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冬至日?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现在提起冬至,大家第一个念头就是吃饺子,可你知道古人过冬至都做什么吗?

彼时,为了迎接冬至,朝廷会给官员放假,就连边塞也会闭关,举国上下一同迎接冬至。

古人更是把冬至称为“亚岁”或者“小年”,甚至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冬至呢?

一、冬至来历

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专门提到冬至,里面记载:

“冬至,十一月之中气也。......亦以日之行天,至于巽,维东南角,极之于此,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交替转换之时,在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天最长,所以这一天阳气最弱。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过冬至,自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有在冬至时节祭祀鬼神的说法。自从汉代开始,冬至逐渐形成一种节令。

根据东汉时期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

“十一月,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日)。”

这句话说的是十一月份时,到了冬至这天,人们开始献祭活动,需要用黍米和羊羔等物,在水井旁边献祭给水神食用,然后再把东西祭祀给祖先。在这之后,大家需要向家中尊长敬酒,仪式声势浩大,就像是元旦一样。

关于人们对冬至的重视,在《汉书》中有所记载: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在这里人们把冬至放置到更高的地位,因此,冬至礼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到了宋代时期,人们更是重视冬至,直接放假五天,举国欢庆此事。后来,北宋人把冬至,元旦和寒食节并称为三大节。

在冬至节日这天,人们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增添新衣,预备饮食,一家人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在这一天,官府也会允许民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就连晚上的宵禁都会暂时取消。

在这一天,人们的娱乐活动可谓是多种多样,甚至就连博戏也被允许,人们在一起互赠礼物,过得十分愉快。

《岁时杂记》记载:

“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大率多仿岁除故事而差略焉。”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冬至和元旦因为相隔时间较近,再加上人们在冬至时喜欢互相赠送礼物,结果到了元旦时,已经没有财力来过节了,所以民间就有了“肥冬瘦年”的说法。

这主要与当时人们的生产力低下密不可分,古代农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业经济一般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则没有丝毫避险之力。哪怕是遇到了好时节,农民也会因为赋税的沉重剥削,导致饭都吃不饱,所以,留在手中的余钱并不多。

在这之前,人们对冬至的活动基本上是全国统一,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就开始逐渐发生南北差异了。南方对冬至的重视程度远远强于北方,时至今日,这种南北差异依然存在。

二、冬至与气象的关系

其实,古人这么重视冬至,与它独特的天文学特点密不可分。

从现代天文学来看,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而过了冬至后,因为太阳运转方向发生改变,白昼的时间会逐渐变长。

不过,古人可不懂现代的天文变化,他们只知道到了冬至这天,白天逐渐增长,人们就可以趁着日光多做些活计,甚至连那些买不起蜡烛的人家,也不用忍受漫长的黑暗了。

从农耕角度来讲,冬至这一天是冷暖交替变化的关键枢纽,可以起到确定农时的作用,因此催生了相关祭祀祷告活动,给古人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份激情。

而冬至节日的诞生,主要还跟上古民众的巫神信仰、图腾崇拜有关。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百姓因为没接受多少教育,思想大多愚昧无知,无法理解外界的自然灾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如果遇到年节不景气的时候,对于农民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严重时甚至会易子而食。

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习惯性通过举办一系列带有宗教性质的大型活动,来祈求上天的祝福,祈祷来年可以风调雨顺。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疑惑,那么多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偏偏对冬至情有独钟呢?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统治者的带领作用,古代一直认为君权神授,帝王的权力都是来自上天的授予。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冬至这一天的特异之处,自然就被统治者赋予格外的象征意义。

《周礼·春官》记载: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魃,以国之凶荒,民之丧礼。”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十分活跃,冬至作为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中心地带。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中与天联系最紧密的一天,最适合举行祭天仪式。

由此可见,冬至作为古人重要的传统节日,最初是通过统治者的倡导来发扬扩大的。他们通过祭天的仪式,来加强自己和上天之间的联系,借此来愚弄百姓,加强自己的统治。

统治者在冬至这个日子祭天,代表上天就是他们的祖先。不过到了民间,就变成为了祭祖活动,其实在不同地区,人们祭祖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比如说在陕西一带,到了冬至,各家各户烹羊宰猪,备好酒水,祭祀祖先,虽然各地有所偏差,但北方祭祀大抵如此。

南方的祭祀就截然不同了,南方人在冬至这天,喜欢将米粉做成团状供奉祖先。由此看来,南北差异不光体现在饮食方面,就连祭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其实无论是统治者的祭天,还是民间的祭祖,都体现了古人对冬至的重视。

关于冬至节日,民间还流传出很多谚语。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古人根据冬至到来的时间,总结出冬天气候如何变化的。

不光如此,老百姓还会从冬至这天有没有太阳,来确定过年这一天是晴天还是阴天。

正是因为冬至如此重要,古人还会选择在这个日子里互赠鞋袜来表示祝福之意。

赠送鞋袜的传统最早出自魏晋时期,在冬至节这日,家中晚辈会给长辈赠送鞋袜,有为长辈祈福添岁的寓意。

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写道:

“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

在这之后,逐渐发展到平辈之间也赠送鞋袜,讨个好兆头。从这些习俗,也能看出来古人对冬至日的重视。

那么,既然冬至如此重要,古人是怎么过冬至呢?

三、古人如何过冬至

冬至是古代至关重要的节日之一,自然有很多庆祝活动。

不过冬至时节,正值寒冬,普通百姓不像富贵人家那样有保暖的狐裘可穿,他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如果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更是寒冷难耐,因此很多户外活动都无法开展。

为了也能热闹一番,普通百姓就在冬至这天举行拜祭和聚宴等室内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冬至拜祭,最开始是发生在朝廷之中,文武百官在冬至这天需要向皇上致敬礼,下级官员要向上级官员致礼。

后来发展到民间,也有小辈向长辈敬礼,徒弟清晨去师父家里,给师父敬礼的说法。

这种祭拜传到唐朝时,人们对冬至更是重视,从冬至前一天的夜晚就开始了守岁。那时候,每年都有两次守岁的机会,一次是过春节时,一次则是冬至。

而且冬至还作为朝贺之礼被正式确定下来,据杜佑《通典》记载:

“大唐开元八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冬至,一阳始生,万物潜动, 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此日朝万国,观云物。……日出视朝……”从之。因敕,自今以后,冬至日受朝,永为恒式。”

不光如此,冬至这一天还有聚宴的说法,当然这主要发生在士族之中。

有时候,朝廷也会赐宴百官,皇帝趁着冬至,对那些有贡献的大臣奖赏一番。

在这一天,举国上下,百官休沐,店铺也大多休息,所有人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有的人家还会宴请邻里,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后汉书》记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关于冬至休沐这事还有个小故事。

据《汉书·薛宣传》记载,西汉时期,在冬至这天,朝廷里所有官员都休沐回家,然而主管抓捕盗贼的张扶因为担心佳节时分盗贼猖狂,不敢懈怠,一清早就来到衙门办公。

他的上级薛宣看到后,还因此善意地批评了他,把他撵回去和家人团聚。

足以见得,古代冬至日放假、陪伴家人,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节日里能回家团聚的人是幸运的,可还有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有家难回,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33岁时在外为官,冬至时分,所有官员都休假回家,唯有自己孤身一人。

白居易看着万家灯火,每一户都充满欢声笑语,他更觉有家难回,寂寞难耐,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至于冬至这天的吃食更是有讲究,主要有吃饺子和吃馄饨两种说法。

吃饺子是从汉代就有的习俗,最开始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张仲景因为经常给老百姓看病,被尊称为医圣。

传说中,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因为觉得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从前,就上了告老还乡的折子。他返乡之时恰逢冬至,外面寒风冷冽,可却有很多百姓连棉衣都没有,生了一脸的冻疮。

张仲景看到生活在疾苦中的百姓,心里难受,就下令停车,安排自己的弟子原地搭建起棚子,开始为百姓制作药膳。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物切碎,加入咸盐等调味料,用面皮把材料包在里面,一个个都捏成类似元宝的形状,大火煮熟后连汤一起给百姓食用。

这些百姓别说吃羊肉了,就连饭都没吃饱过,看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当然一拥而上,纷纷享用,很多人喝过后不光身上暖洋洋的,就连冻伤的耳朵都好了。

这汤就叫“驱寒矫耳汤”,张仲景并没有藏私,在临走前把配方都告诉了百姓,之后每到冬至,百姓就会效仿张仲景做这碗汤,后来因为名字拗口,便有了饺子的名字。

一到冬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小民,全家人都会聚一起吃饺子,即便是贫苦人家,也会想办法吃顿饺子过节。民间一度流传冬至不吃饺子,冬天会冻掉耳朵的说法。

至于说冬至吃馄饨,主要来自塞外的浑氏和屯氏,所以才有了“馄饨”的叫法。馄饨有“混沌”的谐音,吃了混沌寓意打破混沌,开天辟地。所以在这一天吃馄饨,也是道教为了纪念元始天尊诞辰。

不光如此,冬至还有吃红豆粥的传统,这主要发生在南方。

传说中有位天神死后心有不甘,化作厉鬼流落水中,已经堕入鬼道的他经常扰乱百姓的生活。

有人告诉周围百姓,鬼最害怕红豆,大家为了驱鬼就在冬日这天煮红豆粥吃。

同时,红豆粥意味着太阳,冬至时人们就会借红豆来祈福,把红豆粥放在祠堂中,等待祭祀完成后,洒到房间中。

结语

古人对于冬至,其实并没有拘泥于这一天,在冬至这日后,也有数九消寒的做法。

从冬至这日开始,天气就进入了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一共八十一天。

这段时间里,天气也经历了由微冷转到极冷,再从极冷转到温暖,民间流传的《数九歌》仍旧朗朗上口。

冬至传承至今,现代人虽然不再像古人那样重视冬至,但仍然有吃饺子祭祀祖先的习俗,作为拥有丰富内涵的节日,也必将永久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周礼》

《汉书》

《岁时广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冬至   古人   重视   鞋袜   馄饨   祭祀   祖先   说法   民间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