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是洪洞大槐树的假后代

点击“关注我们做文化朋友

洪洞大槐树移民之我见

来源 《舞阳文史》

作者 张朋辉

洪洞县,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县。最知名的就是全国各地,尤其河南、山东很多地方的人,据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徙而来的。舞阳人传说得更邪乎!说,是不是洪洞人,看看你脚的小拇指,只要多长有一小批指甲的,都是洪洞人。各种典故、传说、移民故事、家谱家族历史不再细说,总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能接触过洪洞、大槐树等“老家”的信息。其实,这很可能就是一个感人的美丽故事,我来自哪里的心理寄托。我们多数人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假后代。

洪洞为什么叫洪洞?在这里,洞读音为tong(同),而不念洞(dong动)。关于为什么读音是tong(同),而不是洞(dong动),有很多说法,简单罗列几个供参考:

1、洞(tong同) 是古音,古汉语的一支发音,或有地域特色。

2、原来当地有个洪崖古洞(洪崖与古洞是两个地方),“洞”字方言读“tong同”,两个地标综合影响了地名。

3、原来是叫洪桐,本身就是tong 音,历史发展中变了字,没有变音。

4、其他一些来历,根据不深,不再赘述。

洪洞县,号称华人故乡。这个颇有争议,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人们逐渐理性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洪洞县,诞生于公元617年(1500多年历史),中间几经兴废,多数时间叫洪洞,也叫过其它名。现在洪洞县大概有近70万人口。


洪洞县,古代是杨国所在地。没错,就是姓杨的杨。古代可能是树、也可能是地名。周宣王将儿子封到杨国这个地方,为杨侯(杨国位置就在洪洞县附近)。杨国后被晋国所灭。所以,后来洪洞县在历史上曾被官方叫过杨氏县,或许现在杨姓的老家就在这儿。姓杨的朋友更值得去洪洞县拜祖,至于其他全民皆称洪洞大槐树的后代,很多都是被动假冒的,人云亦云。


山西移民的原因

这个没有太大争议。元明战争以及洪旱灾害,中原地区地广人稀。山西多山地,并且当时的蒙古管理者也管理得较好,人口富足。有着外出互补的基础。明初山西移民确有其事。资料记载,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年间,50年时间,从山西、山东、江西迁徙很多人到其他省份(中原地区为主,也有边疆省份)。但现在给我们留下的主流记忆是,是山西。

洪洞大移民的争议

1、从县志或历史资料上看。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编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把洪洞移民的事件,定位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也有少部分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这样,应该说上述这个版本的《洪洞县志》,是距离这个时段最近的时段。但这个版本的《洪洞县志》,全书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的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鸹(鹳)窝。

上述观点,选自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赵世瑜,是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专注研究明清社会文化和民俗。引用赵先生的观点并不是说,他有专家的头衔,而是他的观点很有力。

万历年(1573年-1620年)距离传说的大槐树大移民才100多年,正是外出人员四五代生根稳定时候,对祖上应该还有记忆,竟然没有记载洪洞大槐树的全国移民之事!直到晚清、民国时的《洪洞县志》,才开始有了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并且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详细,姓氏越来越多。

奇怪的是,距离事情的发生最近的年代《洪洞县志》竟然没有关于洪洞大移民的记载。后人在民国时候的记忆与资料是从哪里来的?既然晚清之前的历史资料,没有任何关于洪洞县有全国性大移民以及是出发地的记录。所以,民国及以后的个别家谱和近代的材料不可信。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户部官员刘九皋上奏:“山东、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这里提到了,户部报告说,山东、山西两地人多,可以分一些到其他地方,均衡人和地。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迁徙的人是山西泽州、潞州的没有地的穷人,去的地方是彰德(今河南安阳及附近)、真定(今河北定州)、归德(今河南商丘)、太康(今河南周口)。

这里的泽州、潞州,当时都不是洪洞县的上级,洪洞县当时属于平阳府(临汾)。这是有重要记载的山西移民的开始,所以,那些家谱上记载自己家族是从1388年以前(洪武初年)迁来的,就很奇妙了。

洪武是朱元璋当皇帝时的年号,一共用了31年(1368年-1399年),前期虽然建立了明朝,但天下还没大定,元朝残余和其他割据军阀还打来打去,有些地方还没有实现有效管辖,尤其山西山多离蒙古又近,所以,洪武年号的前20年(公元1388年之前),明朝的重心还在巩固政权、武力统一江山,客观上,还不到静下心来研究分配人口(全国大事件)的时候。

在早,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等,提到了迁移山西和河北人去老家凤阳。估计规模不大,也没提到洪洞县。

2、从基础建设上看。相关资料载,“(洪洞)相传旧无城,至明正统十四年,始奉文创筑土城”。也就是说,洪洞县在明朝初年是没有正规城墙的,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才简单建设土城。这样,就很难想象,公元1449年以前(移民主要是1370年到1425年之间),相对破落、简陋的县城,就算人口不少,怎么做全国或全省移民的中心呢?还都在大槐树下集合出发?那么多人,怎么吃?怎么住?怎么统一?

再者,洪洞县不是省会或州(府)治,为什么会成为大移民的组织中心呢?各地官员和物资、账册、管理维护、政策颁布,等等,岂不是要都在这里临时驻扎吗?钱粮物资当地够不够支撑?再加上山西人多的因素是战乱少、山多。既然山多交通不便,移民都艰难困苦地跑到这里集合和统筹?这些,都不符合全国哪怕是全省大动作的办事常识。

3、从人口上看。洪洞县在明朝初年,有记载的人口数是8-10万人口。这在当时的全国都是不错的水平了。就算洪洞人全部搬家到河南、山东或者其他省份,这点人口和对应的广大土地,也只是个毛毛雨。更何况还是有走有留,分家分锅等各种说法。

就算是有其他山西人来这儿集合,有这交通和时间成本、还要统计名册家族、分发物资啥的,为何舍近求远多折腾一下?原地就地安排不就行了?尤其按照现在说法有的去河北、北京,有的去山东,净是瞎折腾。所以,统一在大槐树集中移民的说法,不可信。

4、从文化典故上说。最典型的就是“解手”一词。在老家河南舞阳乡下,小时候也听过很多关于大槐树、小指甲、老鸹窝的移民故事。或许最有说服力的是,当年怕移民逃跑或不听移民规划,用绳子串联拴着人们的手,像押送犯人一样。有大小便需要了,移民要报告请示“解开手”,后来就演化成“解手”,替代了上厕所的说法。

其实,解手一词,在很多方言或民俗里很早就有。宋朝、元朝诗词和小说里都有解手的说法。元朝的资料就已经代表了上厕所的意思,解放内急免得手足无措。把“解手”说成是移民文化,移民过程中诞生的,在文化上立不住脚。以至于很多没有被普及这种民俗或古汉语文化的广大老百姓,容易受限认知,以讹传讹,把 “解手” 和移民绑定在一起。

解手一词,还有一种说法在四川,大概也是移民故事,变成了明末清初,被误用较多。“解手”一词,至少不是移民那时候才有、才诞生的。捆绑式移民,似乎不合常理。有家有产的中户、富户,让强制搬迁会不会官逼民反?毕竟固定资产很多带不走的。而转移穷人、没田地的,甚至军队裁撤转业、犯人转化多好?!再说了也有点小矛盾,一方面发给路费物资,一方面再拴着你押解(上厕所才放开一会,也走不快呀),似乎多此一举。

5、从古代和现代民间行为看。在很多地方编家谱,上续根源,都要牵涉到三皇五帝某个名人,或者洪洞县大槐树。这是个面子工程,人造工程(无从考证,心理造根),有时候也是保命工程。元朝很多遗民(不一定是蒙古人,也可能是汉人汉姓),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也都有心理和动机,在家谱或者公开舆论上给自己一个来历,好融入社会。

清朝一些叛乱,甚至清朝末年一些社会变动,不管是融入当地社会或者是迫于形势,都要给大家一个自己家族的交代,都有一些造假行为。山西这个地方相对闭塞、人还多(山地和经商经济),也容易被使用。再加上,元末明初确实从山西有官方组织移民(注意:我们认为洪洞或山西其他地方有移民事实,洪洞在后来有移民行为,只是几百年来演绎夸大了,民间附会了,甚至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和旅游,也会有所推动包装),洪洞是中华老家的说法就被各种家谱之类的广泛使用。

有趣的是,生活中(包含历史中)很多家谱记载的来历(洪洞的某个地方)根本不存在,或者很多地名都是造出来的,毕竟有时候谁去考证有没这个村、这个沟呢。总之,给人很大印象:各种姓氏在洪洞这个小县竟然都有,都去了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说:“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写历史书的人都受限一些因素造假,司马迁也被迫模糊过一些历史事实,李世民是明君还篡改历史记录呢。

所以,面对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的子孙,只能说,文化现象,文化积累,历史问题。我们这些后代多数没刻意骗人,人家洪洞、大槐树也不刻意骗人,都是历史因素造成的现状,一代代人的记忆、诉求、心理安慰。是文学需要、家族文化需要、社会行为综合造成了,一个洪洞县育全国,人人都说大槐树的结果。

今天探讨这个问题,不是否定,而是尊重。洪洞县大槐树,只能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尊重文化,那也是一种另外的历史,是历代先民综合行为的沉淀。厚重不一定完全真实,所以,今天的我们,要科学、理性的思考和面对。毕竟我们因为一些美好的故事,和谐与团结造就了新的历史。真与假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原乡、一个老祖,狐死首丘的丘。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民族)不断地主动或被迫的迁徙、流动、交融,而大融合的背后,内心需要一个最初的山丘洞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时代需要的力量。

(张朋辉,作者系在郑州工作的舞阳县莲花镇人)


本期审稿 王松凡 执行编辑 张进锋@豫乡文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洪洞   槐树   洪洞县   明朝   县志   家谱   山西   后代   移民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