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辽沈战役后,若傅作义50万部队南下,战局将如何演变?

48年的平津战役之所以能够开打,并成功消灭华北的国军部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之前东北战事(辽沈战役)的顺利发展。这里就牵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守华北的傅作义看到了东北国军的惨败,我军东野绝对优势的兵力很可能快速进军华北,傅作义为什么不早一点避其锋芒,把队伍撤到华东或者华中呢?这其中自然有出于私心和保护自己地盘的考虑。但是如果傅真的把50万部队提前南撤,接下来的战局将如何演变呢?我们来推演一下。

理论上傅部其实有超过60万人,但不全是他自己的嫡系,中央军在平津驻扎的部队,有两个兵团20余万人,其中石觉和李文分别为兵团司令官,他们本就想遵从蒋的意图早早南撤。在李文之前还有一个中央系的陈继承,也是只听南京方面调动的,所以他们要带部队南下不存在任何阻力;而实际上傅能真正调动自如的是绥远起家的约24万部队,虽然本土士兵舍不得华北、绥远,但基本会听从主官的命令;不过另有10余万阎锡山晋军既不会听傅的,也没有南下的条件了,因为48年10月前后他们已经遭到华北解放军围困动弹不得。所以,傅此时若下决心往南走,真正带走的国民党兵力将有50万左右。

我们分析战史,一般会得出国军军心涣散战斗力差的结论,但也不能忽略了客观上的兵力对比。考虑到华中48年基本是白崇禧的领地,那里已经有桂系这一地方势力,所以傅系在南京的干预下,大概率不会往华中走,而是大部用来加强南京以北的华东核心区域,与徐州集团原有的60多万兵力汇合。这样华东的国民党军兵力将突破110万人,比华野和中野加在一起还要翻一番。而且这110万人有3大王牌军(中央5军、18军和傅系35军),无论兵员水平还是武器装备,都在我军部队之上,硬实力方面着实是累加成了一大坨强敌。

如此一来,此地便不可能在48年11月就爆发大规模战事(淮海战役),华东和中原地区的解放军还需要继续和强敌周旋,至少要再打半年到1年左右的运动战,以集中兵力打局部国民党部队的方法,逐渐削弱这坨敌人。当然,也不必把战局考虑得过于困难。因为此消彼长,国军是拆东墙补西墙,华北方面在傅的部队撤出后,便出现巨大真空。东野进入平津,会同华北部队可轻易解放全山西。我军在东北、山东、华北、西北将顺利地连成一大片,兵力和后勤实力大大增长,为后面的战事更好地进行准备。

而此时战局将和真实历史出现一个不同点,那就是陕西一带。胡宗南的20余万人马因为东部方向上100余万我军部队的威胁,很难继续在原地维持了。最大的可能是继续向西北深处(新疆、青海方向)遁逃,或者直接向南往四川(如同49年)去。这样就基本形成了国共双方势力的南北对峙。接下来我军的进攻,未必是从华东下手,而最有可能先进攻对方实力相对弱一些的华中区域,由此切入湖北,再顺流向东进攻,实现对华东地区敌人的包抄。而在南京到徐州这一区域,将很有可能在49年6月到年底之间,成为内战中最后的一场大决战之地。如无意外,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将突破200万人,甚至超过250万人,规模远比真实历史上的淮海战役更宏大。

以上为华北部队南撤华东后的基本战局推演。毫无疑问,这将加大我军的后续作战难度,毕竟这50万人增加了敌人最后决战集团的实力,而我方一开始就不希望华北的国军遁逃,平津和淮海的时间线高度配合,原因就在于此。不管怎样,就算发生这种情况,在历史大势和国共双方战力、士气增减的大方向面前,国军还是难逃一败。(文源自网络如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战局   平津   淮海战役   辽沈   解放战争   部队   华中   华北   国军   南京   我军   兵力   战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