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里话“理发” 文/铁五师王新明


快过年了,去理发店理发,人挺多,要排队。坐在沙发凳子上等候,坐等无聊,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按每月理一次发 ,从娘肚子里出世,到鬓角斑白,加起来和理发员打了七百多次交道了。

汉代以前,还没有“理发”这个词。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不过女的把头发织成辫子盘在头上,男的辫子垂在后背而已。

汉代后就出现理发行当。把理发叫“篦头”、“剃头”、“剪头”、“推头”。

人生第一次理发,大约是在出生三个月左右,我们老家叫剃“胎毛”。剃“胎毛”时,先由母亲抱着小孩在“堂屋”神像前磕三个头。母亲口里念念有词,说是“保佑满伢子一辈子平平安安”。还得给剃头师傅封个一毛钱(五十年代)的红包。剃这个头很是不易,剃头师傅动作要轻柔快速。往往是趁着小孩子在母亲怀里吃奶,边吃边睡的状态才好动手。听母亲说,我小时候理发很犟 ,又哭又闹又叫。一般都是父亲抱着我,用双腿夹着我的小腿,双手卡住我的头,象杀“猪”一样,剃个头要费很大劲。

后来长大了,人民公社、大集体的时候,一个大队,几百个男人,就一个理发员,那个张大爷,一个腿瘸着的。他每月提着一个剃头箱,里面一把手推子,一把剪刀,一把刮胡子的剃刀,一块黑围身布,他按时到每个屋场来理发。我们坐在春凳上,由他来“收拾”头,用柴火、用黑乎乎泥制烧水壶,烧壶热开水也是不易,所以一盆洗头洗脸水,都要洗好几个人,盆里的水闻起来有股酸臭味,农村人剃头,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剃头的价格每次一毛钱。一般都交不起现钱,剃头师傅一个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上姓名,剃头次数,到年底,生产队工分分红时候,如果有结余分到钱了,才能在年底一次性还清剃头钱。

1972年当兵,记得到新兵连后,连部的老兵理发员,统一给我们理了部队规定的平头。干净利落,出汗后也容易清洗。理完发后,我们从炊事班的开水锅里提来一桶热水,加上凉水,用军用搪瓷洗脸盆调成温水,第一次用香肥皂洗了洗头。还很得意,觉得自己“有头有脸有香味”。

到老连队后,有专门的理发员,是部队“十大员”中的一员。理发室大都在连部的帐篷里。有铁皮靠背凳,有一块镜子。围裙和毛巾都很白很白的。理发员的技术也是不错的,剃头、刮胡子、修剪鼻孔毛,手很利索轻柔。服务十分耐心周到。在部队这“十大员”入党都是比较早的。

1979年8月22日,我回老家结婚。结婚前3天,我去公社的小街上理了个发,军绿色挎包里装了一点水果糖和一点从新疆带回来的葡萄干,给理发师傅吃了,并且说,把头发理好一点。师傅心领神会,是给新郎官理发。理发刮胡子修面一共用了个把小时。特别是脸刮得很光溜。师傅还打开小蛤蛎盒子装的雪花油(膏),在我脸上擦了擦。脸就觉得舒服多了。第一次花了三块钱剃了个“贵脑壳”。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资需求程度的提高,理发的档次各一,低、中、高档都有,价格几十元几百元上千元一次的不足为奇。发型也是五彩缤纷,为了美,把头发染成红、黄、绿、白的都有;剃光头的,剃得只留一个“牛屎饼饼”的,剃得象罗纳尔多,象“金正恩”式的人大有人在。老一点的机关干部,大都把头发染得乌黑,彰显年轻。人们开玩笑说:“搞假,从头开始”。

我还是保留部队习惯,我行我素,也不染发,也不理时髦发。

“9号”,“来了”。思绪中断,我坐到理发的椅子上。小师傅问我,“怎么理”?我说“不要理得太上,理老式头”。哈哈,理“老人头”。

2023年1月12号于长沙

编辑:乐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理发员   连部   胎毛   头发   汉代   辫子   个头   店里   师傅   部队   母亲   王新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