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往事越千年

一、“六诏”的出现

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南中地区归属蜀国统治。蜀国灭亡后,南中归属了西晋。西晋灭亡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中原王朝无暇治理南中,只能通过“遣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这就使得南中大姓爨氏祖孙世袭雄踞云南数百年之久。

581年,隋朝建立,不久全国走向统一,恢复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统治,消灭爨氏大姓就被提上了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隋文帝对云南采取了三次军事行动。公元598年,隋文帝任刘哙之为大将军,杨武通为行军总管,进军云南。此时杨秀建议用他的亲信万智光做杨武通的行军司马,幸好文帝知道自己的儿子有私心,没有采用他的建议,并削减了杨秀的权力。最终,杨武通用兵云南取得胜利,爨玩等人被押送进京,不久,爨玩被处死,诸子被废为奴。至此,爨氏的力量被消灭得无力再与中央王朝对抗。云南再度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郡县制度有所恢复和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隋末爆发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在618年唐朝建立的时候,云南大部分地区“部落支离、首领星碎”,洱海一带出现众多部落,其中有六个部落势力较大被称为六诏。它们分别是蒙巂诏、邆赕诏、浪穹诏、施浪诏、越析诏、蒙舍诏,其中蒙舍诏地处最南边,故名南诏。

关于南诏的兴起,“九隆神话”是这样叙述的:“哀牢国,永昌郡也。其先有郡人蒙迦独,妻摩梨羌,名沙一,居于牢山。蒙迦独尝捕鱼为生,后死牢山水中,不获其尸。妻沙一往哭于此,忽见一木浮触而来,旁边漂沉,离水面少许。妇坐其上,平稳不动。明日视之,见水(木)沉触如旧。遂尝浣絮其上,若有感。因怀妊十月,孕生九子。复产一子,共男十人同母。一日行往池边,询问其父,母指曰:“死此池中矣!”语未毕,见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一与子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俱何在?”

九子见龙惊走,独一小子不能去,母固留之。此子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就唤其名曰习农乐。母因见子背龙而坐,乃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其名池曰九隆。习农乐后长成,有神异,每有天乐奏于其家,凤凰栖于树。有五色花开,四时常有神人卫护相随。诸兄见有此异,又能为父所舐而与名,遂共推以为王,主哀牢山下。” (——转自(谷跃娟:《南诏史概要》)

“九隆神话”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南诏早期的政治发展中,南诏已把”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运用到政治斗争中,通过对祖先神话的利用,强化南诏王的政治权威。(——谷跃娟:《南诏史概要》)

南诏在兴起近一个世纪后,迅速崛起,消灭其余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二、南诏的崛起

南诏为什么能够崛起呢?最主要的因素是得到了唐王朝的扶持,那么唐王朝为什么会扶持南诏呢,至少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南诏在政治上一向靠拢唐王朝。当时,对于政治地位日益上升的洱海各部来说,找一个强大的政权作为靠山,来巩固和扩展自身的政治利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653年,南诏首领细奴逻遣使朝贡。654年,细奴逻派出长子逻盛朝长安,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赐予锦袍。第二年南诏又派逻盛到长安。也就是在对唐朝的朝贡与觐见中南诏蒙氏王族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政治才干。同时,南诏还带动了洱海地区的其它部落对唐朝的朝贡。正如史书所说的“率种归诚,历代如此”(张九龄:《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全唐书》卷285页),也正如《南诏德化碑》所云:“子弟朝不绝书,供献府无余月”。

二是唐王朝与吐蕃争夺西北与西南。公元629年**干布继位后,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此后吐蕃展开了向四周的扩展。吐蕃势力南下,对唐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四川地区是关中的屏障,如果四川出事,长安所在的关中就危险了。而滇西又是四川的屏障,如果滇西洱海地区被吐蕃控制,唐朝的西南边境就要面临极大的威胁。因此唐朝以姚州都督府为据点与吐蕃展开了对洱海地区的争夺。707年唐朝派唐九征出兵攻击洱海地区的吐蕃势力,获得重大胜利,铸铁柱以标记此次战功(唐标铁柱)。但是这次胜利并没有将吐蕃势力驱逐出去,唐军一撤,吐蕃又卷土重来。

710年唐朝又派李知古进兵洱海,李知古急于求成,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比如加重对各部落的赋税征收、抢掠部落子女为奴婢,设计杀死邆赕诏诏主。这些粗暴的政策导致了洱海一些部落的反叛及李知古被杀。这样一来,洱海诸部落多投向吐蕃,唐朝在洱海地区所处的形势就恶化了。在这个时候,政治招降已不能统一洱海地区,出兵洱海又劳师动众,且不能保证长久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洱海各部落中找一帮手,借助它的力量来遏制吐蕃。实际上就是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南诏在政治上倾向于唐朝,而且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统一洱海地区的条件。

因而,唐朝选择了南诏,帮助和扶植南诏。帮扶的目的就是要让南诏成为自己的帮手从而抗击吐蕃。唐朝先是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后来又封他为“云南王”,又任命皮罗阁之子阁罗风为阳瓜州刺史,并派出御史严正诲和王承训协助南诏收复洱海地区。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皮罗阁父子先后攻占石和城(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太和城(今大理)、大釐城(今禧洲),筑龙口城(今上关)。削平浪穹诏、施浪诏、诏、越析诏。到8世纪30年代南诏在驱除吐蕃的同时,统一了六招,成为了唐朝抗击吐蕃的西南屏障。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结束了洱海地区部落间的对立与纷争,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南诏主被封为云南王,实际上把洱海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这有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

滇池及周围地区,自汉晋以来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唐朝在驱逐吐蕃势力、安定洱海地区后,就准备加强对滇池地区的管理。为了完全控制住爨区准备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爨区的道路。后来这条路被称为步头路,中心点在安宁。于是,就任命竹灵倩为筑城史到安宁修筑城池,城池修好后就要作为整个计划的基地。

安宁一带是渔盐之乡、稻米之乡,但是这些地方一直被诸爨首领所占有。诸爨首领担心,一旦安宁城筑成自己的利益就要受损。同时,唐军筑城,赋役繁重。于是在爨归王带领下,诸爨举兵反抗,杀了唐朝的安宁筑城史竹灵倩,毁了安宁城。这就激怒了唐朝廷,唐朝命令南诏皮逻阁率军前往镇压。当唐诏联军东进,师至波州(今大理祥云县)时,诸爨首领,十分惶恐,爨归王、爨崇道等率部众至军前投降。

皮罗阁代其向唐朝廷请罪,获得唐玄宗宽恕,唐朝廷命诸爨重筑安宁城。这样,南诏在这场安宁筑城事件中,充当了唐朝与诸爨之间调停人的角色,合理介入了爨区事务中。后来,南诏又借爨区诸首领相互残杀的机会,占领了爨区。

三、天宝战争

南诏占领爨区后日渐强大,暴露出了在云南割据的野心,这就威胁到了唐王朝在云南的利益。

面对南诏的日益强大,唐王朝一方面采取抑制手段,一方面准备进行军事进攻。这时唐王朝在政治上已走向腐败,玄宗宠爱杨贵妃后,杨氏集团日益得势,整个统治集团腐败昏庸。皇帝李隆基在给剑南节度使的告文中说:“蛮夷相攻,中国大利,自古如此,即所知之”,即唐要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张九龄:《敕剑南节度使之昱节》、《全唐书》286卷)早在处理安宁筑城事件的时候,唐朝无罪释放了参加内乱的诸爨首领,目的就是要保存他们的实力以抵制南诏。这个时候,云南郡太守张虔陀也在培植南诏的敌对势力,并图谋利用阁罗风是皮罗阁的过继儿子的事实,让皮罗阁的嫡长子诚节取代阁罗风,以削弱阁罗风的力量。与此同时,张虔陀还在姚州府练兵,向南诏大征军粮,以疲惫南诏。这些做法引起了阁罗凤极大的反感和怨恨,唐朝和南诏的关系开始恶化。

随后,张虔陀乘阁罗风妻女来拜谒他的机会,侮辱了她们。尽管如此,阁罗凤还是坚持与唐朝继续友好交往的愿望,并把矛盾的解决寄托于唐中央政府。唐朝派了贾奇俊到云南来调解,但贾奇俊与张虔陀狼狈为奸,不仅没有处理好唐与南诏的关系,反而说南诏欲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阁罗凤又派人去请求调解,唐朝没有给予理会。这使南诏上上下下都十分气愤。这样,张虔陀侮辱阁罗凤妻女一事成为天宝战争的导火线。750年,阁罗凤出兵攻占姚州,杀了唐朝云南郡太守张虔陀,唐诏关系急剧恶化。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王朝派兵征南诏,又让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募兵讨伐。鲜于仲通带领大军到达曲靖时,阁罗风遣使谢罪求和,说明厉害,说过去的冲突是张虔陀所造成的,只要允许悔过自新,可以向唐赔偿一切损失,如果不允许,吐蕃正在伺机而动,南诏若归附吐蕃,则云南非唐朝所有了。在鲜于仲通拒绝这个请求后,南诏攻破了安宁城,鲜于仲通率军直指洱海地区,并派出大将王天运绕道点苍山后,准备从两面夹击太和城。南诏一面动员洱海地区的各个部落,起来战斗,一面派人向吐蕃求援。同时,命令长子风伽异、大将军段全葛等迎击苍山背后的唐军,自己率领主力正面迎战。双方交战于西洱河畔,南诏军队勇猛异常,战斗悲壮激烈,唐军六万被消灭,王天运被杀,鲜于仲通只身逃跑。

军事胜利之后,南诏归向了吐蕃,吐蕃赐南诏为兄弟之国。第二年即752年,吐蕃册封阁罗风为“赞普钟南国大诏”,给金印,号“东帝”。南诏于是改元为赞普钟元年,建立国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样,唐王朝一战就丢失了其在云南经营一百多年的成果,吐蕃则坐得南诏,得到了多年用洱海未能得到的成果,南诏的割据局面自此形成。

唐朝战败后,有反应呢?宰相杨国忠玩弄权术谎称在云南获得重大胜利。同时奏请皇上征兵再战。北方人害怕云南的“毒瘴”,不肯应征,甚至有人把身体弄残以逃避征兵。但是,宰相杨国忠不顾人民死活,只顾“耻于云南无功”,派人多处搜捕,强制征兵,士兵的父母妻子送行,哭声震天地。李白曾作诗,描绘了这一场景:“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率领强制征来的十万没有斗志的士兵,进入云南,阁罗凤凭借苍山洱海的天然之险,在龙首关和龙尾关排兵布阵,坚壁清野。唐军粮草供应不上,准备撤退,就在这个时候遭到南诏与吐蕃军队的夹击,李宓阵亡,十万唐军几乎葬身洱海。战争过后,南诏为李宓修建了祠堂。南诏还收集阵亡将士尸骨,葬于西洱河畔,后人称此墓葬为“万人冢”。

据说由于怨气太重,阵亡将士魂神不安,常常聚众夜哭,如夜雨腥风鬼唱歌。明朝时云南总兵邓云龙路过下关,遇天宝战死的怨鬼聚众而哭,大痛之余写诗吊慰:“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现在大理有万人冢和将军祠,均为天宝战争的产物。除祭奠阵亡将士外,南诏还在王都太和城立了一块石碑,取名德化碑,表明自己叛唐是不得已而为之,并表明归唐之意,这为后来南诏归唐留下了后路。

唐代政治家李泌总结天宝战争之原因说:“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3《唐记》49页)。这场战争对唐朝的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到底是什么影响呢?

天宝战争第二年(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当大队人马到达陕西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将杨贵妃缢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的大唐第一美女,从此烟消云散。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从此以后,开元盛世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马嵬坡

南诏归附吐蕃十余年后,双方关系出现了裂痕,异牟寻上台后,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归附了唐朝。

四、异牟寻归唐

南诏独立建国后,率兵征服了澜沧江、怒江、保山等地。同时,还加强了对东爨地区的控制。认为昆明坝区“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派阁罗凤长子风伽异领兵修筑拓东城,并让他以副王的身份坐镇东方。这个时候,南诏的疆域辽阔,基本上拥有今天云南省的全部。阁罗凤去世后,由其孙子异牟寻继位。异牟寻具有较的高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他继位后,对南诏与吐蕃的关系表示出了不安与反感。南诏与吐蕃的关系由于时代、民族、社会制度等的因素,尽管因军事需要而形成政治友好关系,但始终存在着阴影和矛盾。特别是吐蕃的一些做法是南诏难以忍受的。

第一个难以忍受之处就是吐蕃对南诏怀有不信任之心,从而对南诏采取了种种控制措施。比如设立神川都督府对南诏进行政治上的监视,收纳被南诏消灭的浪穹、邓赕二诏的贵族,并培养及壮大其势力,形成对南诏的政治威胁。

第二个不能忍受之处是吐蕃向南诏征收沉重赋税,施加经济压力。

第三个难以忍受之处是吐蕃在南诏调兵无度,凡是出征作战都要以南诏军队为前锋,即吐蕃把南诏军队放在最前面,牺牲他人保全自己。

第四个难以忍受之处是吐蕃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残暴政策。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南诏与吐蕃的实力对比中,南诏处于弱势。天宝战争以后,南诏与唐朝之间矛盾的存在,迫使南诏与吐蕃结盟。因此,尽管对吐蕃的行为难以忍受,但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一件事情极大推动了南诏投向唐朝。

公元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进攻唐朝,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吐蕃将战争的失利迁怒于南诏,把异牟寻改封为“日东王”。从“赞普钟”到“日东王”,南诏由吐蕃的兄弟之国下降为了吐蕃的附属之国。南诏政治利益受到威胁,与吐蕃的政治裂痕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南诏内部也出现了反抗吐蕃的意见。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就劝异牟寻归附唐朝。

郑回,汉族人,任唐西泸县县令时被南诏俘虏,后担任南诏王子的教师,很受尊重。他向异牟寻建议说:唐王朝讲道理,很少要财物,如果脱离吐蕃归附唐朝,就没有出兵帮助吐蕃打仗和承担沉重赋税的困难了。这也正好符合唐王朝的策略。

而唐王朝面对连年的边境危机,采纳了宰相李泌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建议。于788年与回纥进行了和亲,和亲后,回纥与吐蕃决裂并表示:“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唐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稳定。

为实现“南通云南”,自787年开始,新任剑南节度使韦皋就连年致书南诏,开展争取工作,至793年争取工作有了效果。异牟寻决心接受郑回的建议,归顺唐朝。于是将回给韦皋的信写成三份并派出三批使者,最后三批使者都到达了成都。韦皋接到回信后,当即派人前往南诏。794年正月,韦皋的使者到达南诏阳苴咩城(今大理)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盟辞指明:南诏全部部落归顺唐朝,不再与吐蕃“私相会和”“或辄窥侵汉界内田地”,而汉也不能“窥图牟寻所管疆土,侵害百姓。”

这时,刚好遇到吐蕃强征1万南诏兵去抵抗回鹘,异牟寻以兵力不足为由准许5000先行,自己却亲率大军数万跟随在后面,日夜兼程,突袭吐蕃神川都督所管辖的地区,并大获全胜,攻占铁桥(即今丽江塔城)等16座城市,俘虏五个王,降服民众10余万,拔除吐蕃在云南的全部重镇,从而把吐蕃势力驱逐到了金沙江以北,解除了吐蕃对洱海地区的威胁。

军事胜利后,异牟寻派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27人,向唐朝报告了情况,并向唐朝献上贡物和地图,请求恢复“南诏”名号。唐朝立即任命袁滋为南诏册封使,派他到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

袁滋等人到云南后,受到异牟寻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场面盛况空前。随后举行了册封典礼,袁滋代表唐朝正式向异牟寻颁发了“贞元册南诏印”。这样南诏又回到了唐王朝的版图之内。从752年天宝战争脱离唐朝到794年异牟寻归顺唐朝,时隔42年。为了纪念此事,政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的袁滋于贞元十年(即公元794年)亲自题写了册封事由,刊刻在今盐津豆少关山崖之上。至今仍在,它是南诏重新归属于唐的物证。为了维持唐与南诏的和好关系,唐朝表示废除属国子弟至京城充当人质的制度,南诏则坚持要送,以表示归唐的决心和诚意。后来,唐朝在成都办了一所学校专供南诏子弟学习,毕业后回云南。这所学校连续办了50年,前后在那里学习者数千人,极大促进和推动了南诏文化的发展。

804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三年后南诏异牟寻去世,唐宪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两位历史人物相继谢幕,唐朝和南诏关系的蜜月期也随之结束。韦皋去世后的剑南西川政局混乱,对南诏的管理不再强硬有力。异牟寻去世后继位的南诏主年龄都比较小,政权被一帮奴隶主控制。这帮奴隶主喜欢发动战争,无休止的战争消耗了南诏的实力。南诏于公元902年灭亡了。

南诏于公元前649年兴起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公元738年,在唐朝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公元752年脱离唐朝独立建国,902年灭亡,共历十三王、存世二百五十三年。其鼎盛时期的疆域覆盖了今云南全省,云南与四川、贵州交界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南诏以国家形式经营西南一百五十余年,对西南民族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结束了爨氏独占云南二百多年的割据局面,改变了南北朝以来西南各族“各据山川,不相役属的”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开发。它统一了云南地区,加强了云南和内地的联系,促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南诏晚期对唐朝进行的战争不仅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还促成了唐朝的灭亡。南诏灭亡五年后,即907年唐朝灭亡。这正是所谓“唐朝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南诏   南中   吐蕃   洱海   苍山   天宝   王朝   云南   唐朝   往事   千年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