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大唐精神”

公元626年正值大唐武德九年,这一年唐帝国先是发生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紧接着又上演了一出儿子逼宫的闹剧,作为开国君主的李渊被太子架空成为太上皇,太子李世民正式登基,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历史则是将这两种困难都摆在了李世民眼前。从十八岁随父起兵开始,刘武周、刘黑闼、薛仁杲、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当他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大唐这艘巨大的帆船终于迎来它的掌舵人。

他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来自统治集团内部,而是割据河套地区的肘腋之患——梁师都。此时唐朝的国力尚未从隋末的动乱中恢复过来,国家草创、四海归一,梁师都凭借突厥的支持在河套猖獗,北方的突厥又虎视眈眈……

一、“读贞观事,得见全盛”

1.“天可汗”的霸业

李世民即位的第一年,东突厥可汗颉利听闻唐朝兄弟相残,当即便率大军南下,接连攻克朔方、关内,李唐的龙兴之地晋阳都成为突厥人的前线补给站,突厥兵陈渭水直逼长安。

反观此时长安城内,太宗皇帝李世民班底草创、兵马不足、布防空虚,后勤远远不能支持皇帝打一场艰难的城防战。

和平是战争打出来的,但和平要比战争珍贵的多。摆在唐太宗面前最有利的选择反而是隐忍,他与房玄龄等五人在渭河桥边与突厥大军对峙,颉利可汗不知虚实只好与唐朝修订盟约,获取大量财物后退出唐境,“空城计”的戏码又一次拯救了一个国家。

尽管危机得以缓解,但唐朝还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大量财务拱手让人,为了表示决心李世民于当年改元“贞观”,开始在唐王朝的版图上一展宏图。

首先是对以魏征为首的李建成旧党,太宗皇帝采取了宽仁重用的态度,对过往的事情不予追究,反而对昔日太子党的忠臣大加赞赏。

唐太宗以极高的个人魅力、出众的御人能力和虚心纳谏的品德,赢得众人的拥戴,文武大臣空前团结,唐朝政府从上而下爆发出极高的效率

与此同时,北方的东突厥本该继承汗位的突利可汗公开反叛颉利可汗。唐太宗敏锐的觉察到时局变化,一举歼灭了河套地区与突厥眉来眼去的梁师都,中华大地正式重归统一。

次年,唐太宗又亲率十万唐军兵分六路进攻突厥,入五百里漠北,摧毁突厥城防三十座,俘虏十余万之众。仅仅三年的时间便雪耻了当初长安城下的耻辱,一举攻灭两国。有诗云:“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军开始以爆棚的武力雄踞东亚,大唐的威名也远播四海。

贞观四年,漠北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在太极殿上向大唐皇帝正式称臣行跪拜礼,给予唐太宗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尊号——“天可汗”。

2.贞观长歌

在解决外患的同时,唐太宗对内采取了更加宽容的民族政策,促成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民族融合。在贞观年间,胡人可以在唐帝国务农、经商、考举、当兵、为官,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使得唐帝国获得大量劳动力。

在政治上唐太宗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继续完善,对中央政府每个部门职责做了进一步划分,形成一套完整且高效的行政体系。

对于农业模式和税收制度,唐廷也做出一系列改革,确立了农民对所种农田拥有承袭权,国家降低每年的税率,提高农民所得。

农民积极性的调动,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国家的税收源源不断充入国库。上到官、吏下到民、兵,都能保障每个人劳有所得,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国力得到空前提高。

唐太宗还举全国之力在帝国境内修建了上千个驿站,大大节省了南北东西的物流运输耗时长、运输能力弱等问题。

交通的便利同时又极大刺激了唐帝国商业的繁荣,唐太宗一改此前皇帝一概“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大力支持商业,不仅在各大城市开放集市,还鼓励个人经商保护商人利益。

对于海外贸易唐太宗也信心十足,大唐的丝绸、纸张、布匹、瓷器、茶叶畅销海外。大唐的开放包容、国富民强,让更多的国家开始了解唐朝,让更多的民族开始来到唐朝,一股唐朝的旋风开始从东亚吹起,席卷全世界。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寿辰时当时世界上所知的半数国家都向大唐派出使者庆贺,中国又一次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大唐的文明被世界看到,也影响着整个世界。直到后世文人读到贞观事也不禁发出:“读贞观事,得见全盛”的感叹。

二、大唐精神

大唐帝国在经历贞观朝的大治后,并没有因为太宗皇帝的崩逝而停下脚步。在继任者高宗皇帝李治、武周女皇武则天的继承下,大唐对外有创造了征服高句丽、攻灭西突厥、打通西域走廊、逼迫百济国投降等等一系列军事上的成功。

大唐王朝在唐高宗永徽年间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咸海、北达贝加尔湖、南至越南半岛,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开化程度最高的文明帝国。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李隆基继续推行改革,大唐几代人的进取之心始终没有停止。一百年的朝气蓬勃,一百年的文明开化,一百年的开疆拓土,足以让唐朝傲视世界,让每一个唐人仰望苍穹时都为大唐的一片星空深感骄傲。

中华文明在唐朝贞观年间的重新发光发热,到开元年的光辉灿烂、美不胜收,它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宽容与接纳外来文化,孕育出灿烂辉煌的盛唐气象,唐人以唐朝为傲,后世百代也不无向往着它的风华。

天宝年间虢国夫人盛装出游,随行的女官身着香衫锦绣,据文献考究。盛唐时期的女性拥有着超越封建时代的自由,女性可以为官,可以经商,可以上街,可以穿任何想穿的衣物。

胡人来到长安城,无不为唐朝女性的文明与开放感到啧啧称奇。女人的丝绸薄过纸张,透过衣物甚至可以看到肩膀上的痣。女人也可以穿男人的衣物,小头鞋履与窄口裤,一扫之前女人衣物蔽体的风格。

大唐的女性正如这个帝国一样趋向开放,展现着无比的精神自信。

大唐的精神面貌不仅在市井百姓之间,在威严庄重的皇宫也充斥着朝气活力,作为盛世开创者的唐玄宗不仅有着曾祖太宗皇帝的英明果断,也对诗歌书画颇感兴趣。

开元年间如贺知章、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元稹、王昌龄、岑参等大诗人层出不穷。仅唐玄宗一朝,诗人的数量就占据唐朝一半以上。大唐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有记载的诗人就多大两千三百余人,整个大唐,“漫卷诗书喜欲狂”……

而绘画与书法在唐朝也登上了高峰,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大唐迸发向上的精神。

唐玄宗本人也对戏曲有着自己执着的热爱,精通宗教音律的他将胡人的音律和唐话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诸多气势恢宏又不失内涵的乐曲。

流芳百世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他的代表作,时至今日唐玄宗依旧被戏曲界奉为“梨园之祖”。由此也可窥探大唐无与伦比的精神面貌。

边疆的战士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和积极向上的人民,即使席卷欧亚的阿斯巴骑兵也未敢跨过大唐的边疆半步。青藏高原的吐蕃也主动与大唐结为姻亲。

哪怕在安史之乱的三十多年后,盛唐气象早已不在,当初朝气勃勃的战士早已变成鬓须发白的老人,他们依旧守卫者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升起唐王朝的战旗。

直到盛唐已经过去百年,西域已经与朝廷失去联系七十年,从未见过大唐风貌的张议潮依旧率领“归义军”在西域打着大唐的旗号与吐蕃国鏖战,依旧用“西北有孤忠”的信仰诠释着大唐精神。

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大唐在民族大融合、政治机构精简化、平定外部边患、开通大运河、完善科举制、修建两座宏伟京城和开放国内贸易等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不仅极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大唐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散发着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学生和朝拜者。

总结

学者伊佩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朝代相比,初唐、盛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事物。”

对于大唐精神的缘由,白树之教授说:“这一切都是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底蕴的,不怕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立足于我为我所用。”

大唐的精神,是李白醉酒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自信;也是杜甫笔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爱国之情。是画家阎立本《步辇图》的万邦来庆;也是吴道子笔下的众仙云集……

大唐的精神蕴藏在历经千年依旧神采奕奕的诗歌之中,在每个中国人对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向往之中,更在由人民书写的一篇篇历久弥新的史书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大唐   胡人   盛唐   贞观   王朝   可汗   贞观之治   突厥   帝国   唐朝   皇帝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