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好戏”就在家门口

视频加载中...

乡村舞台旁,甘肃省陇剧院参与新春文化惠民演出的演员们正在候场。

表演戏曲的演员隔着衣袖捧着话筒,因为话筒冷得像冰砖;准备跳舞的演员不停地跺着脚,为了不影响身段儿的美观,单薄的演出服下,她们顶多再穿一层肉色打底衫。

然而,只要一上台,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她们的一招一式,相比省城大剧院的表现,不打半点折扣。

演员们希望用精彩亮相,给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奔忙了一年的乡亲们加油鼓劲。

带队的是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窦凤霞,为了新春惠民演出,她提前选拔演员、排兵布阵,还将自己的拿手剧目练了一遍又一遍。

花旦麻娜要表演戏曲里的手帕技巧。上台只展示三四个动作,时长不足1分钟。但曾有两年时间,她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练习。

好演员送好戏,观众也高兴。窦凤霞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在天水市秦安县胡渠村演出,有村民特意包了饺子端到后台,“馅里有老乡家温棚里的头茬韭菜,想让我们演员尝尝鲜”。

如今,虽然有手机、电视,看节目很方便,但基层的群众还是盼望着家门口能多一些文艺活动,把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过新年。

“80后、70后看表演,是对从前记忆的一种唤醒;00后看了是一种教育。”会宁县观众赵幸福说。

甘肃省陇剧院再三筛选,敲定去基层演出的内容,既保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方曲艺代表陇剧的经典唱段,又根据群众喜好编排了秦腔、猴戏、板胡、琵琶、古典舞蹈、歌曲等节目。

从艺42年的窦凤霞认为,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挑战——以前演出环境差,演员天不亮起床,在车上化妆,油彩冻住了,就把它贴在脸上焐热;现在,不少乡镇都有文化站,让大伙儿暖暖和和做准备。生活条件好了,群众的文艺审美更多元,不只喜欢传统,还想要新潮的表演形式。作为“文艺陇军”的精兵强将,表演便不能一成不变。

青年演员起初都怕下基层,师傅们劝说的话术是“吃得苦中苦”。可去上一两次之后,他们个个都对乡村舞台上了瘾。

少了大剧场里舞台到观众席的距离,人与人的心贴得更近。演员们记得十里八乡开来的三轮车,也记得表演现场的人头攒动。有老人坐轮椅还要求家人推自己过来,也有人甭管下雨下雪撑着伞来捧场。

乡亲们表达喜欢的方式也比前些年洋气。比如,从自家园子里采摘鲜花送到后台;或者把节目拍下来,发到网上“云点赞”。

“那是被人需要的感觉。”近两年,麻娜每周都会去兰州两所小学的戏曲社团授课,并抽时间去一些乡村小学支教,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的种子。

90后武旦段婷婷慢慢懂得“演员是在舞台上摔打出来”的道理。她的父亲也是陇剧院职工,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但第一次登台时,她同样担心自己怯场,还“警告”父亲,不要来看自己表演,“如果非要看,就躲到柱子后边去”。

而今,数百场演出后,段婷婷已经能够自信地唱出陇剧经典曲目《状元与乞丐》选段,还走出国门,到卡塔尔、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演员在演出中收获自信,演员自信了,陇剧文化才能自信。”段婷婷说。

“演员与演员互动,演员与观众互动,更能体现陇剧独特的艺术魅力。”窦凤霞举例,陇剧表演讲究“一棵菜”,每到高潮部分,都要“一唱众和”,就像白菜叶包着白菜心一样,形成瞬间感染的效果。在窦凤霞看来,这也是西北人骨子里追求的团结、和谐。

“到基层去,是对演员的锻炼,也是一种汲取文艺创作养分的通道。”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说,艺术工作者要接地气,要了解百姓的心声,才能创造出精品。

当前,甘肃省陇剧院每年都会组织线上线下表演近百场,足迹遍布甘肃14个市州。地处兰州的“大本营”百姓戏曲剧场也重新装修,在这里,观众不仅能看精彩表演,还能通过图片、实物等了解陇剧60多年的发展历程。

“好戏”就在家门口,受众广了,陇剧赖以生存的本土剧本、本土作家、本土题材、本土演员也越来越多。目前,在多方合力下,甘肃省陇剧院已排演大小剧目200多台(出),取材于陇南市宕昌县的《官鹅情歌》,讲述黄河故事、甘肃故事的《大禹治水》《大河东流》等剧目陆续上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陇剧   惠民   中国青年报   甘肃省   都会   兰州   剧目   甘肃   戏曲   好戏   本土   基层   乡村   观众   演员   演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