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上天保佑吃饱饭的人们

公元前202年,当一代君王汉高祖在故秦的废墟和西楚的乱土之上建立大汉的时候,他却想不到,四百零七年之后,自己一手所建立的强大国度,也终将走向灭亡。

世上没有不倒的王朝,王朝的兴衰从商代夏,周灭商,包括秦汉的灭亡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跳脱出历史周期律。

汉的灭亡源自黄巾起义,虽然诸多历史学家都在说汉的灭亡和外戚政治,小皇帝太多以及宦官乱政有关,可毕竟上层集团怎么样,底层的老百姓从来都是漠不关心的,哪怕皇帝老爷一天换一百个妃子,那也只是皇帝的家事而已,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可假如上层统治集团昏庸的同时,还把底层老百姓吃饭的碗给砸了,那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抄家伙打人了。

汉朝刚建立之时,人口也就1000万人而已,在承袭前朝的疆土之后,耕地面积大概有8亿亩,平均每个老百姓大概能耕种几十亩的土地,当然也有人说1500万的,那这个数字也达到了人均五十亩。

假使一个三口之家,那么就拥有了一百五十亩耕地,无论怎样耕种,都能够让一家人过个温饱的日子。因此,这个时候的老百姓是不会造皇帝的反的,毕竟光伺候几百亩的土地就让一加人筋疲力尽了。

可汉朝末年,由于人口激增,人均耕地由公元前202年刚建国时的一百五十亩,骤降到了人均13.75亩,按照一家五口人计算,一家人也才能分不到七十亩地。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分配方式。

可别忘了,当时还有土地兼并的问题,东汉末年除了宦官干政,那些世家大族们还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当然其中的一些方法肯定并不光彩。用掠夺二字来形容就比较妥帖。

农民失去了土地,又要生存下去,只能把自己卖了或者让地主雇佣自己去种地,也因此东汉末年之时,又形成了另一种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经济模式,就是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其实就是地主与长工的关系,不过这个长工种的是曾经属于自己的几十亩地。

在加上东汉末年三十年时间里频繁发生瘟疫和干旱,朝廷又不断给农民们增加税赋,因此当张大仙师喊出那句经典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时候,他的响应者蜂拥而来。

反正都活不下去了,反就反了,谁怕谁啊。

这跟四百多年前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算得上相媲美了。


汉朝发生的事,在几百年之后的唐朝再次发生,中间虽然朝代更替,但因为汉之后独以唐强,所以说一下唐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唐自建国之初,便因为土地埋下了巨大的祸根,建国之初,便实行了均田制,就是按照人头分地,假设你俩两口人,他家八口人,总共有十亩地,那便平均按照人头给分下去。

均田制看起来很公平,像今天的包产到户一样,但实际上那些世家依旧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世家的地是不用均出来的,而老百姓的地是要缴税的,而且还是按人头缴纳,一分不能少。

除了缴税,还有服徭役,这一切制度都是建立在均田制或者说均田制上的人头税上面。

而世家,不在此列。

杜甫有一首《石壕吏》就很好的诠释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徭役制度,连老太太都被拉着去做饭了,老百姓生活得有多么艰难。

而这一切,同样都和世家无关。

同样都是种地,世家可以不用服徭役,可以豢奴,可以兼并土地,而普通老百姓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被人霸占,掠夺,而擦干眼泪之后还要继续站起来去服徭役。

无论是谁,心里都会升起一番怒火来吧。

世家的地可以世代相传,老百姓家的地到了年限还要交还给国家,世家的地不用纳税,老百姓种地纳税的同时还要服徭役,这恐怕就是不同命运使然。

唐朝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以及土地自由买卖之风盛行,大量良田被世家强取豪夺,而大量农民,失地农民只能进入地主家里做奴仆。

可地主家也用不了那么多仆人来伺候,所以那些被霸占的田产又开始重新租给了没有地的农民,这些农民也就重新成为了佃农。

我占了你的地,你还要租下我占你的地继续生活,而且你产出的粮食还要给我交租子,多么讽刺的事情,这就是封建王朝所干出来的荒唐事。

难怪李绅就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不是美好的唐诗,这是残酷的历史。

土地兼并也直接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本来均田制之下,农民们种地缴税,支撑着偌大一个王朝的运转,可当世家把土地兼并之后,朝廷税赋减少,世家有田不纳税,本来能正常运转的王朝就逐渐捉襟见肘,国防开支,官僚开支,甚至皇帝想吃个猪肘子都不一定有钱买了。

土地兼并也使得本来实行府兵制的大唐,从而不得不实行募兵制,严重造成了军事力量的不稳定性,再加上唐朝后期,失地农民太多,当时又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工厂吸收这些多余劳动力,大家就只好成为流民。

流民多了,就会呼啸山林,影响社会治安,再多了,就会影响朝廷稳定,所以当唐末的时候,这些流民被各地藩镇招募为兵之时,仅依靠募兵制下那些没有战斗力的二流子们,是保护不了大唐的江山的。

所以,一个无赖出身的朱温就能把唐朝的江山给夺了,祸根大概就埋在了开国之初定下的均田制吧。


老百姓吃不饱饭,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大明的统治者们是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大明的皇帝更是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士大夫以百姓为猪狗,而非人,皇帝以百姓为草彘而非黎民。

大明的灭亡非崇祯一人之罪,但大明的灭亡的锅却让崇祯一个人背了,这可有些太冤了。

明朝灭亡的原因,亦是天灾,也是人祸。

明朝末年,因为干旱的原因,粮食歉收而税赋增加,朝廷为了节省开支,把一些基层机构,也就是驿站给精简了一部分。

至于为何精简,很简单,朝廷没钱养活你们这么多人了,请大家自给自足吧。

至于没钱的原因,很简单,天灾导致,明朝末年,天下大旱,很多地方的粮食都绝收了,再加上北边皇太极虎视眈眈的盯着,朝廷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来养活大家。

而我们所熟知的闯王李自成就在这一批被裁撤的公务员名单之中。

不过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李自成,而是不断增加的税赋和不断兼并的土地。

据历史记载,福王朱常洵就藩的时候,得到的良田有四万倾,还是上等良田,而其他诸王虽然不及福王,但也不少。

再加上那些士族与地主们所拥有的土地,老百姓人均也就三五亩土地,如果再算上被地主老财们巧取豪夺的,人均能有两亩就算高估了。

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少人没有自己的土地,而这些人又有多少成为了流民和起义军。

流民,天然就是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来源,起义军也是流民们唯一能从事的工作。毕竟地都没有了,又没有厂子打螺丝,不跟着起义军蹭口饭吃,不得活活的饿死啊。

恐怕老朱当初怎么也想不到,他宁肯背负千古骂名而杀贪官,灭污吏,整顿朝堂而想打造的一个千古江山,到最后还是亡在了他当初整顿的官员手上。

贪官是杀不完的,而土地兼并,也是封建王朝制止不了的。


1949年,当天安门的礼炮声响起来之后,随着那一声洪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我们近百年的屈辱史结束了。

紧接着,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老百姓们在做着自当家做主以后得第一件大事——分地。

打倒地主分土地,这是历史课本上大家都学过的,可那时对于我们来说,确是另一种不一样的心情。

建国前,全国50%的土地,掌握在了5%的地主手中,其中包括四大家族以及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利益集团手中,而广大的农民只拥有大量的贫瘠土地,除了少数富农可以温饱以外,大多数人要么沦为了佃农,长工,要么沦为了乞丐,流民。

而之前带领大家推翻封建阶层统治的民国政府,在蒋介石的错误领导下,背叛了革命,和三民主义渐行渐远。

农民没有了土地,就像没有了半条命,谁让他重新有了这半条命,他就坚决去拥护谁的统治。

谁好谁坏,老百姓们还是能分的清的。

农民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命根子,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在我国1949年发生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或者说因为民国时的通货膨胀发生的经济危机,是依靠广大分到土地的农民们去化解的。

正是因为有了土地,当时占据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们才有了帮助国家化解危机的能力。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虽然有了土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能吃饱饭了,因为大跃进以及后面的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再加上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后期我国深陷政治运动之中,再加上后期人口暴增,我们的产出根本不能养活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吃不饱饭还是萦绕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个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大包干,而正是源自于出过皇帝的安徽凤阳,凤阳干部们冒着杀头的风险把地分给各家,这才有了时至今日中国老百姓吃饱肚子的底气。

除了包产到户的做法,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发展,才是我们至今不用饿着肚子忙生产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里要感谢以袁隆平,李登海,李振声,刘大钧等诸多农业科学家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贡献,才有了十四亿中国人能够不挨饿的底气。

时至今日,我们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13730.6亿斤,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相当于我们每年产的粮食中国够14亿人每天放开吃还有剩余量。

这是从三皇五帝以来,到民国被推翻之时历代统治者们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吃饱喝足之后,想一想几千年以来那些想吃又吃不上的先人们,才会发现,原来有时候能够吃一顿饱饭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愿上天保佑吃饱饭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均田制   大明   徭役   流民   朝廷   地主   世家   老百姓   土地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