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八旗:大清帝国的“战略机动兵团”,从威震东亚到沦为摆设

如果来评选一下17世纪世界第一强军,恐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如果来评选17世纪亚洲特别是东亚第一强军,恐怕非大清帝国的八旗军莫属。

八旗军其实是个组织概念而非民族概念。大清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则是大清嫡系中的嫡系,由满洲人组成。蒙古八旗则是归附大清的漠南蒙古骑兵组成,汉军八旗则是由关外归降大清的明朝降军以及入关后收编的内地精锐组成(比如大西军李定国的儿子、明朝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的后裔、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儿子陈梦球都加入了汉军八旗,可见八旗的包容性和大清统战工作有多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享受同等待遇。

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人数稀少的族群,满清在入关后,面对广袤的中原以及此起彼伏的反清运动,帝国的统治者内心深处有着无法言说的不自信。唯其如此,满清对帝国的武装力量尤为重视,作为军功立国的大清,一向对枪杆子抓的很紧的。除了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满清还要保留一支忠诚度高、战斗力强的“战略机动兵团”,以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在此背景下,清廷对八旗军进行了改革,即将其一分为三。一部返回关外驻防白山黑水的龙兴之地,是为关外八旗;一部出镇四方,控御天下要隘,以强化清廷对地方的统治,是为驻防八旗;一部留守京师,拱卫京师,做战略机动,是为京师八旗。

此前有专门的文章写过关外八旗和驻防八旗,本文暂且不表,有兴趣的看官可以看我往期文章。本文主要讲一讲京师八旗的故事。

京师八旗又称京营八旗或禁旅八旗,因其驻防京师,乃有御林军之称。总兵力7~8万,占八旗总兵力的一半左右,其主体为满洲八旗兵组成,当然也有蒙古八旗的精锐骑兵和汉军八旗的火炮部队协防。他们是清军最精锐的部队,装备了清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饷也比别的部队高不少 ,更是绿营兵的3倍以上。入关初期,八旗军战斗作风硬朗,尚未沾染不良习气,清廷也极为重视对八旗军的训练。而京师八旗就在天子脚下,自然训练也格外卖力。

随着清军逐一荡平关内,天下重归一统,和平降临,而京师八旗因为长期未经战阵,加上丰厚的待遇,又长期驻防在京师繁华之地逐渐染上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气,勇武质朴之风不再。至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时,竟然出现京师八旗士兵拒绝出征,害怕出征的现象。经过8年的苦战,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战后康熙痛定思痛,开始着手恢复八旗军的战斗力,特别是他委以厚望的京师八旗。

康熙将实战作为恢复京师八旗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康熙将大量的京师八旗调往前线作战,在实战中,那支曾经声动天下的劲旅逐渐恢复了血性,战斗力陡然上升。

雍正七年(1729年)的河通泊战役中,1万余名京师八旗官兵硬刚数倍于己的准噶尔骑兵,最终全军覆没,战死率高达95%,但却无一人投降,上演了京师八旗最后的倔强。和通泊一战,京师八旗精锐尽丧,史载京营家家戴孝、户户披麻,可见战斗之惨烈。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试图重新恢复八旗荣光,他从关外八旗中抽调精锐充实京师八旗,并组建西山健锐营等尖刀部队,同时恢复严酷的军法制度,对作战不力的京师八旗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严惩不贷,当然除了处罚还有奖励,对那些立了战功的人也是不吝赏赐,甚至出现过一个小兵连升七级,破格提拔为三品游击将军的事情。在乾隆的制度激励下,京师八旗再一次焕发了生机,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东亚的各个角落。

乾隆死后,大清帝国进入了衰退期,再加上天下战事减少,京师八旗的战斗力又陡然下降,曾经强盛一时的八旗劲旅成为了一帮只知道提笼架鸟的纨绔子弟。至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京师八旗再也不复往日的神勇,清廷只得依靠汉人实力派剿灭太平天国,从此军权下移。

20世纪初,清廷开启最后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清廷仿照德国编练新军,并从京师八旗中挑选健壮精锐组建了北洋六镇之首的北洋陆军第一镇,俗称禁卫军,指挥官便是清末宗室成员中最能打的铁良,禁卫军全副德式装备,驻防北京城,是大清最后的精锐嫡系。后来铁良被革命党刺杀,禁卫军的指挥枪落入袁世凯手里,大清最后的“压箱底部队”也没了,1912年,清廷退位,大清帝国灭亡,立国267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帝国   准噶尔   京师   满洲   东亚   蒙古   清廷   汉军   关外   精锐   兵团   摆设   康熙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