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真相!淞沪会战,70万国军不敌20万日军?究竟是何原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等到8月份,日军假借虹桥机场事件挑起事端,进而演变成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索。

这一场持续三个月的大型会战最终呈现给世人的却是:70万国军打不赢20万日军的“笑话”。

这不免让人诧异,为什么70万(一说80万)的大军会惨败于区区的20万日军,甚至在兵败之后,上海、南京等城市接连沦陷...反思其中缘由,不免令人惋惜。

首先,先从日本方面说起。当时的日本为了更好的进行全面侵华的战略,不仅从经济上、军事上甚至是文化上,几乎是在举全国之力在做准备。

早在1929年,日本在国内就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国家总动员演习,为的是训练军队在战争中如何进行军需生产、保证军需的运输。

通过成立临时产业管理局,发布《重要产业统制法》等措施,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并且,此时的日本还精心策划了所谓的“参谋旅行”,借此来暗中对中国东北各地进行侦查,进一步推进图谋中国的野心。

其次,国内70万大军之所以惨败的缘由,主要从两个方面上说起。

一是,决策层的失误拖延了最佳时机,导致作战失败。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天真的认为这场战争并非纯粹的一场军事战争,因此在进行决策时,更多的考量是从政治上出发。

蒋介石为了赢取西方大国的支持,在没有充分考虑中国本土国情的情况上,将70万大军的去留押注在布鲁塞尔会议之上,这种做法如何不令人发笑。

当时的蒋介石因为英法美意四国的调停而采取“隐忍”政策,在日军猖獗的进攻下,多次下达暂缓进攻的命令,正因如此而导致失去先机。

倘若蒋介石能够充分起到一个决策人该有的果敢,那么当时的局势至少不会如此的被动。

但作为一个政客的蒋介石,更多的是从自身的权力上出发,因为这场战争一开始主动权便被蒋介石交付到国际上去了。

当蒋介石发现他所寄托的西方大国只是在“隔岸观火”之后,战场的主动权已然被日军把握,加上蒋介石多次在对日作战上的干预,颓势初显。

淞沪会战一开始,日军在中国军队的攻击下,只能采取守势,但因为国军指挥不灵活,蒋介石多次下达坚守各自阵地的命令,让国军士气低迷。

除此之外,国军因为错估战情,让留守在杭州湾的防守部队也加入到正面战场上,导致日军从海面登陆,导致腹背受敌。

当日军的三个师迂回到金山卫登陆时,吴克仁所在的67军未能成功退敌,这才导致淞沪的国军陷入被围歼的危险局面。

以至于等到松江沦陷后,蒋介石仓促下达撤退的命令,令大部队被后来赶上了的日本援军打的四处溃逃。

李宗仁曾对国民党军队的打法做出评判:“每小时的死伤动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历史上,鲜有前例。”

说明决策层的失误不仅是在对战场局势的把控上,还包括在战术的制定上。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采取的是对:重兵团设置防守线、长江南岸狭窄地带摆长蛇阵的形式。

这种战术初衷是为了减少敌我的差距,但是它的弊端也导致了人海战术成为添油战术。

前方战场的坚守是用一个个士兵的尸体堆积而成的,这样的打法最终也只消耗了4万人的日军,而国民党军队方面却损失了足足有20万余人,牺牲之惨重。

最后,在军事准备上。无论是武器,还是士兵的素质都不能与日军匹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日益严重,甚至到达了全民皆兵的局面。在当时的日本,所有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应召参军。

由于日本军队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对士兵的训练甚至到达一种“变态”的地步。士兵极度崇尚武士道精神,以单兵作战能力而言,他们讲求“白刃主义”。

据统计,在白刃格斗上,一个日本步兵需要抵上三到五名,甚至是六七名中国士兵。

军事装备上,当时国民党先是大力发展重工业,其中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视。

从德国引进大批的军事装备,尽管相较于北洋军阀时代的武器装备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与日本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据资料显示,淞沪会战中,日本采取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形式对中国发起进攻。

当时的日军先是派遣小部分的兵力作为佯攻,来吸引国军的主要炮火,等到发现国军踪迹,便派来飞机和舰炮此类大型武器,对暴露的国军火力进行轰炸压制,以消耗掉大批国军。

在这样大规模的扫杀下,国军很快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只能依靠人海战术来抵制日军的进攻。

而国民党的陆军主要以步兵为主,再辅之以少量的炮兵和工兵,飞机、坦克这类的重型武器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日军构筑的海陆空三军联合火力网,70万的国军犹如被瓮中捉鳖。

武器补给更是跟不上,有的川军甚至在枪支配置上用的还是清末的土枪。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武器,往往还没杀死敌人,自己就先炸膛而死。

为了做大刀,士兵甚至还要去拆铁轨,这般情形如何不令人心痛。

在佟明忠所著的《御寇悲歌——淞沪会战》中便记录着这样的一组数据。日军的一个师团,下面便有四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重炮部队。

其中包括士兵22000人,马匹将近6000,步骑枪95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式大炮10门等。日军的一个师的装备是中央军的两倍都不止,更何谈地方军。

敌我双方在武器上装备上的差距,大到国军只能以肉搏的形式来阻挡日军侵略的步伐。

70万国军的惨败,这三点原因都是致命的,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但在这场战争中最值得铭记和令人敬佩的,是那些以命相搏的将士们。

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挡日军的侵略,纵使最后惨败,但他们那种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激励着国人前行。

淞沪会战的惨败,从蒋介石将希望寄托在国际上时,颓势便初显端倪,但70万大军惨败的缘由不止如此,更多的是军备,还有战略上的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日军   联队   作战   国军   步兵   日本   蒋介石   中国   士兵   真相   武器   何原因   万国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