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北朝二郊乐制

前言

二郊礼乐属于“五礼”中的吉礼,对于当权者意义重大,它除了本身祭祀作用外,还作为登基之礼存在,是王权更迭的重要表现,在整个礼乐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权力更迭迅速,因此在二郊礼乐使用最为频繁,改动也颇多。

二郊礼乐因为跟皇权划上等号,其政治用途大于本身艺术文化价值。而南北朝的特殊时局,造就了二郊乐制在这期间的差异性。

因此在探究南北朝二郊乐制时逃脱不了对南北朝政治局势的解析,从而了解南北朝各时期郊庙乐制的不同。

01 二郊乐制

二郊在古代是指南郊、北郊,这两地是古时候天子祭天的场所。南北两郊在祭祀上各有分工,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二郊乐制顾名思义就是南、北二郊用乐制度,但二郊乐除了祭祀本身以外还作为皇帝登基的礼乐出现。因此,二郊乐在王权更迭频繁的南北朝时期,有着昭告天下,君权天授的象征。

但最早的二郊祭祀却是由王莽确立。礼乐自西周建立,周朝讲究受命于天,因此在祭祀上仅有祭天之礼而无祭地之礼。秦朝丰富了祭祀制度但也无祭地之礼。

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帝确立“后土”为最高的祇,才有了祭地之礼-后土之祀。至此,天、地之祀才成规制。

但是儒家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泰畤在长安西北,后土祠在长安东北”不符合儒家所言阴阳之道,应“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

而王莽践行阴阳五行之道,确立南北二郊制度,整合现有祭天、地之礼,立五郊之祀。

从周朝的郊社之祭到西汉的两郊之祭、五郊之祀,体现了社会格局的变化,从君权天授的奴隶制社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君主社会,可谓是国家祭祀层面的“周秦之变”。

02 从南北朝政治格局看二郊乐制

自西汉末年,群雄割据后,三分天下,又归两晋,终于南北。南北朝的开启既是五胡乱华的终幕,亦是时代的序章。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化对于后世都有着诸多影响。单从二郊乐说起,南北双方政权因为地理、文化原因对于二郊乐的规定都有所不同。

南北朝的二郊乐有着其历史特殊性,因为魏晋局势混乱,导致礼乐制度遗失颇多,对于南北二郊用乐没有明确章程。

这就导致南北朝建立之初,就要对皇帝登基用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说南北朝后期用乐规制多仰赖于晋、宋、齐等朝代对二郊乐的完善。

南朝二郊乐辞多创新,曲目传承为主

南朝承袭晋代礼制,二郊礼乐也多是维系晋朝乐制,其目的是确立自身皇权的合理性。但是因魏晋战乱不休,雅乐乐制遗失颇多。为了修复、完善乐制,宋、齐做出了很多努力。

二郊之祭的确立也是承袭前朝之制,《宋书·礼志一》:“光武绍祚,定二郊洛阳南北。”

比如为二郊迎神曲重新作词,南朝宋文帝还未登基之前就命人提前创作登歌乐辞《天地郊夕牲歌》《天地迎送神歌》,所用神曲为晋代旧制《肆夏》,这表现了刘宋二郊乐在乐制上的创新。

南朝二郊乐的承袭特性主要体现在萧齐时期,建元二年(480年),高帝诏求有司所撰的郊庙歌辞“多删颜延之、谢庄辞以为新曲,备改乐名”。

轮到梁陈时期,南朝二郊乐制出现了不小的创新,单说梁武帝时期的礼制就堪比西周,歌诗作品更是众多,其中梁武帝还有沈约居功甚伟。

梁陈二郊乐对宋、齐二郊乐名。乐辞改动颇多,但是在制礼上依旧遵循汉魏旧制。

北朝二郊乐辞多变通,汉夷融合为主

北方政权与南方政权不同,北魏的建立结束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势,统一了北方政权,占据中原地带。

但是北魏却是少数民族政权,虽承袭汉制,但是在文化方面避免不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这也造成了和南朝截然不同的祭祀礼制。

就拿北魏建国之初举办的祭天之礼来说,上文就说过南北两郊职责各不相同,南祭天北祭地,但是北魏建国第一年的却在西郊祭天,很难去相信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周礼》的传承性。

北魏立于中原,而礼制在中原政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为了巩固自身政权统治,北魏只得重视礼乐制度,但却对其多加改动。

在北魏统治阶级看来,“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所以在北魏礼制中除了敬神祭祀外还有娱神的祭祀,这种态度贯穿整个北朝历史。

在北魏进行的汉化改革进一步推动鲜卑民族与汉族礼制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礼乐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而北齐延续了北魏在礼乐上的改革,但仍处于融合阶段。这种融合直至北朝末期才逐渐定型。虽然北朝的南、北郊乐的成型时间较晚但是其最终的政治目的还是得到了实现。

03 南北朝二郊乐的规制

(一)南朝二郊乐规制

刘宋时期

南朝刘宋政权的建立源自禅让,因此为了表示自身正统性,在即位之初就举办了祭天之礼,并创立雅乐,撰立新歌,明确二郊规制。其中南郊规制如下:

郊祀流程

祭祀音乐

祠南郊迎神

奏《肆夏》

皇帝初登坛

奏登歌

初献

奏《凯容》《宣烈》之舞

送神

奏《肆夏》

表1:刘宋南郊祭祀流程及用乐

萧齐、萧梁及南陈时期

萧齐时期的二郊乐相比刘宋时期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对于祭祀流程中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章程。因此,南朝二郊乐制正式定下基调。

可以说南齐的二郊乐制为萧梁二郊乐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制度上多有沿袭。但为了礼制的完善性,梁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参与礼乐的制定。

对于乐辞乐曲做出过诸多改良,很多萧齐时期的二郊乐名遭到改动,多以“雅”为名。其后更是取消了“六代乐”,以及三朝乐中的登歌和凤凰衔书伎。

南陈二郊乐多为承袭,改动不多,唯一较大的改动是对乐名的改动。南陈二郊乐以“韶”为名。

北朝二郊乐规制

北魏时期

北魏初期祭天于西郊,可以很明显感觉到新政权对于礼乐的不了解,但这并不能代表这件事情是失败的。古代祭天之礼意在表示皇权正统、君权天授的特点。

对于北魏政府来说,只要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如果并不重要,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天下悠悠之口。

因此,也就出现了北魏政府分别在西郊、南郊都进行祭天的事情发生。在二郊用乐上,也是多有创新,将鲜卑民族特性融入进汉文化之中,形成符合北魏政治特色的用乐风格。

郊祀时间

郊祀场所

郊祀用乐

孟秋

祀天西郊

备列金石,乐具。咸奏舞《八佾》之舞

孟夏

有事于东庙

用乐略舆西郊同

冬至

祭天于南郊圜丘

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事讫,奏《维皇》

夏至

祭地祇于北郊方泽

乐用《天祚》,奏《大武》之舞

表3:北魏郊祀用乐

北齐、北周时期

北齐、北周政权脱胎于北魏,故而制度上遵循魏制,在二郊乐制上也是如此。北齐时期的宫廷音乐与胡戎音乐相融合,在北齐末期发展至顶峰,至此也完成了从北魏开始的礼乐改革。

除此以为,北齐还定立了二郊乐的标准音,对于二郊乐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与之相比,北周虽对北魏旧乐多有革新,但是对二郊乐的发展和革新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结语

南朝二郊乐辞多创新,曲目传承为主,多遵循晋制。北朝二郊乐辞多变通,汉夷融合为主,对于二郊乐多有革新。因此,我们可以区分出南北朝二郊乐制的异同之处。

比如“迎神”规制,北周、梁陈就进行了改动,改制为“降神”,虽然没有对二郊乐起到颠覆性改变,但却表现出了该时期统治者削弱神明信仰,加强君权之威的政治思想。

梁陈时期对于配乐的改动最为明显。同规制的祭祀,用乐却并不相同,最为明显的就是刘宋时期迎神所用《肆夏》到了萧齐时期改为《昭夏》,《肆夏》的使用还能算是对《周礼》的沿袭,而《昭夏》的使用却与之相左。

在《周礼》中,《肆夏》符合“尸出入”的规制,而《昭夏》被认为是“牲出入”的规制。

其实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南北朝的二郊乐制差别并不大,大体规制相同,差异主要出现在因为地区文化以及政权领导者的自我倾向上,带来的规制、配乐的不同。

南北朝之后,隋唐二郊乐制多有承袭前朝旧例,《隋书·音乐志》中对于旧三朝郊祀乐多有描述。

参考文献

[1] 闫铮. "多元一体"视域下北魏宫廷音乐研究[J]. 黄河之声, 2020.

[2] 岳洋峰. 北齐郊庙用乐及《郊庙歌辞》文本结构探析[J]. 唐都学刊, 2021, 37(5):72-76.

[3] 刘飞. 南北朝雅乐考证及其文学性研究[D]. 安徽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南北朝   礼制   北齐   礼乐   北魏   南朝   南郊   祭祀   政权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