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藏-从英国入侵开始说起(2)

第二次抗英战争结束后,西藏成为了半殖民地状态,英国人在西藏享有很多特权。1904年8月,英军进入拉萨之时,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清政府此时也担心西藏闹独立,所以就开始筹划将“三瞻”之地“改土归流”。

瞻对,是四川西部一块藏族聚居地,在今甘孜州新龙县一带,雅砻江上游。瞻对土司有上瞻、中瞻、下瞻之分,故称“三瞻”。此地在同治四年(1865年)“赏藏”后,成了西藏的一块飞地,卡在四川入藏的咽喉地带。导致英军侵藏时,川军不能援藏。另一方面,一旦西藏独立或沦为英国殖民地,势必会将这块原属中央的土地带走。于是,清政府急派凤全入藏。

凤全事件

凤全(?-1905),字岪堂,满洲镶黄旗人,荆州驻防。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凤全被任命为驻藏帮办大臣(位居驻藏大臣之下)。因当时英军占领拉萨,凤全办公地点移驻察木多(今昌都),全权负责川滇藏区边务。凤全在赴任途中,接到“及时将三瞻收回内属”的谕旨。

十一月,凤全抵达巴塘,开始筹划对瞻对进行“改土归流”。当时巴塘的现状是僧多民少,土司势弱,大寺喇嘛多达四五千人,土司受到压制。凤全令大寺喇嘛各回原部落,另行建造小型寺庙修行,以分散大寺势力,并颁布了限制喇嘛发展过快的法令,控制喇嘛数量,同时积极拓兴屯垦。

凤全的改革触动了宗教势力的既得利益,丁宁寺喇嘛便利用凤全在改革中的一些失误,煽动民众情绪,诬陷凤全为洋人冒充钦差,其收复瞻对的行为是侵略藏境。在喇嘛的煽动之下,土司也开始公然反对凤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丁宁寺喇嘛煽动民众,进攻垦场,将垦民全部杀光。凤全在巴塘仅有130余人,根本无法阻止劫杀垦夫的行为,骚乱民众越聚越多。数日后,丁宁寺堪布率领3500余人,攻入巴塘城内,杀死巴塘都司吴以忠、委员秦宗藩,凤全卫队大多死伤。次日,攻入凤全行辕,土司罗进宝为了向四川总督交差,假惺惺的让凤全住进自己的衙门,凤全幸免于难,但罗进宝要求凤全离开巴塘,因自己人少势微凤全只好答应。

三月一日,凤全率众60余人启程离开巴塘。行至离巴塘五里的鹦哥嘴时,遭遇早已埋伏在此的藏众袭击,凤全及属下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这就是清末康巴地区轰动中外的“凤全事件”。我们不妨从外国人的书籍中找一些鲜为人知的观点,根据英国人荣赫鹏在《印度和西藏》一书中的记载发现,在凤全事件发生之前,英国人早已知道,从各地英国领事的往来信件中,能够得知,凤全大刀阔斧的改革的确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势必引起重大祸变。而且说拉萨早有尽杀藏边中国人及欧人的密令。荣赫鹏还说,川滇藏边的藏民骚乱皆为达赖在背后主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荫棠查办藏事

张荫棠(1866-1935),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人。

张荫棠在入藏查办藏事之前作为参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唐绍仪前往印度与英国就《印藏条约》进行谈判。后来唐绍仪因病回国,清政府任命张荫棠为谈判全权代表。在谈判期间,张荫棠察觉到英国人侵略西藏的野心仍然不死,于是电告外务部,并提出了改革西藏的方略,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

张荫棠(来源于网络)

因谈判有功,张荫棠被清政府以五品京堂候补派往西藏查办事件。张荫棠虽为“查办藏事”的大臣,实际上行使的是驻藏大臣的职权。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张荫棠率员抵达拉萨。经过对藏区政务以及民情的深入了解,张荫棠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以贪污媚外、鱼肉藏民、颟顸误国等罪名,弹劾前任驻藏大臣有泰及汉、藏官员十余人,并将他们全部革职查办。此举受到了西藏各族民众的一致拥戴。

除了惩治贪腐,张荫棠还致力于藏政革新。他制定了《善后问题二十四条》经西藏噶厦及寺庙喇嘛讨论并提出意见,修订为《治藏刍议十九款》上报外务部。

张荫棠在西藏推行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但新政刚开始推行,他就被调往印度与英方协商江孜开埠事宜。新政就等待后来者去实施了。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西藏   光绪   巴塘   拉萨   土司   印度   英国   喇嘛   英国人   大臣   清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