场,也未能收复长安。房琯攻打长安的失败,迫使求胜心切的肃宗不得不启用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也成为唐朝中兴名臣。最终在郭李二人的努力下,唐军重新收复长安和洛阳。

肃宗返回长安后,紧接着就迎接已经是太上皇的玄宗回京。但是 此时父子二人的关系非常敏感,充满矛盾。早在玄宗尚未返回京城之前,就发生了永王璘事件。永王李璘是玄宗第十八子,肃宗同父异母的弟弟,玄宗入蜀途中,任命永王璘为江南四镇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后又加封为扬州节度使去平叛。随着永王璘势力的增长,肃宗日渐忌惮,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永王璘兵败被杀。可以说永王璘事件是肃宗和玄宗二帝矛盾公开化的体现。

返京之后,已经是垂垂老者的玄宗在最后几年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落寞,可以说是晚景凄凉。一方面,曾经意气风发,大权在握,美人相伴的岁月一去不复返;曾经由自己亲手打造的大唐盛世也最终毁在自己手中;曾经的贤明之君变为世人抨击的昏聩之君。可想内心何尝不孤寂落寞。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执政时期,处处利用朝臣李林甫、杨国忠压制太子,使得太子心生报复;由于肃宗身边的宦官李辅国的崛起,李辅国迎合肃宗心思,也为了打击政敌高力士,采取各种方式欺压玄宗。由于围绕最高权力的矛盾愈演愈烈,后以永王璘事件爆发为表现,使得父子二人的矛盾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化解,最终玄宗在凄凉中死去。

安史之乱持续长达八年,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唐朝及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政不断三大问题。根本原因是西魏北周以来实行的均田制逐渐瓦解,引起府兵制的瓦解,导致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唐玄宗先后引入文学集团、吏才集团、外戚集团和边将集团,期望以此平衡朝廷各派势力,自己可以牢牢掌控皇权。但是,随着玄宗步入晚年,他锐意进取的精神逐渐减弱,过度信任边将集团,使得安禄山有机可乘,以致酿成祸乱。

唐玄宗的人生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人生可以很鲜明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后阶段的玄宗判若两人。即位前期的玄宗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充满干劲,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将唐朝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统治后期的玄宗,满足现状,沉迷已有政绩,懒政怠政,沉迷酒色享受,最终以安史之乱,仓皇出逃,晚景凄凉收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潼关   安史之乱   叛军   长安   隋唐   悲歌   宰相   贵妃   朝廷   小米   唐朝   太子   矛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