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一面旗帜、一种象征

1920年5月16日,一场迟来的封圣仪式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被封为“圣徒”的是一位来自法国的牧羊女。这是一场迟到了将近五百年的平反昭雪,也是全法兰西上至贵族富商下至贩夫走卒一直坚持申诉了几百年的结果。

对于法国人来说,她绝对是一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一般人们称其为“奥尔良的少女”或者“圣女贞德”。

救国的英雄

1412年1月6日贞德出生于一个名为栋雷米的小村庄,她的双亲经营着一座不大不小的农场。在那个时代,经营农场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工作。因为当时正值百年战争时期,农场主们不仅要干活种地,还要组织老百姓在关键的时刻进行自卫——因为人家英国鬼子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法国焚烧农田、屠杀老百姓。

在贞德的童年时期,她所生活的村子是十分不安全的。因为栋雷米正好卡在英法军队冲突的前沿。到了后来英国人一路高歌猛进栋雷米周边的所有地区都宣布效忠英王,唯独这个小村子除外:全村人一致认为英国人的风光日子持续不了多久,坚定地支持法国王室。

这种情况那肯定是要招来报复和嫉恨的,英国人几乎天天组织各种土匪流氓跑到栋雷米去捣乱。最后干脆直接派军队在村庄里放火,差点就将这个不大的小村落付之一炬。

生活在这种悲惨环境中的贞德肯定是没有什么幸福的童年期的,她从很小就开始赶着羊群到处跑。日子过得可谓异常艰辛。1424年某日,正在放羊的贞德突觉异常疲倦,便倒在一棵树下休息了。这次这位小姑娘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上帝和她说英国人无恶不作实在该死,有朝一日你贞德就是那位屠光英国鬼子的救世主。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一般人做了这种梦也就当没事一样过去了。可贞德除外,一来人家全家都是极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这种梦在当时一般都会被视作某种“启示”。二来英国人百年战争时期确实是把能做的坏事做尽了。天怒人怨大家都希望战争赶紧结束。

于是乎,做完了美梦放完了羊的贞德就赶紧跑去找神父忏悔:毕竟“解梦”这种事那肯定是神职人员最专业不是?结果当时的法国神父也看着这场烂仗看得都精神失常了:你贞德不说是梦见上帝了吗?那就是!你不是说你想去干掉英国人吗?耶稣基督保佑,老子现在就放下圣经道袍陪你一起去灭了那帮子讲英语的混蛋。

当时支持贞德的不仅有村子里的神父,还有两个名叫让·德梅斯和贝尔特朗·德普朗吉的士兵对贞德所言信以为真。这两位军人一个神父外加一名牧羊女就开始三番五次地往法国人的军营里跑,当时距离贞德村子最近的法国军营在沃库勒尔,指挥官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名叫博垂库尔。这位老哥最开始以为这“四人行”是吃不饱饭给饿出幻觉了,给了他们点粮食就打发走了。

结果到了第二年,这男女老少四人组又跑来“骚扰”沃库勒尔了,为首的小姑娘贞德还放了句狠话——奥尔良周边的法军早完全都得被英国人给扬了,信不信由你。沃库勒尔当然不信,他依旧是把这四位大爷给打发走了。

结果没过多久,前线传回消息:奥尔良周边的法军战败,奥尔良被人家英国人给围成孤城了。

事实摆在眼前,这次博垂库尔信了:整不好这小姑娘真就不是一般人。他决定亲自护送贞德去见他的上司:当时的法国王储查理。之所以要亲自护送原因在于从栋雷米到王储所在的希农城堡要穿过勃艮第(勃艮第公爵支持英国人),异常的不安全。人多了太显眼,人少了肯定出意外。

第二这位老哥也是想亲眼见识一下所谓的“神迹”:毕竟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可比中彩票的头奖都低。结果就是当这群人到了希农,还没等见到王储城里的老百姓就自发地给贞德捐资捐物:大圣人可算来了,能杀一个英国人是一个吧。

在王储查理看来,贞德所言是不是神迹根本就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当时的法国军队已经不行了,真的是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压根就没有翻盘的可能性。奥尔良城这个战略要地要是再被英国人拿下来,那他自己也早晚沦为阶下囚。

看得清形势的也不仅只有王储一人,要知道当时全法国的贵族骑士都快被英国人给屠绝户了:除非发生奇迹,否则他姓卡佩的必败无疑。所以当时的查理七世也没什么办法,死马当作活马医吧:他直接给了贞德指挥前线法军的全权。

结果奇迹还真就发生了。

1429年4月29日,贞德带着5000人抵达奥尔良城外。当时其手下的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因为立功心切擅自出击导致部队的行踪暴露,而且其他的基层军官也是希望先打通对奥尔良城的补给线再和英国人决战。

但贞德则的看法则不同,因为奥尔良是属于易守难攻的坚城,英国人敢围那就一定是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的——他们在奥尔良周边修了一大堆小型堡垒几乎封住了所有通向城市的道路。法国人就算能打通其中一条,那也只不过是能缓解战局,根本就不太可能达到解围的目的。

但英国人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即分兵多处容易被各个击破。这也是其修建了那么多堡垒的原因。贞德瞄上的就是英国人的软肋,其直接集中兵力将英国人设立在交通要地的堡垒全部攻克。奥尔良之围遂解。

而且贞德的作战风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若论勇猛程度,后世的古斯塔夫大孔代拿破仑恐怕都不及她这位女流。贞德作战的时候极度喜欢亲临前线,并且着装打扮还异常的显眼:白盔白马再加一面的大号的军旗。简直是生怕对面认不出来她贞德大人一样。

圣女贞德的奥尔良战役和后世孔代亲王的罗克鲁瓦大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马恩河战役这三场战役均是典型的力挽狂澜式的胜利,也无怪乎法国人对个人英雄主义如此痴迷。

人物争议

关于圣女贞德最大最多的争议莫过于其是否真正拥有军事才能和天赋。一部分观点认为圣女贞德的所有军事胜利都要依赖于当时法国军队的高昂士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贞德的军事胜利是实打实的,人家和后来的孔代亲王拿破仑一样都是军事天才。

刨去奥尔良战役不谈,贞德在奥尔良战役后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雅尔若战役、帕提战役、进军兰斯和围攻巴黎等百年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战役。如果贞德毫无军事才能那她也不可能担此重任。

再有就是贞德的作战方式对后世法军的影响力也是颇大的,在贞德之前。因为盖克兰元帅(也是一位法国名将)的费边战术实在过于成功,法国人几乎放弃了用重装骑兵进行正面冲锋的作战方式。但圣女贞德其人却善于将骑兵和火炮相结合:即先用火炮轰击英军后立即组织骑兵对敌人进行冲击。

贞德的作战方式绝非其一人之功,但在那个时代能够将火炮和骑兵进行很好的协调可是一件不太好办的事,人家贞德既然能做到就还是有一定真本事的。

另一方面,说她运气好法军士气高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贞德作战喜欢身先士卒,并且穿着打扮还异常显眼,能活到19岁也确实是个奇迹(其在巴黎围攻战中就已受过重伤)。何况贞德作为法军统帅一介女流尚且如此勇猛,手底下的士兵和军官肯定是要受到激励的,这点古今中外都一样。

第二个争议就是贞德到底算不算是圣人,在法国人眼里贞德就是圣人。不过你法国人自己当然是要偏向自家人了。在百年战争结束后,法王就曾组织过一次宗教会议为贞德进行昭雪。会议中就曾讨论过贞德的“封圣”问题,其找到了当时贞德的不少战友出证词。不过贞德的战友们的证词就比较吓人了。如阿朗松公爵直接就说贞德绝对是个运用火炮的天才(其曾经差点被英国人的大炮炸死,因为贞德的警告捡了一条命)。

有了如此这般的证词,那教士们即便脸皮再厚也是不敢给贞德“封圣”的。当时的教廷虽然昏庸但还不至于蠢到给一个纯粹的军人“封圣”。

但在法国人眼里这都无关紧要,毕竟贞德对于法国来说实在是过于重要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圣女贞德就没有现当代的法兰西。要知道英法两国本质上根本就是师出同源,金雀花王朝和卡佩王朝都是从昂热起家的,压根就是一家人。

但这里面的所谓“一家人”和近现代国家民族区别很大,当时的欧洲没有什么民族或者国家的概念,有的只有王侯将相。圣女贞德在战争中经常把“勃艮第人也是法国人。”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团结军心,到了后来贞德的形象干脆就成为了法国的民族象征。

在法国人眼里圣女贞德就是法兰西民族和“伟大的祖国母亲”的具象化,其不仅被史书所铭记,后世的诸多文艺影视作品也经常会从贞德这个历史人物中寻找灵感。对于法国人来说,贞德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女英雄”那么简单了,她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象征。

结语

圣女贞德作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女性其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道得明的。

所谓只有矮子和女人才能拯救法国这种论调其实也就是笑话罢了,人家戴高乐将军和福煦元帅是女人?大孔代是矮子?不过路易十四一代太阳王确实是又矮又胖且爱慕虚荣的。

而且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贞德女性的身份会被当时人(贞德就曾经男装过多次)和现代人作为笑谈也是不太正常的,人家中世纪重男轻女跑到现代难道也要开历史的倒车不成?况且贞德作战风格的勇猛程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人家可是真正意义上打仗不要命的主儿,放眼古今也少有几个七尺男儿能做到这个份上的。

所以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还是有道理的,性别歧视还是要不得的不是?

最后愿这个世界停战止戈、早日大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贞德   圣女   法兰西   王储   作战   火炮   法国   法国人   英国人   旗帜   战役   象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