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水与泸溪的不解情缘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泸溪人,生长在泸溪,工作在泸溪,在我的认知里,泸溪地域最大的特点是“水”,泸溪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水”,泸溪人最显著的特质也是“水”。水,泸溪这一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与这片土地的根与魂,与泸溪风俗的情与韵,与泸溪人文的气与神,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

水与城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都是择水而居、逐水而迁,这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托。

泸溪这座城市,不管是浦市古镇,武溪老城,还是白沙新城,都是因水而来,因水而迁,也因水而兴盛。

泸溪多水,长江第三大支流——沅江穿境而过,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域广阔,有大小河流127条,上型水库141座,泸溪的很多乡镇、村寨都以“水”为名。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千百年来大江大河的吐纳滋润,使得泸溪自古以来便是一座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的商贸中心,历史上被称为“滇黔门户、黔楚咽喉”,有“三楚雄关”美誉。

千百年来,泸溪人民傍水而居、依水而作,在沅水流域建设家园、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早在7800年前,沅水流域浦市古镇下湾地界就有人类活动,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证明当时人类社会已经掌握石器等生产工具,创造的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文明,把湘西州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

浦市古镇是一座水边古镇,沅江一直见证着他的兴盛与变迁。浦市因区位优越、水路便捷、地势平坦,自古便是一座商贸中心,在大湘西城镇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宋中期,浦市古镇作为军队集聚地正式确立军事机构。到了明清时期,浦市镇冶铁业一度兴盛,浦市迎来了最繁华时期。清朝进士唐效尧这样描写浦市冶铁盛况:“运铁若丘陵,洪炉煽山麓。火光波涛翻,烁烁走珠玉。铁片才成堆,帛布售已速”。

浦市兴盛时期有3条商贸街、12座城门、20多座货运码头、45条巷弄、数以百计的封火墙“窨子屋”,以及古戏楼、寺庙道观、作坊(土地堂)等建筑群。45条巷弄将河街、正街、后街三街连接成整体,每段街井直涌24座航运码头,形成“三街四十五巷”的格局。

五里长街,万家灯火,商贸往来,舟楫蚁拥,浦市古镇最繁华时是全国13省(地)会馆,被誉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首”,历史上留下“小南京”“不夜港”“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等美誉。

时至今日,古镇屹立百年的民居建筑还在,沿袭千年的民俗艺术还在,就连辉煌一时的繁华盛景,也依然印在脚下的青石板上,雕刻在古戏楼的梁栋里。

青山如黛、绿水盈盈,泸溪这座生态之城,因为有了山的庇护、水的滋养,黑天鹅、黑翅长脚鹬、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等多种珍稀鸟类常年在沅水栖息,泸溪大地上随处可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唯美画面。现在的泸溪,俨然一副“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丽画卷。

水与文

任何一种文明,无一例外发端于江河。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幼发拉底河见证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

水是泸溪文化的根系血脉,是泸溪的文化之魂。沅水流域作为远古时期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的“交汇地”,是泸溪文化的摇篮和温床。

从远古流淌而来,泸溪文化与水相生相伴。千百年来,浩荡的沅江穿越千山万壑,一路奔腾而来,赋予了这片土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资源,涵养了这方水土独特的地域文化,催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神话传说。

得益于水的滋养,泸溪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高庙文化、农耕文化、盘瓠文化、辛女文化、巫傩文化、会馆文化在这里滋生繁衍、交相绽放,以高庙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明,被称为“中国史前文明的大百科全书、中国上古人类的神秘家园”。

这里是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传说4000多年前,英勇顽强的盘瓠和诚信聪慧的辛女,在这里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过着平凡而温润的日子。后来,盘瓠为了部落安全战死沙场,辛女伫立沅水岸边痴痴等候,化成一座白石。

盘瓠与辛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世人称赞和纪念。现今,泸溪境内还保存着辛女村、辛女峰、辛女祠、盘瓠庙、盘瓠洞等景点。

山因水而灵秀,水因文而厚重。泸溪,这片浸染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土地,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纵情山水、放歌消愁的世外桃源。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期间,怀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溯沅水而上,在泸溪停留,遍访泸溪民间,创作了《涉江》《天问》《橘颂》《山鬼》等传世名篇。屈原离开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居住过的村子取名为“屈望洲”,还修建了涉江楼、橘颂塔、橘颂广场等标志建筑。

唐代以来,李白、杜牧、杨万里、张九龄、刘长卿、刘禹锡等文人墨客蜂拥而至,或放歌山水,咏物言志;或辞别友人,赋诗寄情;或题壁刻碑、寻幽揽胜,给泸溪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沈从文先生在《浦市·箱子岩》中这样描写泸溪风光。

泸溪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耕地,沈从文大师曾在这片土地上笔耕创作,解读上古悬棺之谜,写下《箱子岩》《老伴》等作品。

沈从文的一生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他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或许正是因为这儿的水,才激发了他的灵思,浸润了他的笔墨,勾起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悠久厚重的沅水文化,让浦市龙舟赛声名远播。每年五月初五前后,七八十条龙船在沅江上游走竞渡、竞相争霸,河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声、鞭炮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泸溪人自古敬江河、敬自然。我想,龙舟赛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更多的是泸溪人民敬重自然、征服江河的一种庆祝形式。

粗放时裂金碎玉,声腔响彻云霄;柔和时细若游丝,犹如余音绕梁。泸溪辰河高腔音域宽广、变化无穷,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这是长期生长在水边的泸溪人特有的腔调,如潺潺流水般柔和温润的腔调。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不仅滋养了泸溪的文化,更沁润了泸溪的山石草木。

出土于沅水两岸的菊花石,形成于距今两亿年前的二叠纪早期,石面显现出一朵朵千姿百态的天然白色花瓣酷似菊花,妙趣天成,因而得名。这些开在石头上的菊花,洁白晶莹,加上泸溪传统工艺的雕琢,形神兼备,银菊争妍,被誉为“永不凋谢的菊花”。

泸溪“踏虎凿花”线条细腻流畅,宛如涓涓细流;泸溪“苗族数纱”图案点线交融、精妙传神,好似平湖细波,这些传统工业品,全都融入了水的特质、水的品性。

水与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在水边的人们,与水相生、与水相息,往往与水的品性相通、精神相融。

泸溪人就是这样,骨子里、品性里,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和真善美,早以与这包容阔达、滋养万物、亦柔亦刚的水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致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往低处流,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长期生活在沅水岸边的泸溪人民,养成了低调、务实、阔达的品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泸溪人也一样,做事务实、做人踏实、品性厚实。

泸溪人的务实和踏实,体现在干实业上。从西汉时期泸溪的手工业萌芽,到元代时期淘金于白沙滩,再到明清时期冶铁业兴于浦市,以及到现代泸溪工业的兴起,靠得就是泸溪人民勤劳的双手、务实的品性和敢拼敢干的勇气。现在,在老一辈人记忆中,他们仍然感奋于那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这种共同经历过得奋斗历程,也逐渐转化为泸溪人民独有的精神气质。

古往今来,凡有大江大河的地方,人的思维都比较开拓。生长在沅水一脉的泸溪人民,受大江大河的洗礼,成就了他们善创造、敢开拓的独特精神品质。

7800年前下湾地界远古人类创造的高庙文明,就可以印证泸溪人民善于创造这一特质。上古时期盘瓠与辛女耕织沅江边,发明创立的农耕器械,很多一直流传至今。近代以来,泸溪一批又一批的实业家,办工厂、做实业,大力发展工矿企业,创造了湘西州工业奇迹。

历史无不证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实干精神已经融入了泸溪人民的血液,“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思想已经注入了泸溪人民的灵魂。

水至柔,却蕴骨。“水滴石穿”“百折不回”就是最好的印证。泸溪人民就有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品质,泸溪人民才能依靠浩浩荡荡的沅江水,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扬帆起航、通江达海,不怕艰难困苦,越过惊涛骇浪,在沅江上开辟了一条商贸大通道,才让昔日的浦市古镇一度成为隋唐以来中国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

水,结而为云,化而为雾,凝而为冰雪;平流而为河,积深而为潭,陡峭而为瀑,变化多端,秀气灵动。水性灵秀,涵养了泸溪人的聪颖与睿智。

这种聪颖与睿智,体现在泸溪人民重教育、爱读书上。泸溪的浦阳书院、李家书院是湘西境内有名的书院,浦市古镇李家“一门五县令”的佳话更是流传甚广,“三餐饭饱后,就读圣贤书”成为泸溪人民日常生活写照。

正因为重视教育,泸溪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等600多项荣誉,泸溪教育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

水与财

山能聚宝,水能生财。水是泸溪最大的资源,也是泸溪最大的财富。

自古临水之地多繁华。水的滋育,让沅江两岸成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宽广辽阔的浦市平原是大湘西地区有名的“粮仓”,肥沃的田地也让泸溪成为大湘西地区的富饶之地。

千万年来,浩荡的沅江从云贵高原奔涌而下,这条如乳汁一般的河流,浇灌着两岸的丰饶土地,养育着两岸勤劳的人民,创造了无尽财富。

沅水是大自然给予泸溪人民最大的恩赐,一批又一批的泸溪人利用沅水“峨舸巨煸,泛洞庭,列夏口,灌乎东南之大半”的优势,乘帆远航、通江达海,将泸溪的生铁、桐油、柑橘卖到东南各省,又从外地运回了布匹、食盐、陶器等进行贸易,打通了沅水流域贸易大通道,沅江也成了泸溪大地兴旺发达的黄金水道。

浦市古镇,这颗镶嵌在千里沅江之畔的璀璨的明珠,因水而洗尽了浮华,创造了辉煌。“城内万商云集,江边千舸蚁聚”印证当时浦市的繁华兴盛。

到了明末清初,浦市商贾云集,有“瞿唐康杨”四大商家,清中叶,有“南吉北李”两大商贾,清末民国初期有十二大商家。期间,城内拥有3家银行、7家钱庄、5家典当行、9家油号、4家瓷庄、3座洋行,3座洋行是湘西地区洋油(即煤油)批发总站,4家江西人经营的瓷庄为沅江上下游流域各地的瓷器总批发地。彼时,浦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城。

上世纪70至90年代,浦市化工总厂的兴起,让浦市又一次进入历史辉煌时期。浦市化工总厂兴盛时有9个分厂、职工1800人,场内有私立学校、医院,工厂整日机器轰鸣、灯火辉煌。1995年被批为国家级大(2)型化工原料工业企业。

码头兴盛是浦市最大的特点,历史上浦市古镇有24座货运码头。泸溪人民就是借助这些码头扬帆起航、走南闯北,才造就了浦市古镇的繁华。

过往,泸溪因水而繁荣兴盛。现今,泸溪也将因水重振辉煌。随着湘西港的建设,沅水流域“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线将正式打通,泸溪也将迈向航运新时代。

夜浔泸溪、天然浴场、水上娱乐世界、5D光影秀、滨江大草原等一系列亲水旅游项目的实施,不用多久,泸溪将成为大湘西地区最受欢迎的水上乐园。水,泸溪这个最大的资源财富,已成为泸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泸溪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

不久的将来,泸溪这片与水结缘、与水相亲、与水相融的地方,将会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文/张言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泸溪   沅江   屈原   湘西   大河   江达   品性   兴盛   远古   古镇   水流   码头   不解   散文   情缘   时期   精神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