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其实有多个版本?故事背后远比想象复杂

孟姜女哭崩长城这一故事,想必大多数人早已耳熟能详。

人们惊叹于孟姜女的坚韧和毅力,却很少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

用坚硬巨石堆砌而成的长城,怎么就被孟姜女给哭崩了呢?

要知道,光是一块普通的长城砖,就重达15公斤。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神力的孟姜女是不可能凭借哭声就哭崩长城的。

倘若如此,为何历朝历代的人又乐此不疲地考证这一故事细节的真实性呢?

不难看出,在孟姜女哭崩长城这一故事之中,纠缠着科学与传说这对“冤家”。

回溯历史,找寻孟姜女哭长城之原型

引领着孟姜女故事研究方向的顾颉刚先生认为,孟姜女这一故事主人公可在历史中找到真实原型。

她便是《左传》中记载的齐国“杞梁之妻”。

根据史书描述,杞梁当时意外战死沙场,其棺柩由齐国士兵抬运回乡。

然而,罔顾礼法的齐侯却下令,下妾不允许前往郊外吊唁。

痛失丈夫的杞梁之妻严词拒绝了齐侯的无理要求。

她一大早便跑到郊外迎接丈夫的灵柩。

在这里,《左传》基于整顿礼制的目的,将杞梁之妻刻画成了一个恪守礼法的妇人。

堪为当时世人的道德楷模。

只是战国时期,孟子不满《左传》将杞梁之妻仅作为道德模范的做法,便为主人公添写了几分情绪。

于是,在《孟子·告子下》中,面对丈夫尸体的杞梁之妻,多了“恸哭”的情节。

继孟子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启了对杞梁之妻的“改造”。

嫌孟子改编得平淡无味的汉代刘向,在《列女传·贞顺篇》中“添油加醋”道:杞梁之妻枕着丈夫的尸体痛哭,哭了整整十天。

她的哭声不仅感动了过往的路人,还哭崩了面前的城墙。

可以看出,杞梁之妻故事流传至汉代,出现了最为重要的改编情节之一。

即,杞梁之妻为丈夫恸哭不已,以至于哭崩了城。

而这一改编情节的出现,也获得民众的无数好评。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简直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直接证明。

当然,怀疑“哭崩了城”这一说法的人也接踵而来。

汉代思想家王充便认为,杞梁妻的哭声纵然可以感动人,但绝不可能感动城墙。

道理很简单,城墙只是物质,它无法拥有喜怒哀乐,自然就无法与人心、精神达成共鸣。

按当下的说法,王充这一见解毫无疑问洋溢着唯物主义的精神。

既然王充的说法如此有说服力,为何人们还是执着于“崩城”一说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虽然拥有些许唯物主义的精神。

但属实不大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举个例子,文学家曹植便认为,纵然城墙是物质,但或许它也能有情。

毕竟,自然界也是存在着有情的物质。

比如说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向日葵。

因此,尽管“哭崩城墙”这一情节不是完全的合理。

但又不妨碍人们继续相信它。

而这一信念的力量,最终在隋唐时代,汇成了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动人心魄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定位隋唐,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框架基本成熟

随着隋朝的建立与覆灭,初唐文人意识到历史似乎存在着循环。

为了警示当代,避免人们重蹈覆辙,初唐文人在《同贤记》中彻底重塑了杞梁之妻的故事。

在《同贤记》中,杞梁之妻不再用丈夫的名,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孟仲姿。

她与杞梁相遇,结为夫妇。

杞梁原本是为秦始皇筑长城的兵役,因不堪忍受繁重的苦役,便奔逃于孟超。

不幸的是,监工很快找到了杞梁,威逼其回到长城。

新婚夫妇不得已只能分离,却不曾料到,这一分别便是永别。

回到长城的杞梁,工作没多久便劳累而死。

其尸骨与筑墙的石头一道成为长城的基石。

孟仲姿意外得知此事,奔赴长城恸哭。

她的哭声感天动地,哭倒了长城。

而长城一倒,杞梁尸骨也就出现了。

孟仲姿便背着丈夫的尸骨返乡。

在这里,前代故事中的不知名城墙摇身一变,成为更为坚固、更具影响力的长城。

要知道,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作为保卫疆土的重要防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可孟姜女的哭声却可以把这道防线哭出一个缺口。

可见其丧夫之痛的程度到了极致和顶点。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城的看法。

即,长城虽然起到防范外敌入侵的作用,但它的一砖一瓦都凝结了老百姓的血与泪。

因此,相较于前代的改编,《同贤记》是将孟姜女作为底层人民的代表,重点描写底层人民对封建王朝繁重徭役和暴政的反抗。

可以说是近乎完美地传达出了时代的心声。

也正是因此,孟姜女这一形象不再拘于个体,成为劳苦百姓的代表。

她的哭声,也不再是个体无力、悲愤的哭声,而是整个底层人民最为整齐、奏出最高音的共鸣。

换言之,仅是孟姜女个人的哭声,的确不足以使得长城崩塌。

但倘若是整个底层人民的共鸣,那么按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长城也是极有可能崩塌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或许并不是真的相信孟姜女能哭倒长城。

他们相信的是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这份信仰的力量足以使得坚固的长城轰然坍塌。

但它既可以压倒一切,也有可能成为瞬间的虚无。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信仰可能是虚无的存在。

因而,为了使这一故事看起来无懈可击、合情合理,人们开始寻找蛛丝马迹,以证明孟姜女的确能够哭倒长城。

强调真实,肯定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可能性

东晋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就曾记载了两则城墙无故坍塌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发生在秦朝。

当时秦人在马邑筑城。

可不知怎么的,筑好的城墙竟然大段崩塌,只有那依着马匹走过痕迹的城墙才没有坍塌。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战国年间。

著名纵横家张仪受命在成都筑造城墙。

江面却突然浮现一头大乌龟。

只见大乌龟一路向城东南游去,游到目的地之后便暴毙而亡。

不解的张仪询问巫师。

巫师听闻,劝其沿着乌龟游泳的路线筑造城墙,否则城墙将会坍塌。

张仪一开始不信,非要照着自己的想法建造。

谁曾想城墙建成一次便坍塌一次。

无奈的张仪便依巫师所言,城墙果真不再坍塌。

因而人们坚信,既然各地的城墙都会无故坍塌,那么孟姜女的哭声,也有可能形成某种神迹。

那么,哭崩城墙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倘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也能解释城墙坍塌的原因。

众所周知,城墙的建设需要依照一定的建筑原理。

例如说,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建造城墙,也并不是所有的石块都能搭建成稳定的结构。

但由于不少帝王是心血来潮想要建城墙造,大部分竣工期限紧急。

前期的勘察工作不一定做得完善。

再加上建筑过程之中存在的偷工减料现象。

因而建筑不合规格的事也是常有发生。

倘若孟姜女哭诉的地方,恰好不适合建造城墙,那么的确可能给人造成城墙是其哭倒的印象。

更何况,孟姜女哭诉的方式的确有可能给城墙带来一定的压力。

一般来说,当人们悲痛到极点之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难以想象的力量。

换言之,如果孟姜女一边恸哭一边捶打城墙,她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是有可能撼动城墙的。

由于在历代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版本中,鲜有对孟姜女哭诉的行为举止做具体描述。

这也就留给了人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结语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其中夹杂着传说与科学,以至于给人真假难辨之感。

但古往今来的人们为之着迷的缘由,并不是因其几分真、几分假,而是源于其背后蕴含的强大精神能量。

这一故事,不但包含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还诱发了人们对夫妻关系中女性应当保有何种姿态的思考。

五四期间,文学家熊佛西便以孟姜女哭长城作为创作底本,写就了四幕剧《长城之神》。

在《长城之神》中,深受“五四”新思想熏陶的孟姜女,以“新女性”姿态热烈地追求爱情与自由,从而获得了破坏长城的勇气与能量。

参考文献

《搜神记》

《论衡》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左传》

《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长城   前代   孟子   故事   左传   城墙   哭声   底层   千年   丈夫   力量   版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