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028-01:汉元帝的帝王心术

原文鉴赏: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议论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又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感悟:

因为宠信宦官弘恭、石显,汉元帝可是被司马光美美地批判了一番。我前几次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也是对汉元帝十分鄙视,觉得这家伙就是一个弱智。但是,这一次读的时候,我隐隐约约觉得,汉元帝这个人,很可能没那么简单……

因为从史书上看,朝廷的权力始终在汉元帝手中,石显并没有专权或者篡权,只是“白而决”,也就是先把事情告诉汉元帝,然后汉元帝决定了,再出诏书,无非就是一个传话者而已。而且,汉元帝也一直在视事,包括对于陈汤的处理、匈奴投降事件的处理、外界异象的处理等,都说明汉元帝一直在自己做决策,并不是当了甩手掌柜,把决策权给了石显。最后,石显确实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危害,汉元帝一死,石显也轻而易举被搞死了,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政治混乱。

那汉元帝逼死自己德高望重的师傅萧望之、周堪,又该怎么解释呢?真的是他耳根子太软,被石显牵着鼻子,把这两个人活活折腾死了么?更大的疑问在于,萧望之自杀之后,这个汉元帝只是垂首顿足了一下,还要求每年祭奠师傅,仅此而已……这太反常了!正常来说,自己尊敬的师傅死了,不得立马暴怒,然后迁怒于石显,不把他砍死,也该惩罚一下吧?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发生……思来想去,大概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汉元帝自己主观上就想收拾萧望之,只不过还没到想把他弄死的地步。而就算萧望之被逼死了,汉元帝其实也没有特别悲伤,只是礼节性地给予了一些所谓的哀思。

那为什么汉元帝要这样对自己的师傅呢?这恐怕源于,汉元帝对历史教训的吸取。班彪说过,汉元帝是一个善史书的温雅帝王,既然善史书,所以托孤大臣霍光对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的威胁,汉元帝估计早就耿耿于怀。而萧望之,恰恰就是汉宣帝留给他的托孤之臣,再加上周堪,这两个人又有本事又有德行,要是振臂一呼,行废立之事,那汉元帝不仅位子不保,小命估计还得搭上。即使表面上看,萧望之和周堪似乎不可能有造反的心思,但人心难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不小心就可能阴沟里翻船,身首异处了。

所以,为了不重蹈覆辙,确保身家安全,汉元帝必须压制托孤大臣的权力。但如果直接出面利用皇权压制,则一来会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一旦压制失败就会反噬自己;二来也会引起其他士大夫们的不信任和逆反,从而难以网罗治国的人才;三来也会在史书上留上暴虐臣下的恶名。所以,汉元帝创造性地利用宦官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宦官来承担,自己稳居幕后,指挥宦官和士大夫进行权力平衡的斗争。

帝王心术啊!

至于我们同情萧望之而批判汉元帝,是因为我们在读史书时,总觉得人才应该珍惜,这样才是好皇帝。但是,翻过头来我们看,汉武帝比之汉元帝,刻薄寡恩多了,打败仗就是免为庶民,做不好一件事情就是砍头腰斩。可是,汉武帝时期的人才,跟韭菜一样,一茬接着一茬涌现。所以说,也许帝王看到的才是真相,那就是,人才什么时候都不缺,怎么用怎么杀都不会缺。所以,一个臣下的生或者死,并不会对帝国运转产生多大的影响,哪怕这个臣下是居功至伟的丞相,亦或者曾经的太子太傅。

以前我总认为,政治斗争最大的魅力,就是不见血,不杀人。这是贵族之间的权力游戏,失败者认输,游戏就停止了。可后来看多了史书才明白,事实上,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拼杀。失败者一定会被弄死,否则你只要给他一点点喘息的机会,他都可能会反败为胜,将来惨死的就是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帝王   通鉴   宦官   心术   汉武帝   士大夫   史书   失败者   师傅   权力   臣下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