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西周金文历谱,牧野之战精准日期,夏商周断代突破



【原视频链接】

历法溯源11 修复西周金文历谱,牧野之战精准日期,夏商周断代突破

西周金文历日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夏商周断代工程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历史意义十分巨大。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出台。然而,这项研究成果诞生之后,就遭受到国内外的各种质疑,20多年过去了,很多的争议依然没有解决。

西周的诸王年代及金文历谱

在尤明庆先生的文章《西周的诸王年代及金文历谱》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西周诸王年代的研究成果,并列出了其他专家学者的断代结论,让我们可以直观看到西周金文历谱的研究成果。在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共和年代,周宣王和周幽王的断代意见相对一致外。其他周王在位时间专家们意见并不统一,关键战役牧野之战的时间同样存在很大的分歧。

《史记 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集韵·清韵》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

这些史料是夏商周历史断代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文献。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使用了建正。建正是阴阳合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阴阳合历背后代表的是太阳和月亮的规律。我们现在使

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月份来表达太阳的节气,用月相来表达具体的日期。

夏商周阴阳合历三正与月建

阴阳合历的建正并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人为的规定,虽然和十二地支斗建有一定关系,不过是区别于十二地支斗建的。把初一相对固定的放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节气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称为正月初一,之后依次为二月三月至十二月。有了建正的概念,说明在夏商周时期,古人至少已经掌握了十二个中气。

阴阳合历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置闰。太阳每年的运行周期是365.25天,而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天,每年划分十二个月,为354.36天,会比太阳少近11天。三年就会少33天左右,相当于少了一个月。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古人根据一定的规则,在适当的年份中增加一个月(人为规定这一年有13个月),这种方法就叫"置闰",由于太阳运行周期不是月相变化周期的整倍数,置闰在历法中略微复杂,我们后面再展开,汉代之后古人对历法的研究,多围绕此问题展开。

搞清楚了阴阳合历中的关键问题之后,我们来看古人如何使用历法。在看古装剧时,会发现每个皇帝在登基之后,都会有一个年号。在讲到某个事件时会提到例如唯王十二年正月月初一,表示皇帝在位的第十二年正月初一等等。

古历换算举例

例如,把现在的历法转换成古代历法,我们的年就需要以1949年为元年来进行计算。

公历时间:2023年1月19日丁丑日

古历时间:中华七十又五年十二月廿八丁丑

中华七十五年代表我们建国的第75年,腊月代表了阴阳合历的第十二个月,古人有了阴阳合历月份的概念后,就能知道本月的相对所处的节气是大寒附近。廿八则代表了阴历月相。古人知道了现在是几月几号,就可以非常简单的知道到了什么节气,从而更好的安排生产生活。是一套非常简单、实用的民用工具。在历法应用中,阴阳合历多我民间使用。而庙堂之上,使用的是更为高级的360天协调周期,配合易经或太乙等等来使用。在古代是不传之秘。

【可参考视频】

历法溯源10 天文历法大成 周易天象解密 易经的天象规律

明白了我国古代历法的表达形式,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西周金文历谱。西周金文历谱的文献一共有一百多条,散落各类古籍和出土的文物中。其中最易辨别的铭文称为四全铭文。

利簋

《十二年走簋》 唯王十又二年三月既望庚寅

1.唯王十又二年有精确的年份,考证后为周穆王十二年

2.三月代表了月份

3.既望指当天的月相

4.庚寅代表了日期

从这则文献中历法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在西周时代,我国的阴阳合历,在具体日期的表达中,虽然使用了月相规律,但并没有后世初一十五二十这种非常精确的划分。而是采用干支纪日加月相形容词的方法来表达具体的某一天。

干支历是由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组合成六十甲子,来表达年月日时。背后代表的是太阳,月亮和木星的规律,可以参看历法溯源系列天干和地支视频。

【可参考视频】

历法溯源7 修复上古十二月历,破译十二地支真相

历法溯源8 解密天干五行十月历,古代怎么处理木日地三体问题?

用干支来纪日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的十月历及十二月历。我们现在一直使用的干支纪年目前可考证的年代来源于汉代太初历。汉代前用的是十月历及十二月历,十二月历的别称为岁星纪年。

《世俘》 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

《世俘》 维一月丙辰(午)旁生魄(霸)

《诏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

《吕方鼎》 唯五月既死霸辰在壬戌,王宛于大室

《十三年*壶》 唯十又三年九月初吉戊寅

《三祀师遽簋盖》 唯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

在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月相的描述有很多种。经过研究,对月相的描述中,“霸”字、“魄”字和“明”的意义相同,归类之后总结如下:

初吉、既望、旁生霸(魄) (明) 、旁死霸(魄) (明)、 既生霸(魄) (明) 、既死霸(魄) (明)、哉生霸(魄) (明)

这种表达方法也给后世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想要精确的知道日期,就需要最终确切的知道这些月相的描述,具体代表了哪几天。在了解阴阳合历的关键问题以及西周历法的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修复西周金文历谱的关键:

1:文献理解是否正确,文献是描述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是后人用历法回溯的结果?

2:文献中的月相描述究竟代表哪几天?

3:西周历法哪个月建正?

4:西周的历法置闰规则?

以上4点会直接影响关键金文是否能100%合历。西周金文历谱共一百多条金文,如果遗漏或者错误一定会有好几个关键的四全金文不合历,造成金文对应的日期有多种可能,导致断代的混乱。为了弥补以至于提出西周时期古人的历法不够精确,以至于提出古人的历法有1-2天的偏差的结论。但实际上古人的历法非常准确,一天不差(除了《律历志》等文献,是后人用历法回溯得到的情况,文章后面会说明)

金文

《左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在金文解读方面,很关键的一个点就是对祀字的解读。在先秦时期及之前,古人认为祭祀与战争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出土的甲骨文及各种金文中,记录的内容也多与此有关,因此祀字泛指祭祀活动是没有任何歧义的。

《三祀师遽簋》 唯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

《二祀趩尊》 唯三月初吉乙卯···唯王二祀

《五祀卫鼎》 唯正月初吉庚戌,惟王五祀

《卅四祀鲜簋》 唯王三又四祀唯五月既望戊午

《卅五祀小盂鼎》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唯王三又五祀

西周金文历谱中所有的祀字,全部指祭祀,其中二祀、五祀等描述的意思,是指君王在这位期间,一共举行了多少次祭祀。祀字的解释至关重要,一但有其他解释,例如用祀代表王年,整个西周金文历谱,无论怎么排,都一定会有错误。

初吉、既望、旁生霸(魄) (明) 、旁死霸(魄) (明)、 既生霸(魄) (明) 、既死霸(魄) (明)、哉生霸(魄) (明)

文献中出现的初吉,旁生霸,旁死霸等等月相形容词如何知道确切的时间呢?

通过枚举法。反复整理所有铭文中这些形容词代表的月相,以高概率出现的月相为依据,剔除低概率出现的月相,最终可以得出古人描述月相的规律:

旁生霸(魄):初五、初六、初七、初八

旁死霸(魄):十九、二十、廿一、廿二

既生霸(魄):月相两分,月相在朔望月的上半月,时段从晦日到望日

既死霸(魄):月相两分,月相在朔望月的下半月,时段从望日到晦日

既望:望日后十天,包括望日前的十六到望日后的廿五日,,一共十天

初吉(脞):月相四分,一共十六日,分别为: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九/十/十一/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三/廿四/廿五/廿六;

哉生霸(魄)(明):初一、初二、初三和十六、十七、十八,一共六天

哉死霸(魄)(明):小月有廿七、廿八、廿九和十二、十三、十四,一共六天

整理后如图:

古人描述月相的的规律

初吉代表的时间,在相关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其文《生霸死霸考》中提出了月相四分说,但其言“因悟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就显得其理解带有一些主观色彩,而且不够精确。随着现代考古的进展,更多文献和金文现世,我们得以用更为精确的枚举法来破解这一难题。通过我们将所有月相规律整理完成,可以明显的看到在西周时代,对月相的划分依然是八分的思路。初吉将月相最明显的四个位置标记,分别相当于先天八卦里面的乾坤坎离附近为起点,后面四天来表示。其他时间用旁生霸旁死霸或者既望来表示,这里要注意,既望从十六开始。也就是说,一个月中所有的时间,唯独忽略了十三、十四、廿七、廿八。而其中,最明显的是阴历十三并不出现在西周金文历谱日里面,推测古人对阴历十三有特殊的忌讳。

通过对金文历谱的考证,也可以有利的证明先天八卦逆时针旋转代表的是月相规律,古人一直都在使用。

先天八卦反应月相

那么,在西周时期,使用的是何种建正呢?

《史记 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集韵·清韵》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

我们现在对西周金文历谱的断代,建正多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为标准。认为周建子月为正。后世研究中依据此文献为标准的研究结果都问题重重。

我们现代的历法通过一定的规则用数字表达,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不会错乱。然而在夏商周时期,我们的历法虽然使用了阴阳合历,但在表达具体的某一天时使用的是干支历,六十天一个循环,月相采用的仍然是八分的思路,并没有精准定义到每一天。

《十二年走簋》 唯王十又二年三月既望庚寅

唯王十又二年有精确的年份,考证后为周穆王十二年

三月代表了月份

庚寅代表了日期

既望指当天的月相

如果没有建正,在年上有王多少年,日期上使用干支纪日和月相就会出现多种可能的日期。而建正之后,相当于加了序号,通过大量的年,月,日及月相的四全金文的记录,四全金文之间形成互相参照,就可以让每一条四全金文对应的日期变得很唯一。这是古人在历法发展过程中,总结的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

日干支六十天一个循环,有了建正后,如果建正搞错,相当于弄错了排序,会导致干支历中的某个日期,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月份。例如殷历建丑为正,为偶数月,某条金文理应出现在偶数月,而通过验证发现出现在了奇数月,这种情况又与其他临近时间金文对应的建正规则不一致,就一定有问题。

《律历志》 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 有1天的偏差,

文献对应日期12.24.1041.BC

《律历志》 后三十年四月庚戌朔...翌日乙丑,成王崩, 有2天的偏差

文献对应日期:3.3.1011.BC

《律历志》 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 有2天的偏差

文献对应日期:5.17.999.BC

最后来说置闰问题。由于西周历法置闰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只罗列置闰规则。西周时期基本置闰规则,判断年内是否是有闰月:

A:三年必有一闰;

B:冬至日处于最近的朔日前十一天内;

同时满足上面的基本原则,除了建正不同,其他基本等同于目前夏正有闰月的年份,区别在于把“闰月”放在年尾,变成 “十三月”,称为“年尾十三月置闰法”

年尾十三月置闰规则

依据如下文献“逆向+枚举法”破译,验证无误

1.《夏商周断代工程》

2.《西周金文历日表》

3.《世俘》“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4.《世俘》“维一月丙辰(午)旁生魄(霸)”

5.《世俘》“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

6.《世俘》"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

7.《国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8.《洛诰》“武王...戊辰…在十二月···惟七年”

9.《洛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

10.《洛诰》"惟三月丙午脞(初吉)"

11.《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脞(初吉)”

12.《庚寅卣》“唯王十月既望,辰在己丑”

13.《元年师*簋》“唯王元年九月既望丁亥”

14.《十二年说盘》“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乙巳”

15.《七年师牧簋》“唯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

16《十八年吴虎鼎》“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戍”

编号

王年

公历前/月/日/年

建正及月/日/干支

文献或器名

有关文献或金文中年/月/干支与纪时词语








武王元年

1058.BC(在位17年)




1

武元

4.24.1058.BC

殷正:四月初三小乙未

世俘

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2

武八

1.28.1051.BC

殷正:正月小初六丙午

世俘

维一月丙午旁生魄(霸)


五八

1.28.1051.BC以后

殷正:正月小初六丙午

耆夜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

3

武十一

1.24.1048.BC

殷正:正月小初五戊午

泰誓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4

武十二

11.26.1047.BC

殷正:十一月大廿七己巳

国语

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


武十三

2.13.1046.BC立春

殷正:正月大十七戊子

泰誓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5

2.17.1046.BC

殷正:正月大廿一壬辰

尚书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6

3.16.1046.BC

殷正:二月小十八己未

世俘

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

7

3.21.1046.BC

殷正:二月小廿三甲子

利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8

4.26.1046.BC

殷正:四月初一大朔日庚子

武成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

9

5.6.1046.BC

殷正:四月大初五甲辰

世俘

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


武十五

1044.BC


金滕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复原“西周金文历日谱”——四全金文100%合历

特别说明:标红部分需要特别注意,或不能随便更改,标黑部分可能性并不唯一

详细金文查询网站:天文历算「链接」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历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在设置如下前提条件下:

1.共和元年841.BC

2.宣王在位46年、幽王在位11年

3.符合三年必闰、以及"年尾十三月法置闰规则"

4.建正无错乱

5.干支纪日连续不中断纪日

6.反复编排金文历日表,依据枚举的方式结合依据高概率出现的月相为基本逻辑

然后,得出如下结论:

1:所有四全金文可以100%通过,一天不差。

2:商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成熟节气的概念,完全符合阴阳合历的“建正、置闰规则”,且采用的是“年尾十三月法置闰规则”。

3:共和841.BC之前的四全金文时间需要满足“共王改历”的条件,才会合历,据此论证共王在位期间修改过历法的建正,称为“共王改历”

4:共和841.BC之后的四全金文时间,需要满足“宣王改历”的条件才会合历,据此论证宣王在位期间修改过历法的建正,称为“宣王改历”。

5:金文里面的王年是以正月初一为分界,进入正月初一就是新的一年,而不是我们常用的阳历年365.25天为一年。

6:例如“唯王xx祀”并不代表年数,只表示周王登基以来的祭祀次数,偶尔会出现比王年多一点的情况。

7:例如“辰在xx甲子”并不仅仅只表示日干支,而是日月合朔的朔日或者前一天的晦日这两天的日干支。

8:《律历志》的记载是后人误以成王在位三十年以“建子为正”回溯得到的时间,这种结果会有1-2天偏差。虽然《律历志》的记载基本符合月相,却影响整个金文历日谱,以及后世文献或许无法100%合历,而相对来说金文可以100%合历。

9:金文出现的某些词汇,比如康宫,通过天文历算验证,属于成王时期,早于康王时期。

10:通过反复整理如上表格后,以高概率出现的月相为依据,剔除低概率出现的月相,最终可以得出如下有关古人对月相名词的含义的规律:

旁生霸(魄):初五、初六、初七、初八

旁死霸(魄):十九、二十、廿一、廿二

既生霸(魄):月相两分,月相在朔望月的上半月,时段从晦日到望日

既死霸(魄):月相两分,月相在朔望月的下半月,时段从望日到晦日

既望:望日后十天,包括望日前的十六到望日后的廿五日,一共十天

初吉(脞):月相四分,一共十六日,分别为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九/十/十一/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三/廿四/廿五/廿六;

哉生霸(魄)(明):初一、初二、初三和十六、十七、十八,一共六天

哉死霸(魄)(明):廿七、廿八、廿九和十二、十三、十四,一共六天

最终修复结果:

BC年号

在位年数或日期

武王1058

17年

成王1041

22年

康王1019

30年

昭王989

20年

穆王969

42年

共王927

28年

懿王899

8年

孝王891

6年

夷元885

2年

历王883

40年

共和841

14年

宣王827

46年

幽王781

11年

西周年数

288年

克商日期

3.21.1046.BC

改历时间

915.BC、813.BC

改历次数

2

合历程度

100%

结语:国内大量的专家和学者都在努力的修复中华文明的历史,无数专家耗尽一生翻译金文整理文献,钻研历法的规则,弘扬传统文化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研究结果或许不够完美,在此也由衷表达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夏商周   西周   望日   月相   日期   干支   历法   精准   阴阳   古人   文献   金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