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加强皇权统治,隋炀帝对“三台”的改革

艺得隋通事谒者温彦博,以为司马。艺以幽州归国,彦博赞成之。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回看隋朝的历史政治发展就不难发现,自从高熲一党被清除之后,隋文帝时期的权臣基本被完全消除,直接导致了隋朝政治中心权力的真空。

自古以来,国不可一日无君,自然也不可一日无臣,权力的真空必然需要大量的文臣资源来填充,如此一来便为隋炀帝彻底掌权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了基础。



大业年间,隋炀帝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构三省和改革权力模式”的革新,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以提高皇帝在决策之中所占据的比重。

仔细来说,隋炀帝时期进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加强皇帝权力,一个就是调整中枢权力,针对这两个方面隋炀帝进行了不同的改变。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一、隋炀帝的改革

隋炀帝的改革有极大的个人意志延伸,史书中曾这样记载“每奏事,未尝不称旨”,这一句话描述的是斛斯政的从政态度,而隋炀帝对其信任度非常的高。

总体来看,大业年间绥阳帝所建立的官僚组织架构有着严重的“亲信”心态,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副职且权力分离,时不时隋炀帝还会派遣使者以达到监督的目的。

杨广这样的执政思想在隋文帝末年就已经初露端倪,他不设立宰相和台省主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隋文帝旧臣对权力的把控,以加强皇权集中与皇权的统治。



在缺少主要官员的情况下,隋炀帝设立了“副贰官”并让自己的亲信来担任,副贰官说是副官,但主官若是不存在的情况下他就成为了实际行政主官,这也体现了隋炀帝加强个人执政体系建立的理念。

大业时期,隋炀帝经常外出巡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了台省、六部职官以及营造东都等,三者几乎在同一时间建立并实施,相互独立且又相互依存。

何为“三台”?它主要包括御史台、谒者台与司隶台,其中御史台是隋文帝执政时期的旧制,三台中的谒者台与司隶台皆是大业年间由杨广所建立,三者有着极其庞大的官僚团队,后两者则有着强烈的地方政治色彩,

不过,隋文帝上台之后对御史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这也是炀帝加强集权手段的一个重要体现。起义,隋炀帝对御史的人员构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行政权力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侍御史在北朝时期的权力极大,而侍从官的出现慢慢分化了侍御史的权力,隋炀帝时期又设立了监察御史,对御史台的权力架构进行的改变。



隋文帝时期监察御史有着“杖节巡省,纠逖奸慝”的权力,但是到了隋炀帝时期跨州郡的行政权力,甚至于各州郡的军事权力也进行了相应的分割,都尉一职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么,隋炀帝如何行使跨区域监督的权力呢?他重新设立了一种使者制度,也就是说由使者专门行使跨州郡的统筹权力,监察御史则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情况,比如打击豪强、惩罚贪官污吏等。

隋文帝时期,监察御史的设立大多是从地方上选取相关人员,但在隋炀帝时期,人员的选择多是从朝廷向地方上分派,以使得中央的权力、影响力不断向地方上扩散。

回首大业年间的历史政治,不难发现御史台是隋炀帝管理地方政策的重要职位子怀疑,他希望把御史台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增强自己在管理天下时的话语权、决策权。



二、谒者台的实施和运行

上述提到了“三台”制度,御史台制度的改变和权力的延伸体现了隋炀帝加强集权统治的思想,那么谒者台与司隶台的设立又是为了什么呢?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新政策的尝试。

何为谒者台,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更像是古代的一种使者、外交官,谒者台的主要工作就是出使宣谕等,也有钦差的意思代表皇帝在民间宣扬皇威以及为百姓处理冤案。

与谒者台伴随而出现的还有议郎、通直、将事谒者、谒者等多个职位,不同的等级的管理所出使的事务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辐射到了政治事务的方方面面。

从最早期的作用来看,谒者台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解决边疆的事务,也就是说隋朝与突厥之间的军事问题,好似我们现在的外交官一般,宣扬皇帝的权威和行使皇帝在军政大权上的权力。

谒者台制度的出现也当时隋炀帝的情况也有相互补充的关系,杨广经常南巡把重心放在了南方,若是想要对北方的军事加强掌控,必然需要谒者台这样一种制度的出现。



随着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其疆域辐射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国土的扩大也直接导致了谒者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过,在大业中后期,谒者台的权力开始从边疆向内地进行辐射。

谒者台向内地郡县扩展以后,虽然名义上依然叫做谒者台,但却有着谒者、员外郎、谒者大夫和通事舍人的区分,不同的人物管理着不同的事情。

谒者和员外郎的主要工作就是出使地方,谒者大夫和通事舍人更像是一个中间人,用来沟通地方和朝廷的信息,虽然没有实际的权力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谒者台与明朝的锦衣卫制度多少有些相似之处,皇权特许宣传与表达皇帝的意志,也是皇帝获得地方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只不过他没有行政、刑罚权力。

总的来说,谒者官员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也是皇帝在地方上设立的监督人员、沟通朝廷的部门,许多谒者官员看似仅仅只是地方不入流的官职,但其背后站着的却是皇权、皇帝,属于位卑但言重的官员。



御史台侧重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管控,谒者台则代表皇帝对地方官员进行信息的沟通,三台之一的司隶台职责又是如何呢?它更像是御史台和谒者台的一种结合体现。

三、司隶台是怎么一回事

司隶台官员的设立既有御史台的职责,也有谒者台的权力,但双方却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西汉时期,汉武帝曾设立刺史制度,刺史具备监督官员的权力,却在地方上没有固定的行政地点。

司隶台便有着刺史的这种特点,它不注重对地方上的管理和监察,其监督的主要体现就是把地方上搜寻而来的相关信息反馈给皇帝,从这些资料中皇帝则可以进行决策,以加强中央对地方权力的行驶与掌控。

相比较而言,御史台有监督的职责和行政权力,但却不经常向皇帝汇报。谒者台没有监督的权力,而它则直接向皇帝进行汇报,所以说司隶台官员的职责和监察御史、谒者官员有所重合。

隋朝时期,司隶台经常被废除、再建立,但即使如此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代表皇帝对地方行政监督并反馈,而且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职位。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三台”所执行的监督、反馈和信息沟通等手段,是隋炀帝获得地方信息并执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进行监督,能够直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的实施。

隋炀帝南巡、隋炀帝征讨辽东等,所需要管理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频繁,这一事情三台的奏疏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隋炀帝在加强军权统治的时候,也可通过使者的汇报完成对地方行政的管理。

隋朝时期,隋炀帝设立的“两京”模式,即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他长时间在东都洛阳实施行政,必然会造成政治中心的偏移和官员阳奉阴违,若仅仅只以都城反馈而来的信息进行统治,无疑会造成效率慢、行政片面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台的出现则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既覆盖了行政管理的面积,又提高了信息反馈和行政管理的效率,可以说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制度体系。

三台中的御史台主要管理监督之权,司隶台的设立则对御史台进行了相应权力的补充,谒者台掌管出使来宣传皇帝的意志力和权力,麾下的人数足足有数百人之多,但司隶台依然对其有着相应的查漏补缺。



三台制度的设立体现了隋炀帝杨广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三台制度的出现体现了皇帝中枢对地方建立的一种支配理念,对后世皇权的行使影响极大。

当然,三台制度的建立在隋朝有着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毕竟隋炀帝的行政生活经常是“移动”的,也就是说巡查和三台之间可以相互互补、相互依存。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隋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皇权   御史台   隋朝   御史   官员   皇帝   权力   时期   制度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