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与六安

刘铭传生平简述

淮军名将、抗法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台湾近代化先驱者、洋务派骨干之一刘铭传,1836年9月7日,出生在与六安交界的合肥大潜山。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1864年,授直隶提督。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陵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至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刘铭传的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现代化之父之誉。

刘铭传故居

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麻埠刘新坪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六安铭传街刘铭传塑像

六安邹知州义释刘铭传

刘铭传幼年读书不多,及长,贩私盐,结交江湖好汉。16岁时与六安枣树店称氏结为夫妻。刘铭传胆识过人,爱打抱不平。当年,六安金桥有家典当铺,因高利债逼死一妇女。刘铭传出于义愤放火烧了当铺,被捉到六安州衙门,按律当死。知州邹季裳见刘铭传脸上虽有麻子,面相不俊,但此人气度不凡。邹知州感于刘铭传的义气,遂将他释放,并劝导刘铭传要为国效力。

刘铭传逃过这一劫,发迹后知恩图报。亲自将已告老还乡,过着清贫生活的邹知州一家从无锡接回六安。在六安城鼓楼街为邹知州买了一处宅院,又在城东南的小华山寺庙附近购置了一些田地,赠给邹知州作为生活来源。

邹知州一家后来就定居在六安,邹知州的孙子邹同礽,抗战初期任六安县动委会指导员,中共六安县委书记,1938年6月15日赴立煌途径流波潼,遭遇日机轰炸,为掩护群众撤离,被日机炸死,妻子和幼女同时罹难。邹知州另一位孙子辈邹仁友先生,曾是六安城南小学老师。邹仁友先生原来住的房子,就是当初刘铭传赠送的那个老宅,现已拆迁。

攻六安刘铭传升千总

刘铭传被邹知州释放回乡后,禀性难改,又因杀了恶霸,有家难归,索性拉起了杆子,在大潜山打家劫舍,做了绿林好汉。后归顺了清廷。1860年刘铭传年与清军一道攻克了被太平军占据的六安城,因功被保举为千总。第二年驰援寿州,又晋升为都司,成为军界新星。1862年被李鸿章的淮军收编,编为淮军铭字营。

清军将领僧格林沁的骑兵在追剿捻军的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却指使驻扎在六安、霍山的铭字营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僧格林沁被捻子诱至山东曹州,聚而歼之,毙命他乡。清廷仰仗的“国柱”坍塌,极为震怒。将刘铭传革职留任,以观后效。刘铭传戴罪立功,以铭字营为主力的淮军,终将东西捻军彻底剿灭,为朝廷除掉了心腹之患。刘铭传官复原职,晋爵一等男。

刘六麻子的率真性情

刘铭传排行老六,脸上有麻子,人称刘六麻子。脸上有麻子,颜值自然不高,但这不影响刘铭传的事业发展。善观面相的曾国藩第一次见到刘铭传就断言,脸上有麻子者帅才也。刘铭传天性率真,常与顽童们嬉闹。刘麻子上街,常常遭到顽童们的围追,孩子们尾随麻子,拍手唱着六安童谣:麻子麻,上天麻。麻上天,做坟茔。坟茔一杆枪,把麻子打下乡。乡里有个卖盐的,把麻子腌的咸咸的,卖的贵贵的。刘铭传听后,哈哈大笑。

毕乃尔是法国军官,精通西洋兵器和战法,铭字营的教官,深受刘铭传器重,被任命为洋炮营管带。毕乃尔的加入大幅提高了铭字营的战斗力,使刘铭传在对付太平军和捻军时,占尽了优势。

刘铭传把毕乃尔当做自家兄弟,为他娶了六安城黄姓女子做老婆,并在六安乡下购置田地、庄园。毕乃尔与当地人相处的很和睦,乡民当面喊他毕鬼子,他也乐于接受,并不计较。

遥想当年,刘六麻子带着碧眼、黄发、高鼻梁的毕洋鬼子,在六安城乡来回转悠时,其轰动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毕乃尔战死后,刘铭传将他的遗体带回来,葬在六安白塔寺,墓碑、柱表、供桌、摆台一应俱全。刘铭传的挚友合肥名士王尚辰题了一副对联刻在墓前的石柱上。联曰:异地借才,用夏变夷真杰士;同仇敌忾,摧锋陷阵大功臣。此外,还购置祭田二十石,专门用于守墓费用。该墓于1958年被毁,现已荡然无存。

修祠寺回报皋城

六安别称皋城,源于上古四圣——皋陶。据说,刘铭传曾在皋陶墓前许过愿,功成名就后出资重修皋陶墓。刘铭传没有食言,功成后,加土培修皋陶墓。周围用石块砌成防护墙,并在墓东侧重建皋陶祠。落款“钦加太子少保、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台湾巡抚兼理学政、一等男爵刘铭传立”的重修碑记,至今仍嵌在皋陶祠的墙壁间。

六安北门锥子塔建在多宝庵院内。该庵屡经兵燹,毁坏殆尽。尼僧本缘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募化,显然是奔着在台湾当巡抚的刘铭传去的。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刘铭传的面子下,台湾人慷慨捐资。本缘主持用募捐来的钱,修了多宝庵的前后大殿和厢房,重塑菩萨金身,又添置若干件器物,恢复了千年古刹往日的庄严和神圣。

一第二圩三典当

刘铭传在六安有一座公馆,两座庄园圩子,三处当铺。一第,第即府第,称为“刘宫保第”的刘公馆位于万寿巷内,即今六安铭传街。1938年6月,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先设在“刘宫保第”,后迁六安文庙。

六安铭传街,即当年“刘公保第”处。

二圩,即两座庄园,两座圩子分别位于今金安区张店镇的新街和金寨县麻埠镇,规模都很大。刘大圩子位于张店镇郊,四面环水,占地约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徽派建筑风格,被誉为“江淮第一水圩”。刘大圩子还有一个用途,刘铭传家族嫁出去的姑娘,凡没有子女,老无所养的,都被安置在这个圩子内,生养死葬。

张店刘大圩子——江淮第一圩。

后来,在今金寨麻埠又起了一处圩子。新起的这处圩子叫刘新圩子,占地约一平方里,有两道壕沟,浮桥,四角筑有炮楼。正房有五重,每排有二三十间瓦房,厅屋、厢房、花园、假山、小桥流水俱全。1957年修建响洪甸水库后,刘新圩子沉入库区的水底。

三典当,即当铺,刘铭传在麻埠刘新圩内开设“继勋典当”,在六安城关扎笔巷和苏埠设有分店,被称为“百里三典当”。 “继勋典当”还经营放款、存款、汇兑等业务,对山区商品的流通与繁荣发挥了不小的作用。1914年发大水,刘新圩被水淹倒,加之其它原因“继勋典当”停业。

辞官归隐诗画寄幽情

刘铭传一生两次辞官归隐,第一次是1868年,在家赋闲了13年。第二次是1891年,从台湾巡抚任上辞职,至1896年病死,在家休养6年。闲暇时,刘铭传与文人墨客游于山水间,写诗作画。因书读的少,反少受了约束。他画了幅梅,题诗云:“圈圈点点又叉叉,顷刻开成满树花,若问此梅何人画,大潜山下刘六麻”。诗画搭配,风格豪放不羁,诙谐有趣,令人称奇。

刘铭传生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

割台湾肝肠寸断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刘铭传的老上司李鸿章于1895年4月17日,代表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是刘铭传从法国人嘴中虎口拔牙,打下来的,现在听到拱手相让,怎能不叫他心痛?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赋闲在家十多年的刘铭传临危受命,被朝廷任派往万里海疆督办台湾军务。法国军舰封锁了台湾了海峡,孤悬于海岛的刘铭传和将士们沉着应对,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血战基隆,在淡水河谷大破法军,用血肉之躯牢牢地控制住台湾本岛。

噩耗传到六安金寨刘新圩子,给病中的刘铭传以致命一击。刘铭传痛不欲生,悲愤至极。1896年1月12日,一代将星、抗法民族英雄刘铭传带着一腔悲愤,在麻埠刘新圩病逝,享年60岁。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其故里,英魂回归故乡。

刘铭传墓

请看下篇:六安城墙有多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太平军   金寨   圩子   潜山   捻军   知州   巡抚   麻子   台湾   典当   刘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