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略谈之一

中国历史就阴阳五行而论,汉唐时期主阳,以气为上,呈一派阳刚之气。而说到汉朝的历史,文景之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秦朝终结了,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最明显的特点不过于民生凋敝,于是,汉文帝、汉景帝进行了一系列的的改革,焦点集聚在三个方面:1、诸侯王的威胁;2、功臣集团的做大;3、匈奴的侵扰。


汉文帝,其母薄氏,是原来魏王的小妾,刘邦消灭魏国,薄氏为奴,做织工。薄氏与另外两个女子管夫人、赵夫人交好,三人约定,将来不管谁先富贵,都不要忘记对方。后来管夫人、赵夫人先后得到刘邦的宠爱,推荐了薄氏。


于是刘邦临幸了薄氏。但是估计薄氏的姿色不是刘邦的菜,一夜之后,就被刘邦抛之脑后。不过就是这一夜,让薄氏怀上了身孕,生下了刘恒,就是汉文帝。


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疯狂的报复那些曾被刘邦宠爱过的女人,而与刘邦只有一夜情的薄氏,却是在无法触动吕氏的嫉妒心,因此能够安然的随自己的儿子刘恒去代国就封。


刘恒的人生在十五年后发生了转折,本来身为刘邦第四子,与皇位毫无牵连的刘恒却意外的登上了皇位,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中。来到长安的刘恒压力巨大,他要与心怀鬼胎的功臣集团机智周旋,还要提防诸侯王的暗箭中伤。


刘恒初到长安,尽管他发现功臣们都被他格外热情,但这种热情反倒引起了她的不安。让代国一系的人马掌握了军队以后,刘恒这才安安稳稳的做起了皇帝。


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晚就发了一道诏书,大意为:“我的臣民啊,这几年吕后的势力扰乱了朝廷,威胁了我们老刘家的江山社稷,多亏了有各位终于消灭了他们,现在我刚刚即位,现在要大赦天下,特批全国人民可以欢庆五天,允许聚会饮酒。”


这里解释一个集会权的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是禁止非法集会游行的,秦汉时期也一样,在那时候散人以后无故饮酒集聚是犯法的。当权者是很敏感的,觉得人们聚在一起肯定没好事,所以一律不允许饮酒聚会。


由此看来,刘恒允许人们聚会饮酒,实际上表达了一种相当宽宏的气度了,同时也表示了刘恒要对民间实施相对宽松的政策,这是“无为而治”正式出台的前兆。


还在刘邦的时候,曹参被封为齐相国。曹参到齐国后,就如何治理国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结果众说纷纭。后来,他听说胶西地区有一位盖老先生,精研黄老之术,就以重金请教。据说,盖老先生的核心的话只有一句:治国之道,贵在清静无为不扰民,则民自定。


史称,曹参大受启发,一黄老之术治理齐国九年,国泰民安,当时人们皆称之为贤相。萧何去世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曹参马上让人收拾行李,说:“我要当宰相了。”几天后,朝廷的使者到,召他进京出任宰相。


曹参的宰相当得很绝:他处理政事时,全部按照萧何的成规办理;任免官吏时,只挑那些年龄大的、忠厚老实的、不善言谈的人,辞藻华丽、长篇大套、追求名声者一概罢免不用。


他自己则每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白天晚上都是酒气熏天。时间长了,他的同僚部下们相当苦恼,搞不清楚宰相这是什么路数。于是,忍不住想探问个究竟。谁知,一见到宰相,宰相就会极其热情地拉着喝酒;来者刚一说话,马上又被灌酒,直到最后,一醉方休。而且,这种情况居然成了每日的常态。


不如此,人们反倒不习惯了。于是,整个宰相府晏然无事,整个国家也安静祥和。宰相府旁边有个花园,是相府属吏们平时休息的地方。到后来,这帮家伙们也学着宰相在这里整日聚会狂饮,喝的高兴了就歌之舞之,相当快乐。终于,有古板一点的官吏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有一天请曹参去逛这个花园,意思是当场抓住这帮家伙整治一下。


不料,宰相见此情形大喜,欢呼着端起酒杯立即溶进了狂欢的人群。当时的皇帝,是汉景帝刘启的大伯惠帝刘盈。刘盈被自己的母亲吕后荼毒戚夫人的做法吓坏了,已经没有心思管理什么国家大事。现在看到宰相这副做派,也很疑惑,以为宰相是因为看不起自己才这样的。于是就让在自己身边做侍从的曹参的儿子,悄悄回家问问他父亲,究竟打的什么主意,还想不想治理这个国家了?


结果,儿子的话刚刚出口,曹参便大怒,把儿子摁在地上一顿痛打,据史书记载:在屁股上足足抽了两百鞭子。打完后,对他说:“滚回去当好你的侍从,天下大事不是你该过问的。”这下子,皇帝的脸上也挂不住了。


一天上朝后,刘盈责备曹参说:“是我让你儿子劝你的,你怎么把他打得那么惨?”曹参脱帽,道歉,然后问惠帝刘盈:“陛下觉得自己与高祖谁更英明?”刘盈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高祖比?”曹参又问:“在您看来,我和萧何谁更贤明?”刘盈回答道:“先生好像要差一点。”曹参说:“对呀。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下了很好的治国方略和政策法令,您无为而治,我们守住职责不乱来,这不就可以了吗?”刘盈听后放心了,说:“善。”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典故,也是西汉初年以黄老之术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由来。


翻检这一段史料,会给人一个特别突出的感受:在这里,最重要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不改祖宗之法的问题,曹参抓住了一个最深层的要害:在帝国政治结构之下,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只要如狼似虎的皇家与官吏能够不生事,不扰民,能够清静无为;只要不给官吏们鱼肉百姓的机会,让他们守住职责不乱来,从而官安其位,民乐其业;那么,中国人就会像变魔术一样,生产出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文帝、景帝父子执政之时,“黄老之说”、“无为而治”更加自觉执行。为了更好的与民休息,讲租税减半。徭役制度上也有了变动。这些改进最终都促进了农业生产。从汉初经历文景时代,一直到汉武帝,70多年间,国家没有重大的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富足,大小粮仓都积满了粮食,财政有了盈余。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盛世,人们称之为“文景之治”。


公元前201年冬,一个寒冷的日子。有人向刘邦上书,告发韩信谋反。于是刘邦废除韩信的楚王号,同时,将楚地分给刘姓诸侯。当时的条件下,刘邦虽然觉得异姓王不可靠,但因不得以而封之,所以中向找机会将其除掉,还在死前定下了“非刘氏不王”的盟誓。


可是,等到文帝即位后,这些诸侯王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恃功骄横,胡作非为。甚至出现淮南王刘长欲发兵西击荥阳的谋反事件。当时,博士贾谊已经看到同姓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的威胁,提出了有名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皇帝广泛分封,把大国分为小国,国小力弱,自然不敢对中央皇权有异心。


文帝去世后,其子启即位,即景帝。当时吴国在诸王国中做强。它依靠铜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国用富饶。以吴国为始,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源于景帝刘启。有一次刘启和吴王的儿子太子刘贤在下棋,刘贤技不如人,想耍赖悔棋。


刘启不吃刘贤那一套。两人大吵起来。估计刘贤对刘启很不礼貌,爆了很多粗口,引得刘启大怒。于是刘启抄起棋盘朝刘贤的头上砸去,刘贤当场毙命。


这件事情发生了以后,吴王刘濞的心理就开始畸形了。仇恨的种子在他的心理生根发芽。而刘启成了他此生最大的仇家。而这里引出了一个点燃吴王心理报复的矛盾引线的人,晁错。


史记对晁错的性格评价有四个字“峭直深刻”。翻译过来就是苛刻严峻。一看就是法家学派的人普遍具有的气质,然而在黑暗的古代官场,这种严苛给人一种不谙世故的感觉,属于自找麻烦的作风。而他的那些“耿直”之举。是只为了实施他那些险恶的刑法手段(刑民学和法家思想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专制者权力膨胀的欲望,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下属百姓,如今着是根本拿不上台面的内容,在古代却是每一个皇帝的必修课,所谓“帝王之术”)。


晁错提出了“削蕃”,在常人眼里这是在为皇家出力。可问题是,吴王真的要造反吗?我们有理由相信,晁错是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可是他为什么有意说错呢?晁错之所以力挺削蕃观点,就是因为他认为刘濞总是要反的。


黄仁宇曾谈到,按照晁错的想法,造反不一定非要反起来才算数,只要刘濞具备了可以造反的力量,那他就是要造反,不然他积蓄那么强大的力量用来做什么?可是只要他一日不行动,就没人有资格说他造反。


再有利的推测都不能在时间发生前就被当做事实。


可惜晁错是一个酷吏,秉承法家思想的人都喜欢有罪推论,因为他们要保证专制者的权力绝对稳固,所以晁错说话难免要夸大事实吓唬刘启,顺便提高自身的政治价值。


然而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晁错说刘濞铸钱煮盐、招收亡命徒,这是不假,但是刘濞为什要这么做呢,有什么理由能为他辩护吗?仔细想想,刘濞已经满头白发了,要是想造反早就揭竿而起了,犯不着推迟到这么晚。


但是,他内心是愤怒的,刘恒对他满腹猜忌,刘启又杀死了他的儿子,刘濞的心里只有愤怒和无奈。他做出想造反的样子,发展自己领土的经济,只是想摆出一种跟中央皇权对抗的姿态,更像是一种赌气。


他针对的是皇位上的人,却并不觊觎着皇位,对于这些,晁错心里应该是十分清楚的,那么,晁错为什么要说错?首先,晁错做为一个法家思想的继承者,政治斗争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在他看来,只有铤而走险做出一番事业,才能够博取到足够的政治资本。第二,他需要向刘启表忠心。最后,他确实认为,诸侯王制度阻碍了中央集权。实际上,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则显得更适合现实情况。“削蕃策”则过于强硬和蛮横。



晁错之错是有意的错,而历史终将证明,这将铸成他人生的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吴王   无为而治   法家   皇位   官吏   刘邦   西汉   宰相   诸侯   皇帝   儿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